王福海
小時候很喜歡吃爆米花。老師傅制作的時候往往會在其中添加一種“神秘材料”,爆出來的玉米花不僅特別甜,整個空氣都會隨著砰的一聲響,彌漫開香甜誘人的味道。長大后我才知道,那個“神秘材料”原來是糖精,其甜度是蔗糖的上百倍,只需一點點,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在那個物質生活稍顯匱乏的年代,它給我們這些孩子增加了不少的樂趣。但在今天,那些被打上“人工”“合成”“不健康”烙印的各種食物“精”——食品添加劑,則被不少消費者列入了飲食的“黑名單”。那么,食物里那些“精”,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否真的會產生危害,我們應該如何客觀地看待這些食品添加劑呢?
糖精——限量食用
糖精學名糖精鈉,在味覺上給人以甜的感覺,是一種合法的甜味劑。國際食品添加劑委員會對食用糖精的安全標準為:成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不超過 5 毫克。食用過量的糖精,會影響人體腸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腸道的吸收功能,造成食欲減退。由于糖精的甜度是糖的好幾百倍,因此只要一點點就能達到足夠的甜味,合格食品一般不會出現攝入量超標的情況。一些劣質飲料、蜜餞和果脯中,可能會存在糖精過多的現象,您購買時要留心一下。
味精——低溫食用
大家做菜的時候,常會用到味精幫助提鮮。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在很多天然食物中都有。味精是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的,加工過程很安全。有觀點認為谷氨酸鈉在高溫下會分解,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事實上,谷氨酸鈉的熱穩定性非常好,只有烹飪溫度達到270℃以上才會分解。您只要避免高溫烹飪,不給食用油“冒煙”的機會即可。味精最好在菜品臨出鍋之前再放。這是因為,溫度達到120℃以上時,部分谷氨酸鈉可能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雖然對健康無害,但卻會喪失“提鮮”的功能。
雞精——減鹽食用
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淀粉、增味核苷酸、糖和其它香料,也有一些廠家會加入雞肉粉或其他肉類提取物,能帶給菜品更加豐富的口感。味精和雞精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二者的含鈉量都不低。高鈉飲食容易引起人體血壓升高,損傷心、腦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日常餐飲使用雞精和味精,必須嚴格控制用量。用過味精或雞精后,鹽的使用量要相對減少一些。
瘦肉精——不能食用
瘦肉精是多種動物用藥的統稱,可以讓動物少長肥肉甚至不長肥肉。我國明令禁止使用瘦肉精。此類藥物作為飼料的添加劑使用,要想達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需要長期、大劑量使用,動物如生豬,直到上市其體內的瘦肉精殘留量都會很大。人長期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可能造成中毒,會導致肌肉振顫、心慌、戰栗、頭疼、惡心、嘔吐等癥狀,特別是對高血壓、心臟病、甲亢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而言危害更大,嚴重的可導致死亡。一般來說,體內殘留有瘦肉精的豬肉,肉質更加柔軟,彈性較差,肉色過于鮮紅;而健康豬肉的肉質彈性好,色澤多為淡紅,無汁液或較少汁液流出。
辣椒精——限量食用
辣椒精是以辣椒為原料,經分離、精制而成的具有辣味的調味品,其有效成分為辣椒素、蛋白質、氨基酸、糖類和少量辣椒紅色素。辣椒精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辣味食品的調味,是餐館、食堂的常備作料,可直接用于烹飪調味。辣椒精不是非法添加劑,但因其經過提純,辣度比天然辣椒高很多倍。建議您在皮膚、口腔、呼吸道和消化道有損傷有炎癥或有潰瘍的狀態下,一定不要吃含有辣椒精的食品。
牛肉精——明辨食用
牛肉精本身是“無罪”的,這種增香型食品添加劑是以新鮮牛肉、牛骨、牛脂肪為主要原料,經過酶解、熬制,再加入呈味核苷酸、鹽等配合而成,有濃郁的牛肉味,可應用于包子餡、餃子餡、肉丸、蛋餃、火腿腸等食品中,使這些食品的肉味更濃厚。但很多不法商家因看準牛肉比豬肉價格高,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會利用牛肉精改變豬肉等售價較低的肉品的口感,并采取添加紅色素,用磨具打磨等手段,令其外觀更像牛肉。這樣“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不僅損害了我們的知情權,也會讓食客因為過量食用牛肉精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奶精——不宜食用
奶精,即植脂末,其中并不含“牛奶”或“奶油”,主要成分為氫化植物油、乳化劑、葡萄糖漿、酪朊酸鈉、硅鋁酸鈉等,能夠改善食品的內部組織,可以增香增脂,使口感細膩、潤滑厚實。但奶精中的氫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長期食用容易誘發血管硬化,增加罹患冠心病、腫瘤、哮喘等疾病的幾率。街邊小店銷售的奶茶和咖啡,是奶精的重災區,購買前需要留意查看配料表。
香精——限量食用
香精是各種用于食品增香、提香的香料制成的產品,使用時稀釋添加于各類食品中。我國批準使用的天然香料有近四百種、合成香料有一千八百多種,它們都可以制成相應的香精。被批準使用的香料都經過了安全評估,不會含有有害成分。香精的使用具有“自限性”,即用量過多不僅無助于食品品質的提高,反而讓人難以接受。
面對各種可以改變口味的食品添加劑,我們要做到理性對待,并科學使用;對于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更要學會分辨,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