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創新“飛地經濟”合作機制,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升市場化運作水平,完善發展成果分享機制,加快統一市場建設,促進要素自由有序流動,為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作出新貢獻。
點評:“飛地經濟”關乎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區域:一方有錢有項目但沒有土地,另一方有土地但缺錢缺項目。由于不同區域的發展落差以及資本和項目的稀缺性,“飛地經濟”面臨著不可回避的問題。一方面,中西部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進行“飛地經濟”合作,一般采用的是以行政主導的傳統招商引資模式。此種模式除了會造成經濟欠發達地區爭奪“飛地經濟”的惡性競爭,還會導致資金和項目方占有更多話語權,甚至會將落后產能拿去唱“飛地經濟”的主角。這樣的“飛地經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協同發展,更無法做到優化資源配置及資源集約和節約利用。另一方面,有錢或有項目的地方,倘若缺乏大局意識,放任區域內的資本放大利益選擇和市場任性,將使資本和產能項目無法實現國家政策導向下的有序轉移,不能做到區域協同發展。
事實上,“飛地經濟”不是發達地區對相對落后地區的施舍經濟,更非轉移落后產能的經濟,而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協同互助機制。因此,從行政方面而言,“飛地經濟”所涉兩地政府,應該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完善的議事協調機制、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從市場層面言,建立共同市場,探索行政許可跨區域互認,實現有關市場領域的統一執法,如支持合作方開展質檢、通關、市場執法等領域的標準對接和結果互認。
更重要的是,“飛地經濟”必須考慮到兩地的利益尤其是政府的GDP等考核指標?!吨笇б庖姟访鞔_以園區所在地政府統計部門為統計主體,允許合作方綜合考慮權責關系和出資比例,以及資源環境因素,對經濟指標進行協商劃分,僅作專門用途供內部使用。在現有的政績考核體系下,明確“飛地經濟”的分成比例,有利于促進雙方深化合作。
中國區域經濟合作需要多層次全方位的“飛地經濟”。突破現有的行政利益掣肘和市場挑戰,實現統一、聯通的大市場,“飛地經濟”才能飛出新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