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國際化進程?古老行業與互聯網相撞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當歐洲古典藝術遇上中國買家會有哪些驚喜?文化自貿區如何連接中國與國際藝術市場?中國拍賣規則如何從中國特色到國際適用轉變……
上述這些問題日前成了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拍賣專家學者以及從業人員、藝術市場觀察家、媒體等熱議的話題。2017年的8月18日、19日兩天,上海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里,一場以“拍界無界——上海對話”為主題的活動在這里隆重上演。
“行業規模從6家試點單位到450多家企業,市場規模從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國際市場體系出現了北京價格……”在備受關注的2017第四屆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國際論壇上,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余平的上述介紹讓人感到很“驚艷”。
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要從1992年的北京國際拍賣會說起,作為內地首場藝術品拍賣會當時收獲了幾百萬元;到了1999年,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突破了10億元大關。這一數據隨后持續高漲,2005年的成交額達162.3億元,2009年則突破200億元大關,2011年再創歷史峰值達到628.48億元……“25年的進程熱烈而曲折,今天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在規模上位列國際前列。”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早期參與者和踐行者甘學軍感慨道。
此次論壇上,大家一致認為,文物藝術品拍賣所產生的社會價值是無法用數字來描述的。“拍賣有效提升了民眾的歷史認知、文物修養、愛國熱情和文物保護意識,同時為國有和民間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藏品。”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人均創稅額高達20多萬元,超過了很多高端行業。
最讓業界感慨的是在國際市場體系中“北京價格”的形成。“以前,盡管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全球范圍內已被廣泛拍賣,但是市場定價權卻主要集中在紐約、倫敦、巴黎以及中國香港等地。隨著我國拍賣業的恢復,尤其是近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國際拍賣市場格局被打破,國際市場價格體系中,中國價格的影響力日益凸顯。”余平指出。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所占份額超過了全球的1/3,成為世界最大的拍賣體量,而這之中將近70%都來自北京。“截至今年春拍,北京地區拍賣產生的億元拍品高達61件。可以說,‘北京價格代表著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價格的市場風向,也意味著我國文物藝術品流通領域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不過即便如此,當前“突圍”依然成為了此次論壇與會人士的普遍態度。眾所周知,隨著全球經濟的滑坡和國內經濟增長的放緩,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出現了回調,2012年此后的幾年中,年拍賣成交額基本穩定在300億元左右。在甘學軍等一眾業內人士看來,現在面臨的瓶頸比25年前市場初創時遇到的困難還要嚴重。
在這種背景之下,抱團獻策、分享經驗、共謀發展成為了近年來行業的一種新氣象。值得一提的是,文物藝術品國際論壇自2005年在北京創辦以來,先后舉辦了四屆。“四屆論壇的主題各有不同,這12年正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快速發展的時期。討論主題的深化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反映了中國拍賣同行的自覺和對行業國際化進程的追求與期盼。”參加了四屆論壇的甘學軍坦言。
據悉,由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和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本屆論壇,吸引了多地區、多部門人士參加。而以“拍界無界”作為主題,從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全球視野、藝術市場業態的轉型升級、國際拍賣市場的共同發展等環節展開討論,在不少人看來,這是業界的一種自覺和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進一步期盼。
談到國際化,自貿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平臺。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環中現場透露,隨著2017年4月自貿區深改方案公布,推進文化、文物等專業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 相關文物拍賣資質政策將有望被推進。
本次論壇還誕生了論壇宣言,指出經過20多年的開拓和發展,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規模最大、交易最活躍的部分。現階段我們面臨經營模式單一、交易增長趨緩、專業人才缺乏等瓶頸,無疑國際化是重啟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新進程的必由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