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 汪碧彤
【摘 要】 環境污染愈演愈烈,“三廢”的排放對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狀況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重污染行業則是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在造福于國民經濟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損害,提升其環境績效已經迫在眉睫。以2013—2015年中國A股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研究了債務水平和政府扶持對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企業會迫于償債壓力而犧牲環境績效,政府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償債壓力與環境績效之間的矛盾。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完善綠色信貸、提高政府扶持力度等對策建議,為重污染行業環境績效的優化和我國環境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 重污染行業; 環境績效; 債務水平; 政府扶持
【中圖分類號】 F810.4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17-0041-05
一、研究背景
伴隨著各行各業的繁榮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早已不容小覷。雖然政府頒布了法律法規來約束企業的環境行為,社會大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日漸密切,企業也已經在有意識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但效果仍不容樂觀[1]。在2016年,PM2.5平均值超過我國標準值的城市已達到35個,多地被霧霾籠罩,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經濟的長遠發展難以維系,人們的健康狀況受到威脅,生活質量日趨下降,可見必須采取措施,解決環境問題。因此,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必須注重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都應當是企業努力提升的對象。
國內外學者對于環境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環境績效的評價、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和環境績效的影響因素。
對于環境績效的評價,研究眾多且成果豐碩,研究成果涉及構建環境績效指標體系[2]、采用DEA方法[3]、結合平衡計分卡[4]以及多維度評價[5]等方面,另有一些學者研究各個行業的環境績效評價[6]。
對于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關系,研究成果也較多,但沒有統一結論。一些學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提高環境績效有利于提升財務績效[7],呂峻等[8]也得出類似結論。而另一些學者認為二者之間是負相關關系[9],還有研究發現二者之間不相關。
相對于前兩個方面,研究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學者較少,而這些學者中大部分研究的是城市與區域的環境績效[10],只有少數學者的研究對象是企業[11]。對于企業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學者們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尋找,并進行實證分析。對于一些因素,學者的觀點基本統一,如學者普遍研究發現企業規模與環境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12]。但是對另外一些因素,如負債水平,則有不同的結論,一些研究發現企業的負債水平對環境績效有正向影響[13],另一些則發現二者并沒有正相關關系。
一些學者分行業研究環境績效,重污染行業是一大熱點。重污染行業是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僅2014年,我國重污染行業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就達到了1 536 214萬噸。據統計,2012—2014年,規模以上(即主營業務收入2 000萬元及以上)重污染企業利潤總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例均在40%左右。因此,無論是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角度來考慮,重污染行業的影響力都是毋庸置疑的,研究重污染行業的環境績效勢在必行。近年來,研究重污染行業環境績效的文獻正不斷增加,但卻是集中于環境績效評價、環境績效披露以及環境績效同財務績效的關系,研究其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文獻尚在少數。
綜上,有關重污染行業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且負債水平對環境績效產生何種影響尚沒有定論。因此,本文探討企業會為了提升其在信用市場上的形象而保護環境,還是會迫于償債壓力而忽視環境績效?倘若企業迫于償債壓力而犧牲環境績效,那么如何處理二者的矛盾,政府的補助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本文選擇滬深兩市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重污染行業的負債水平和政府扶持對環境績效的影響,希望能有助于重污染行業的綠色發展和環境質量的優化。
二、研究假設
提升環境績效需要企業采取購進環保設施、改進生產流程、加強環保研發等一系列舉措,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且難以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因此,為提升環境績效而實施的投資短期內可能成為企業的負擔。按照“可利用資金假說”,企業愿意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但是,是否能真正履行好環境治理等社會責任則取決于企業掌控的資源數量,因此,資金充足的企業可能更傾向于在控制污染、治理環境上耗費資金。對于負債較高的企業,債務給企業帶來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還本付息的壓力和財務風險。為控制財務風險,企業能投資于提升環境績效的資金可能不足,環境績效可能相對較差。
由此提出假設1:債務水平與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績效存在負相關關系。
根據庇古理論,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社會資源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但由于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的存在,社會福利水平有所降低,但政府的扶持能使狀況有所改善。根據政府補助動機理論,政府對企業給予扶持的動機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整個社會的產值,即經濟動機;另一方面則是改善居民生活、維持穩定發展等政治動機。政府對企業的環保扶持包括廢氣治理補助、清潔生產補助、環保在線監測補助資金等各項補助以及各種與環保有關的獎勵款項,政府給予企業環境方面的補助,是希望合理地分配資源,讓企業積極履行環保義務,實現整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羅黨論等[14]的研究表明,政府補助能顯著提高企業的社會績效。唐鑫等[15]發現,政府補助對國企承擔社會責任有激勵作用。因此,政府補助可能是保障重污染行業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這些款項的發放增加了企業的可利用資金,減輕了企業改善環境的財務壓力;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表現了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決心,能增強企業改善環境績效的信心和積極性,引導重污染企業制定積極合理的環保政策,從而提高環境績效。endprint
由此提出假設2:政府扶持與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取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外專家對于環境績效的量化方式較多,主要如表1所示。
由于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不系統,也沒有完善的環境數據查詢渠道,DEA用到的數據取得難度大,構建環境績效指標體系的主觀隨意性強等原因,本文采用單位營業收入的排污費進行量化,單位營業收入排污費越小,說明污染物排放越少,環境績效越好。
本文涉及的其他變量見表2。
(二)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按照《上市公司環保核查行業分類管理名錄》對重污染行業的劃分,以滬深兩市重污染行業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Wind數據庫收集2013—2015年年報,手工統計財務報告中的排污費數據,剔除未單獨披露排污費的企業、數據不全和ST企業,獲得49個企業的排污費數據,共147個樣本。
(三)模型設計
四、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3可知,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環境績效水平與債務水平分布不均勻,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政府扶持力度也有高有低,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懸殊。總體來說財務績效水平尚可,部分企業的ROE為負值。企業性質的平均值為0.653,樣本中有65.3%的企業是國企。
(二)回歸分析
1.相關性分析
采用皮爾遜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4,相關系數均小于0.8,說明變量沒有較嚴重的自相關現象。
2.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5可以看出,調整后R方為0.158,擬合度尚可。由表6可知,F值為3.739,Sig值小于0.01,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模型總體上是顯著的。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7。
(三)回歸結果與原假設對比分析
從回歸結果可知,債務水平的系數為0.000396,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債務水平與單位營業收入的排污費顯著正相關,即債務水平越高,環境績效越差,重污染企業會因為債務壓力而忽略環境績效,假設1成立;政府扶持的系數是-9.123E-12,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政府扶持與單位營業收入的排污費顯著負相關,即政府扶持的力度越大,重污染企業的環境績效越好,政府的扶持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假設2得到證實。
(四)穩健性檢驗
用總資產周轉率替換成本率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8,實證結果未受影響,說明模型是穩健的。
五、對策與建議
(一)全面落實并完善綠色信貸制度
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在貸款之前對企業的環境績效水平做出全方位的考量,例如評估企業的生產流程是否環保,環保設備是否齊全以及有害物排放數量等。如若企業的環境績效差,則相應提高信貸條件,讓企業明白保護環境不是可有可無的多余工作,而是關系企業未來發展,與企業資金鏈密不可分的活動。綠色信貸的實施和完善有利于社會資源的高效率配置,首先,綠色信貸讓環境績效好的企業更容易地獲得資金,從而發展壯大,而環境績效差的企業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下風甚至淘汰出局;其次,由于環境績效對企業前景的影響,投資者在投資時會自覺關注環境信息,選擇環境績效水平高的企業作為投資對象。
政府應當鼓勵銀行全面推行綠色信貸,并公開綠色信貸審批的過程,披露其在放貸時對環境績效所做出的評估,使得該過程能被社會公眾所監督。
(二)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
由研究結論可知,重污染企業可能會因為償債壓力而輕視環境績效,但是政府的扶持能對提升企業環境績效產生正面影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負債水平與環境績效之間的矛盾,因此,政府應當在加大扶持力度。政府的扶持應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政府應全面分析制約企業環境績效的環節,在環保研發、環保設備購置以及建立綠色生產流程等諸多環節中向企業提供幫助,此舉能減輕企業治理污染的財務負擔,降低企業因資金不足而放棄環境保護的可能性;其二,政府應當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對比各企業的環境績效,對努力提升環境績效的企業給予獎勵和表彰,對環境績效水平高的企業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促使企業主動改善環境績效。這種獎勵還能向社會公眾傳遞正面的信息,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
(三)建立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平臺
無論是綠色信貸制度的順利實行,還是政府補助的高效發放,均以準確掌握企業的環境績效信息為前提,完善的披露平臺使社會各界簡單明了地獲得環境信息,能為提升企業環境績效提供大力支持。
目前,重污染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有些在財務報告附注,有些在社會責任報告,還有些在官方網站等其他渠道。環境信息披露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以文字形式披露,有的以文字和數字相結合的方式,另外,披露信息的數量也相差懸殊。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出臺政策規范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與形式,并且建立集中統一的信息披露平臺,這個平臺上應當系統地顯示各行業及各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并對其環境績效進行合理評價。
另外,重污染企業應該提高環保意識,積極保護環境。社會公眾也應該加強監督,使企業出于對社會輿論的忌憚而避免短視行為,主動提升環境績效。企業的環境治理、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政府的多方位扶持與社會公眾的關注監督相輔相成,能為提升重污染行業的環境績效提供全面的依托。
【參考文獻】
[1] 張勁松.試析環境治理與政府政績考核關系[J]. 中國農業會計,2016(7):46-48.
[2] HENRI J F,JOURNEAULT M.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An empirical study of canadian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7(1):165-176.endprint
[3] 張子龍,逯承鵬,陳興鵬,等. 中國城市環境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面板回歸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6):1-7.
[4] 宋子義,鄒玉娜.平衡計分卡在企業環境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經濟縱橫,2010(11):102-105.
[5] TRUMPP C,ENDRIKAT J,ZOPF C,et al.Definition,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126(2):185-204.
[6] 張彩平,萬欣怡.燃煤發電企業內部流程環境績效評價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6(10):172-177.
[7] LORRAINE N H J,COLLISON D J, POWER D M. An analysis of the stock market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J].Accounting Forum,2004,28(1):7-26.
[8] 呂峻,焦淑艷.環境披露、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109-116.
[9] BRAMMER S,BROOKS C,PAVELIN S.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s [J].Financial Management,2005,35(3):97-116.
[10] 國涓,劉豐,王維國.中國區域環境績效動態差異及影響因素——考慮可變規模報酬和技術異質性的研究[J]. 資源科學,2013(12):2444-2456.
[11] 劉蓓蓓,俞欽欽,畢軍,等.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6):80-84.
[12] 韓娜,李玉萍.中國制造業企業環境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25):16-20.
[13] 楊小科,石穎.企業環境績效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2):39-44.
[14] 羅黨論,唐清泉.政治關系、社會資本與政策資源獲取:來自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09(7):84-96.
[15] 唐鑫,陳永麗.財稅補貼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基于滬市A股農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財會月刊,2016(3):50-54.
[16] ALY S. A note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St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3):413-421.
[17] 何麗梅,侯濤.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經驗證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8):99-104.
[18] 胡曲應.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6):23-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