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要】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江蘇省產業結構現狀以及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得出第二產業對江蘇的國內生產總值貢獻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庫茨列茨的理論,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會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所以,江蘇省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并且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主導產業來帶動經濟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主導產業 優化
一、引言
經濟增長會受很多因素影響,產業結構是否合理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正確的產業結構可以加速經濟的增長,反之,錯誤的產業結構會減慢經濟增長的步伐。江蘇省位于長江中下游,地理位置優越,其發展狀況卻比不上上海等地區。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只有合理的產業結構才可以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區域產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從“十二五”以來,為了促使經濟又好又快增長,江蘇省一直力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發展經濟。
二、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一)經濟增長導致產業結構的形成和深化
首先,產業結構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其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經濟總量造成的。原因在于:一是隨著人均GNP的增長,首先發生重大變化的是人們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二是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三是產業結構變化越快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經濟總量增長得迅速;四是新的科技也可以帶動產業結構的變化。
(二)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制約
正確的產業結構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相反則會造成經濟增長的停滯。原因在于:
1.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關系資源能否有效配置。經濟增長需投入大量的資源,因為不具備一定的生產要素就不能就行生產,而這些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這些資源在一定時期內是有限的,沒有哪個生產部門和單位可以無限制地索取,而且一個部門和單位所獲資源與另一個單位獲取資源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所以,如果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導致有些部門有多余資源,另外一些部門缺少資源的情況發生,從而對經濟增長不利。
2.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關系到主導產業的更替。主導產業的進步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另外,有很多因素可以直接加速國家經濟的發展,比如新的產業的出現和主導產業的變換等,但是主要因素還是主導產業。
三、以江蘇省為例對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
對江蘇省的GDP和三個產業產值的數據進行分析:三個產業的產值從2000年到2014年都在逐年增長,且第一產業增長得最慢,它的產值從2000年的1048.34億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3634.33億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則增加得非常迅速,比如第二產業的產值從2000年的4435.89億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30854.5億元,第三產業則從3069.46億元增加到了30599.49億元。而且從2010年到2014年,二產產值的增長率小于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在2013年以前,第二產業產值是三個產業中最多的,到了2014年第三產業產出量和第二產業的產出量一樣多。另外,第三產業產值占江蘇省的GDP的比例在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近來江蘇省的第三產業發展迅猛,而且它有超過第二產業的發展勢頭。
另一方面在江蘇省生產總值的比重中,在2000年,第三產業占的比重為36%,截至2014年比2000年多增長了11%,但是,第一、二產業的比重依次下降了6.8%、5%。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茨列茨理論,隨著人均GNP的增長,第一產業產出數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占GNP的比例上升,接著第三產業產值占國民收入的相對比例也會上升,從江蘇省近十年的三個產業的變化趨勢來看,江蘇的第二產業需要進一步發展,保證二產比重不斷上升,也要積極發展第三產業,讓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不斷上升。
綜上兩個方面所訴我們可以得出,第一產業是基礎性產業,它的產值占GDP的比例較小,而且也是在緩慢增長,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作用;第二產業的產出量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較大,增速也較大,很好的拉動了經濟的上升;第三產業是后起之秀,而且它的增速迅速,有望為江蘇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根據江蘇省的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產出量、第二產業產值和第三產業產值從2000年到2014年的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到:
■
■ ■
■
1.可決系數是0.9999,說明樣本回歸線很好的擬合了樣本觀測值。
2.方程的顯著性檢驗。
■,■,■
■不全為零
■拒絕原假設H0,
意味著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的線性關系顯著成立;
3.變量的顯著性檢驗。
■,■
P值都小于0.05,拒絕原假設H0
∴在95%的水平下模型中引入的3個解釋變量都都通過了變量的顯著性檢驗;
4.序列相關性檢驗。
■ ■
dW=1.54 dL ∴不確定是否存在序列相關性 5.多重共線性檢驗。與F值較大,且各系數估計值的t檢驗值較大,說明各解釋變量間不存在共線性。 從上表看出,三個產業對經濟增長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模型中的系數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產值每增長1%會引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0784%,而第二、三產業的產出量每增長1%,會引起GDP增長0.4925%和0.4241%。由此可以看出,對江蘇省的經濟增長幫助最大的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助力雖然稍微小于第二產業,但是遠遠大于第一產業對經濟的幫助。而江蘇省的第三產業才剛剛起步,并不完善,但是近年來江蘇的經濟增長與發展也主要依靠金融業、信息業和新興產業。為了更進一步發展江蘇省的經濟,江蘇省應該著力培養和發展第三產業,讓第三產業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
從整體情況來看,江蘇的產業結構中只有少部分是第三產業,大多數還是第二產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比較大的是第三產業,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需要好好完善第三產業,讓第三產業帶動經濟騰飛。
四、對江蘇省產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從黨的十六大以來,江蘇省經濟發展出現以下三個新特征:
一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江蘇省持續著重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傳統產業的品牌優勢、新興產業的先發優勢和服務業的配套優勢,真正做到了調結構促發展。
二是在發展經濟時進行創新,想到新的發展辦法和模式,并且按照這些模式去發展經濟,在實踐中糾正以前的不合理發展模式,不斷引入新思想,新方法,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讓所有相關的國家一同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它們攜手共創輝煌之路。當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和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我們應該共同攻堅克難,相互扶持,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
按照上面的圖形得出,江蘇的第一產業產出量沒有上漲,在降低。。回顧江蘇省的經濟歷程,它首先發展的是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就可以使二產變成經濟增長的源動力,接著再進一步鞏固第一產業。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融入了各個行業,使得各個行業可以更加迅速與便捷地發展,這也加快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但是,江蘇的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江蘇的信息化程度低,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比較落后,這些都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解決。
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大力發展信息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
我國有非常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先前主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經濟發展越來越需要高科技,知識和信息,他們可以促進其他產業更好的發展,所以應該大力發展信息密集型產業。
(二)著力發展主導產業
國民經濟是由許多產業部門共同組成的,而主導產業是整個經濟發展中的火車頭。具體來說,江蘇的主導產業主要有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產業和電子信息業。石油化工產業是許多產業的基礎產業,電子信息業是中間產業,是媒介,裝備制造業大力拉動了經濟的增長。所以,江蘇省應優先發展石油化工業,打好經濟發展的基礎,再努力發展好電子信息產業,做好經濟發展的工具,最后應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推動經濟全面發展。因此,江蘇應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三)有重點地扶持服務業發展
為了拉動江蘇整體GDP的快速發展,政府選擇性的扶持重點服務業發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服務業聚集區,因為這樣可以積聚各類資源,節約資源,以最少的資源辦更多的事;其次,有重點的發展國外的外包產業,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最后,加快發展商務服務和現代物流,可以擺脫傳統的工業化道路,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四)加強信息化發展,來帶動工業發展
近年來,江蘇的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由工業產值增長帶來的,而工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阻力和不便,如何克服這些不便呢?眾所周知,這是一個充滿信息的時代,可以通過信息化來解決這些困難,及時的信息交流可以促進工業更加快捷的進行。除此之外,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應該忽視環境問題,保護環境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任。目前,此方面造成了很多的環境問題,比如沙城暴、泥石流等,這些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繼而也影響了生產活動。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環境,同時來發展經濟。
五、江蘇省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展望
通過本文的整體論述我們可以得出:江蘇省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具有緊密的相關性,合理的產業結構間的比例和三個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對該省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反之起到阻礙作用;同時,江蘇省的經濟快速增長態勢也加快了該省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由此我們可以更好的布局江蘇省的產業結構以促進該省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以達到全國經濟發展的示范作用。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相關結論以及建議性展望:
一是江蘇省第一、二、三產業的近年來均得到了良好發展,其中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趨勢迅猛,并且第三產業大有后起之秀的趨勢,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比例不斷地提高,將成為江蘇省未來經濟增長的首發動力。
二是江蘇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因此各地區的產業優化升級應有所側重。例如,江蘇中部地區不應投入過多勞動力而應發展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產業等;相反,江蘇北部地區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江蘇的南部地區要發展創新產業。只有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才可以把江蘇的經濟增長做好,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依靠經濟增長,加大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圍繞主導產業推動區域梯度發展,攻克江蘇省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因此各地區的產業優化升級應有所側重。
參考文獻
[1]劉紅梅,李玉浸.區域主導產業研究綜述,2004,12:1-4.
[2]鄧雄超.香港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港澳專題:1-12.
[3]高金龍,陳江龍,徐夢月,季菲菲.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江蘇沿海產業發展研究.第21卷第7期,2012,7:1-6.
[4]張抗私,于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關系的研究述評.產業組織評論:1-16.
[5]余泳澤,劉冉.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中的問題、機制與路徑.產業經濟評論,2014,9:1-19.
[6]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2009年8月:56-58.
[7]蘇東水.產業經濟學,1999年8月:209-211.
[8]袁衛,龐皓,曾五一,賈俊平.統計學,2005年2月:236-242.
[9]許縵.江蘇省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北方經貿,2007年第03期:1-3.
[10]張雪平,徐禮伯.江蘇省產業結構不合理與可持續發展.河海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12年12月:76-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