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

筆者近年得到一件與運河相關的老物件—清末民初杭州民信局招牌,從這塊招牌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已經被大家忘卻的運河記憶。
這塊招牌為豎式,高2.6米,木質雙面刻工,兩面均刻有描金大字“馬正源上海蘇杭寧紹信局”,其中“局”字缺半字,另有描金小字“每逢三六九起程,風雨無阻,專走嘉興、硤石、義橋、余杭、湖州、南潯、盛澤、新市等處”。民信局是私人經營的寄辦信函、包裹的商業性組織,杭州民信局最早出現于乾隆年間。雖然民信局這個機構現在已不為大家所知,但在網絡時代,民營快遞公司估計與每個家庭都有聯系。打個比方說,民信局其實就像是現在的民營快遞機構。
據《杭州郵政志》記載,杭州是浙江省建立民信局較早的城市之一。初期由錢莊、商行兼營,到了乾隆年間,在杭州城內創辦協興、全盛、順成、正源、協源、全盛源記、老協興、協泰森、永利(2處)、永和(2處)、正和(2處)、福潤(2處)、恒利(2處)共13家、18處民信局。其組織有賬司、管柜、接受信物、棧司、腳夫、雜役及廚司;服務對象是商業行莊,也收寄民眾信物;經營業務有信函、包裹、匯兌,兼售報紙,還代運商賈的貨物;資費的計算為信函按件,包裹按重量,銀款按款額,再結合路途遠近而定。至道光、同治年間,先后又設有正大(3處)、永和新等4處民信局。之后,杭州民信局的設置續有增撤。至宣統三年(1911年),在杭州設民信總局的有恒利、協泰、全泰盛、馬正源四家,總局在上海而杭州設分局者有合記、福潤、協興、正大、正和、永和、永利、金盛8家。信物的運送以杭州為中心始發的有五條運輸線路—杭州至蘇州、杭州至上海兩條均利用水道線,杭州至寧波大部分是水道線,杭州至徽州系陸運路線,杭州至衢縣有旱線和水線兩路。
由此可見,筆者收藏的這塊招牌是1911年馬正源在杭州設立民信總局時的店招。店招的文字信息向我們詮釋了它的經營路線、運輸范圍以及收發時間。
招牌上的硤石古稱長水、夾谷、硤川等,自唐永徽六年縣治南遷后,遂以“雙山夾水”改名“硤石”,新中國成立后是海寧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據杭州檔案館《清代大運河全圖》記錄,京杭運河自杭州府經海寧州至嘉興府,這段運河途經長安閘。長安閘位于海寧州的長安古鎮,而長安自古是運河米市與漕運重鎮,但馬正源信局為何不在此設業務點而選在硤石呢?據《海寧歷史文化遺存》所注,咸豐年間太平軍入浙,長安遭兵燹,米市不復存在,太平軍被鎮壓后米市東移至硤石,硤石逐漸成為北米南運的樞紐,浙江五大米市之一“硤石米市”由此興起。另外,招牌所示義橋、余杭、湖州、南潯、盛澤、新市等皆是江南地區重要的古鎮,它們都是當時運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從招牌標示的運輸地名我們可以還原當時的運輸水路。一路從杭州出發,繞余杭,經海寧硤石至嘉興,再由嘉興至吳江盛澤最后到達蘇州,其中在嘉興時經江南運河分支水系抵達上海。二路從杭州出發繞余杭,經新市、湖州至南潯,由南潯分叉去盛澤、蘇州或嘉興、上海。運河的遺產點南潯鎮歷史街區就在此段運河。三路從杭州出發繞余杭經義橋,經紹興至寧波。
通過一塊木質招牌,我們還原了清末民初的杭州民信局運河水運路線,感受到了運河為當時的社會經濟、民生所做的貢獻,更理解了它的文化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