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國

將幽默看成一種文化現象時我們會發現,這并不是哪一個人或者群體、階層的專利。文人有文人的表達方式,草根百姓同樣也有自己的樂趣。文化來源于生活的大智慧。
“說相聲必須學會說拜年的話。”
“對,沒錯!”
“可有人說話就不行。”
“誰呀?”
“我媳婦兒呀!愣頭愣腦的。”
“對,你媳婦兒有這毛病。”
“那回你去我家串門兒,我媳婦兒裝一大袋子蘋果,跟你說拿回去吃吧。”
“我說我不吃,留著給你家老劉吃吧。”
“她說啥,我喂狗也不給他吃呀,你拿著吃去。”
……
你能看懂這段對話的幽默之處嗎?
這是相聲《躲不開》中的“墊話”。顧名思義,“墊話”就是鋪墊在主要內容前面的話。這段墊話用短小精悍的語言,刻畫了一個熱心腸卻不會說話的家庭主婦,包袱抖出來立刻就響了。因為觀眾在身邊經常能遇到這種人,很快便引起了共鳴,而且其中沒有一個臟字眼兒。這算不算是一種幽默呢?
有人認為相聲只是“逗樂”,從文化層次上看與真正的幽默還有距離。這種觀點也許是因其對相聲的了解程度還不夠,但相聲本身就沒有問題嗎?到底是相聲的問題,還是觀眾的問題呢?
天津是相聲的“窩”,我第一時間想到要來這里尋找答案。在這里,有一位在全國相聲圈都很有影響力的“史八爺”。他的影響力并不是因為生意做得多大,而是多年來為推動相聲的發展所付出的努力。他真名叫史清元,是知名的相聲茶館謙祥益文苑的經理,也是全國第一家相聲博物館的創始人。
土生土長的天津孩子,沒有幾個不是從小就聽相聲的,史清元也不例外。當“相聲算不算幽默”的問題拋給他時,他的表情很復雜,并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很快反駁,而是先舉了一位相聲界老先生在生活中的例子:
相聲名家白全福晚年有一次和搭檔常寶霆到外地演出。演出結束后,主辦方贈給他們兩瓶名酒。返程的路上,白全福拎著兩瓶酒不慎摔碎了一瓶,他立刻遺憾地對常寶霆說:“呦,你那瓶碎了。”
“這是不是幽默呢?”史清元反問道,“老先生的幽默是從骨子里帶出來的,即便在臺上表演,也讓人感覺沒有表演的痕跡。馬三立的《逗你玩》是那么小一個作品,但為什么能盡人皆知?因為他表演的就是你的生活。對生活中的幽默提煉得精準而傳神,這不是現在年輕相聲演員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所以認為相聲不幽默,甚至低俗,不是觀眾的原因,恰恰是演員自身的水準達不到觀眾的要求了。”
說到此,史清元有些焦急,更有些無奈。他從2006年開始經營相聲茶館,在那之前他只是一個相聲迷,每周有空閑時就拿著水杯去聽,時間久了與很多當時還健在的老先生就混熟了。這時候他注意到,老先生們對于相聲有繼承、更有創新,“沒有一位老先生是靠說傳統段子出名的,比如馬三立的《買猴》、侯寶林的《夜行記》、馬志明的《糾紛》、李伯祥的《聊天》、高英培的《教訓》等等,這些新作品都很有傳統相聲的味道,運用老技法表現新事物。其實很多老先生沒上過幾年學,但是能做到不斷補充、請教,時常進行知識更新。”
史清元認為,現在最可怕的是年輕相聲演員有文憑卻沒文化,不讀書,沒底蘊,很難充實起一個段子,“都說相聲演員‘無不知百行通,不學習怎么能做到呢?”
現在在謙祥益文苑演出的年輕演員,很多都是史清元看著長大的。為了保證演出質量,他給演員們制定了三條規則,意在用壓力促進他們的成長。
“首先是能賣票,也就是讓觀眾買你的賬;其次是能說給家人聽,相聲演員經常用一些臟活、臭活、倫理哏制造笑料,但如果你都不好意思說給你家人聽,憑什么說給觀眾聽;最后是能傳給徒弟,這說明這個段子是有水準的,很多傳統相聲經過100多年還在表演,我們在創作時也應該向這些經典看齊。”
在史清元看來,這三條標準其實是很高的,但對于相聲在未來的發展來說又是必須要做到的。“如果一段臺詞隨便找倆觀眾就能把別人說笑了,那還要相聲演員干什么?如果抽開一把椅子讓人家摔一跟頭這種惡作劇也能上舞臺,那根本就不是相聲了,更談不上幽默。”
如果你只是偶爾去茶館聽一次相聲,可能覺得新鮮、好玩,笑點頻出;但如果你經常去茶館,是否有一種感受——總是趕上一對相聲演員在說你聽過的段子?這也是史清元比較擔心的一點。“有的演員只會三四段節目,到處趕場,很可能從這兒演出完,馬上在下一個場子還演相同的段子。久而久之,觀眾聽煩了,演員自己的業務水平也無法提高。”
史清元覺得這其實就是對觀眾的不負責。因此,除了不許表演“吃老本”,在每周一二下午專門給演員排練、交流的時間中,他也會請老師來給大家講授一些文化課程,“比如相聲中有很多段子涉及京劇的內容,如果不了解京劇知識表演肯定不到位。有一段相聲叫《同仁堂》,至少對中藥的名稱要有一定了解吧。”
眾所周知,一直以來,相聲之所以能夠受到老百姓的喜愛,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演繹的基本都是老百姓身邊發生的事。從觀眾的角度出發,越是與自己距離近的事情越能引起共鳴。史清元認為,這是相聲藝術不斷發展前行的一個“命門”。采訪中,他以謙祥益文苑近年來創作過的作品舉例——《不容忽視》里說一個人買了超大屏的新款手機,原因就是為了在蹲馬桶時如果不慎掉下去能卡住,反映出的是時下人們對手機過于依賴的現實;《買房記》中,“別夢想做首富了,還是先想想首付吧”的臺詞,則道盡了80后面對高房價時的苦澀……觀眾在笑料中找到的,是一種感同身受。
史清元還說,身邊經常有朋友說自家的孩子從小就很貧,問他將來能不能做相聲演員,他只能告訴對方這種觀點是錯的。
“老先生經常講,都會用嘴說話,都會講故事,憑什么觀眾愿意花錢聽相聲演員說?證明這是一種藝術。相聲到了高境界,拼的無疑是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