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票收益互換屬于場外金融衍生產品,有其固有的特征和風險性,但也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我國從2013年才在個別證券公司實行試點業務,股票收益互換業務在國內還很不成熟,本文第一部分討論股票收益互換的概念,第二部分闡述收益互換可能引發的風險,最后從我國股票收益互換的現狀入手,提出對于股票收益互換的規制建議。
【關鍵詞】股票收益互換 風險 法律規制
一、股票收益互換的概念
股票收益互換是指即投資者與證券公司中至少有一方的收益是與股票或股票指數的變化相關聯,股票互換合約是一個收益互換的協議,即根據協議約定某單一股票或股票指數收益與另外一種股票或股票指數的浮動收益互換,或者是某單一股票或股票指數與固定利率互換。股票收益互換作為金融衍生產品,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使投資者規避股價波動帶來的不確定風險,一般用固定收益來替代不確定的上漲收益,從而達到風險對沖的效果,但其具有保證金交易性質,若是發生風險,容易引發更大的危機。
二、股票收益互換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因交易一方不履行合約時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風險。在股票收益互換中,信用風險隨股票價格或者是股指變化而變化。特別是當股票收益互換協議簽訂以后,由于股票的大幅升值或大幅下降,受損一方可能會因此而違約,從而給對方造成信用風險損失。
(二)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股票交易中的固有風險,其大小與交易雙方對股市預測判斷有直接關系,若交易者對股市預測有誤,又無相應的風險對沖措施,市場風險的危害程度就會加大。股票收益互換的市場風險主要指的是股市的系統性風險,一旦股市發生系統性風險,對于固定利率支付方,那么就會面臨系統性的股票價格下降的風險;相反,向對方支付浮動股票收益一方,面臨股價日益增長的風險。
(三)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指由于法律法規不明確,從而引起的一旦合約無法履行,救濟途徑窮盡的風險,一般是因為法律調整范圍不夠細節化,股票收益互換屬于場外金融衍生品,不同場內衍生品交易那樣規范。法律規范的不確定,再加上交易文本有缺陷或交易雙方不符合合格投資者的要求,從而導致某些交易的合法性難以得到保證。
三、股票互換交易的法律規制
(一)關于股票互換交易的中國法律現狀
首先,股票收益互換業務的交易、準入、風控等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方面沒有進行統一的規定。為了滿足客戶的特殊需求,證券公司會制定比較靈活的細則。股票收益互換業務的操作缺乏統一的規范,各類風險不斷攀升。
其次,股票收益互換對投資者的專業性要求較高,符合條件的專業投資者較少。但是對合格投資者的標準又沒有明確規定,僅僅只是原則性的規定,使得各個證券公司對投資者的標準不統一。為了降低合約的風險,合格投資者制度的建立有其緊迫性和必要性,目的在于在降低風險的前提下使合格投資者制度安排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最后,金融衍生品創新迅速,法律滯后性跟不上市場變化,股票收益互換業務屬于場外金融衍生產品,與場內金融衍生產品相比,其交易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與信息不透明性,使得監管困難。
(二)對于股票收益互換的規制建議
1.建立完善的合格投資者制度。股票收益互換合約是一種金融衍生品,需要投資者對金融市場的判斷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更強,假如投資者缺乏雄厚的資產狀況以抵御風險損失,以及欠缺足夠的投資經驗和策略以避免風險,如此的投資者就是不合格的。例如中信證券對合格的股票收益互換投資者設定了五個準入標準:一、凈資產不低于3000萬,且為機構投資者;二、有真實的交易需求;三、無不良信用記錄;四、證券市場投資經驗不少于5年;五、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整個股票收益互換行業的合格投資者制度,能大大降低監管成本,并且實現衍生產品降低風險的目標。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由于股票收益互換自身的特點,即交易及時、交易方式多樣化,監管部門在交易的監管上難度更甚,并且在交易當中的各個主體也不知曉交易對手方的詳細信用狀況,股票收益互換的表外業務使得人們難以通過資產與負債直接了解所持互換的收益與風險情況。這就要求證券公司向監管機構披露交易信息,并且證券公司應當向客戶提供相應的信息。其次還要注意適當性問題,即信息披露要妥善平衡保護交易商的核心技術、交易成本與各方知情權的關系。2011年修改的《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僅僅是規定了投資者的相關事宜,對證券公司的約束基本沒有。對此,當務之急是規范互換領域的統一法律法規,對于基本的概念內涵,基本的操作風險進行約束,既可以減輕監管壓力與成本,可以使得市場運行更加規范,降低風險。
3.股票收益互換合約的標準化。股票收益互換業務屬于場外金融衍生產品,證券公司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通過協商具體條款形成收益互換的合約。但是,隨著股票收益互換業務量的增加,個性定制的合同會顯現弊端。一是這種模式會使雙方的交易成本上升,徒增投資方的成本壓力。二是會使交易效率下降,非標準化合約商定周期長,市場瞬息萬變,這種方式的締約極易造成締約道德風險,產生締約過失責任,標準化合約的推行,將會解決這一問題。三是非標準化的合約若是出現糾紛,訴諸法律途徑,也會徒增司法成本,若是標準化合約,便可以合并審理,節省司法資源,標準化合約對后簽訂者也有一定的市場行為指示作用。我國的利率互換也是逐步走上標準化的過程,股票收益互換業務隨著數量的增加,也會走上標準化合約的道路。
4.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對于中國股票收益互換業務而言,由于它是固定收益與股票收益之間的互換,未來還可能是股票收益互股票收益的互換,因此具有極大可能產生流動性風險,股票收益互換合約有其兩面性,它一方面作為一種避險工具,有效的轉移國際金融市場或者國內金融市場上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市場投機者們的投機工具,能夠導致整個市場發生巨大波動,引發金融危機。股票收益互換合約是金融衍生品,國內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的環境也相對放松,為了應對可能產生的風險,更加需要適當的監管。若是不加以監管股票收益互換的虛假交易、欺詐等現象發生,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也容易引發類似場外配資引發的風險。
四、結論
股票收益互換是金融市場的新生力量,能給金融市場注入大量活力,給投資者套利保值、規避風險,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提供了新鮮的道路,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場外金融衍生產品的性質,不確定性巨大,在推出各種創新衍生產品時,要從市場準入、信息披露、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入手,完善健全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惠婷婷.中國股票收益互換業務的發展研究[D].遼寧大學,2014.
[2]楊雪琴.我國金融互換的法律監管研究[D].西北大學,2009.
[3]唐維剛.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及其管理[J].經濟與法,2008年第9期.
作者簡介:朱紹綱(1991-),男,漢族,山東棗莊人,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法與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