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蔣智華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環境規制如何通過中間變量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然后通過2000~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利用VAR模型、格蘭杰因果關系、方差分析等方法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對消費結構、投資結構、技術進步以及FDI都有促進作用;產業結構升級與環境規制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污染治理投資完成額與產業結構升級互為格蘭杰原因。我國應繼續實施環境規制并且合理制定環境規制強度,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
【關鍵詞】環境規制 產業升級 VAR模型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至2016年,我國GDP總量達到了744127億元,成為了全球第二大主要經濟體。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引起了污染排放加速地增加。據統計,我國工業和城鎮生活污水的年排放總量從2006年的261億噸增加到2014年的510.3億噸。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原因主要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的越來越快的城鎮化和工業化。“低碳經濟”的提出要求產業技術創新,擺脫落后、高消耗的產業。自然環境資源有限,企業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改變發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占據絕對的優勢,政府可以通過環境規制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文獻回顧
國內外眾多學者從都對環境規制進行了相關研究。“Potter假說”認為環境規制能夠促進技術創新、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然而,該假說也有不足,如果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收益不能抵消環境規制的成本,環境規制就不能促進技術創新。梅國平、龔海林(2013)從產業經濟學理論角度研究了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變遷的影響機制,利用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出環境規制可以正向影響產業結構變遷。李強(2013)基于Baumol模型理論研究了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實證研究出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調整有顯著促進作用,規制強度越大,服務業比重越高。李璇(2014)依據我國1995~2011年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表明碳排放強度每增加一單位,人均GDP將增加11.65%,因此環境規制的加強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查建平、鄭浩生等(2014)研究了工業經濟增長方式和環境規制之間的關系,分析發現整體上工業經濟增長方式呈現集約型和生態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環境規制強度逐級遞增。
以上文獻從不同角度研究了環境規制與產業升級的關系,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同時提高環境質量,然而這些成果中對于環境規制通過中間變量影響產業結構的機理的文獻卻不多。
三、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理論分析
本文是基于需求、技術創新和外商直接投資(FDI)這三個方面分析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機理。
(一)需求與產業結構升級
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需求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生產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產業結構的調整。環境規制一般是通過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生產者的投資需求,間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在環境監管下,企業必須為其生產經營產生的污染投資治理,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企業必會削減這類成本,繼而這種產品的價格會上漲,消費者就會消費更少的這類產品,或找到替代品。所以消費者的需求受到影響,居民的消費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另外,環境規制導致企業資源的減少和生產成本的提高,企業將降低投資規模,部分行業的投資份額減少,從而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綜上投資需求的變動也會引起產業結構調整。
(二)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動力是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將大幅提高產業效率,致使這些行業的要素和資源越來越多,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將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再將傳統產業通過利用新技術改造,產業得以優化。
大多數研究支持“波特假說”,認為環境規制對技術進步有正向影響。當企業面臨環境制約時,為了生產環保產品,需要創新生產技術,企業將提高研發條件,吸收科技研發力量,完善技術創新體系。隨著新技術的開發、傳遞和擴散,新產品市場占有量擴大、產業分工更加明細,使得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即影響了產業結構的變動。而進行技術創新則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造成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制約了受規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如果技術創新的收益大于成本,技術創新的選擇就更有利。
(三)FDI與產業結構升級
FDI能夠通過資源資產質量的提高來改善資源的投資結構;技術轉移和溢出也可以用來提高國內產業的技術水平;FDI還具有資本形成效應、市場擴張效應等,能夠促進國內經濟增長,從而使人均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雖然環境監管的強度可能會減少FDI的流入,但由于FDI技術的溢出效應,提高了中國產業技術水平,對產業升級具有催化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各國的環境政策也不同,使污染企業從監管力度高的國家或地區轉移到監管力度低國家或地區,使兩國或地區間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企業可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理論,將國家環境監管強的產業轉移到監管弱的國家,減少生產成本,產業轉移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一國的產業結構。
四、實證研究
在上述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理的分析基礎上,本文將利用我國2000-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研究環境規制如何通過需求、技術創新和基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國際貿易等因素影響產業升級的以及環境規制和產業升級間具體的影響關系。
(一)有關變量的選取
1.產業升級指標(S)。本文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GDP比重來衡量產業升級程度。
2.環境規制強度(ER)。選擇每年治理工業污染的投資完成額來衡量。
3.需求因素。消費需求(RC)選取居民平均消費水平來衡量消費需求;投資需求(I)采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衡量。endprint
4.技術創新(TI)。采用被批準的專利數來表示。
5.外商直接投資(FDI)。采用的是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
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AGDP)。
7.經濟開放度(KFD)。選取進出口總額與GDP比值來衡量開放水平。
(二)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為了消除時間序列數據的異方差性,首先對數據進行對數變換。
(三)計量結果分析
1.環境規制對中間變量的影響。
注:*表示在5%水平上顯著。
模型1的結果表明,實施環境規制對消費結構升級有利,隨著經濟發展,消費結構將不斷優化升級,這一點從人均GDP系數為負可以看出。模型2的結果表明,隨著環境規制力度的加大,投資結構升級;人均GDP的系數為正說明發展經濟促使了投資結構的優化升級。模型3的結果表明環境規制能刺激技術創新。企業為了增加治污效益而技術創新。經濟開放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都對企業生產技術創新有正向影響。模型4的結果表明環境規制不妨礙外資進入,是吸引外資進入的重要因素。
2.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第一,平穩性檢。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對模型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LnS、LnER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LnS、△LnER序列都是平穩的,所以LnS、LnER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第二,協整檢驗。為了確定LnS、LnER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采用EG檢驗法進行協整關系檢驗,EG=-2.121,小于顯著性水平5%的EG臨界值-3.59,說明兩者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第三,Granger檢驗。由上述結論可知,△LnS、△LnER序列是平穩的,所以先對LnS、LnER進行一階差分處理,然后對這兩組數據進行格蘭杰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在滯后長度為2,3,4時,產業結構升級是污染治理投資額的格蘭杰原因,滯后長度為3,4時,環境規制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格蘭杰原因,兩者互為格蘭杰原因。這可能是因為實施污染治理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使得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在發展的同時又有較高的環境質量要求,因此這些產業的發展也促使了更多的治理環境污染的投資,增加了環境規制強度。
第四,建立VAR模型。建立VAR模型前,首先確定模型滯后期,本文根據AIC、SC信息準則等滯后長度選擇準則來選擇最優滯后期數,5個評價統計量的值都顯示最優滯后期數為1,所以建立VAR(1)模型比較合理。AR根圖也顯示該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倒數值都在單位圓內,表明該VAR模型是穩定的。
第五,方差分解分析。
穩定的VAR模型可以做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可以用來從不同角度分析不同變量的動態響應特性,本文僅分析了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貢獻率的影響,如圖所示。從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這15年間,產業結構升級對自身的貢獻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減少,第7年之后趨于平穩;環境規制在前三年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不顯著,之后逐步增長,到第7年達到最大并保持平穩。因此,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持續性的影響。
五、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本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具體表現為:(1)環境規制對居民消費結構、投資結構、技術創新及FDI都有促進作用,隨著環境規制強度的加強,消費投資結構不斷升級,技術不斷創新,吸引外資不斷進入,并在此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影響產業結構升級。(2)協整檢驗結果表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環境規制強度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3)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發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環境規制互為因果關系。環境規制的加強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也推動了環境規制的實施。(4)從方差分解結果可以說明,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是穩定持續的,適當的增強環境規制,產業升級越快。
因此,我國應繼續實施環境規制并且合理制定環境規制強度,在以下幾方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
第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環境規制體系。要合理提高環境監管力度,激發企業創新生產和污染控制技術,提高企業技術進步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另外,不同產業發展情況不同,我們要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環境規制標準,才能發揮環境規制對產業升級的持續性作用。
第二,為了充分發揮促進投資結構的環境調節作用,政府可以通過行政化環境規制工具,積極引導資金向低能耗、少污染的工業流入,也可以通過市場化環境規制工具,如排污費(稅)、排污許可證等,刺激企業技術創新以降低生產成本,改善投資結構,從而使產業結構升級。
最后,我們要充分發揮環境規制在國際貿易中的積極作用,吸引外資,引進更多的高科技和綠色產業,從而更好地促進本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梅國平,龔海林.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變遷的影響機制研究[J].經濟經緯,2013(2):72-76.
[2]李強.環境規制與產業結構調整-基于Baumol模型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13(5):100-107.
[3]李璇.低碳視角下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4(4):1-6.
[4]查建平,鄭浩生,范莉莉.環境規制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來自2004-2011年省級工業面板數據的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5):54-63.
[5]王恒.不同環境規制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6):61-65.
[6]龔海林.環境規制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績效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5):85-89.
[7]韓晶,陳超凡,馮科.環境規制促進產業升級了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4(1):148-160.
[8]肖興志,李少林.環境規制對產業升級路徑的動態影響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6):102-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