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沖


一到酷熱的夏季,人們都想找一處避暑的地方。從古至今,人們的避暑方式雖不同,但是要求都是一樣的,就是要足夠的涼爽。清代最著名的避暑勝地,恐怕就是避暑山莊了。
避暑山莊又稱為“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說到熱河,稍懂歷史的人都不會陌生,熱河名稱來源自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溫泉,溫泉水流入武烈河后,武烈河下游在承德市內的部分,在當地冬季寒冷的氣候下也不結冰,熱氣蒸騰,所以被稱為“熱”河。這個小小的熱河,當年也成為地名,民國三年(1914年)1月,民國政府設置熱河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明令改制為熱河省。熱河省的建制在1955年7月30日被撤銷。省份雖然消失了,但是遺留下的熱河省發行的紙幣,可以說是每一位紙幣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品種。
當年,熱河成為一個獨立的特別區后,發行了若干種紙幣。如果把避暑山莊上的風景與紙幣相結合,我想那是一幅絕美的圖畫。事實也是如此,民國時的熱河地區紙幣上不缺乏的就是這種唯美圖畫。今天我們就介紹一枚被稱為最美的熱河紙幣的(熱河)興業銀行民國七年伍拾角樣本:
英文名稱:500-Cents specimen(1918),Hsing Yeh Bank(Jehol)
正面圖案:承德普樂寺旭光閣(棕褐色)
背面圖案:避暑山莊麗正門(黑白)
印制單位:財政部印刷局
印制時間:1918年5月
票幅:約110毫米×54毫米
備注:該存檔樣票僅見,著名紙幣收藏家、鑒賞家徐楓先生舊藏,現藏山西泉友處。
(熱河)興業銀行民國七年伍拾角樣本正面是棕褐主色調,凹印,票面匾頭弧形右讀“興業銀行”隸書行名,兩側為六位號碼“000000”,正中橢圓開光內為手工鋼版雕刻主景承德外八廟之普樂寺旭光閣(俗稱“圓亭子”,據說是當年乾隆皇帝看日出的地方)遙望永佑寺舍利塔圖。四角飾花符,邊框內通體網狀平版底紋襯托,兩側麥穗矢量圖空白未印面額,在各邊麥穗下端交匯處分別有“1”、“8”數字暗記,即1918版之意,加蓋“樣本”,下邊框內空白未印地名,兩邊各飾卷草紋,邊框外有“財政部印刷局制”。
紙幣背面為黑白、邊框棕褐色,膠印,圖景為避暑山莊麗正門及磬錘峰(俗名“棒槌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曾記載)遠景。四角有“伍拾”“角”,其右邊框有“市面通用”,左有“不掛失票”票面加蓋財政部印刷局朱色矩形章“此票系樣本不能兌現收到樣本諸君務即出具收據為荷財政部印刷局敬啟”文告及“樣本”字樣,下邊框有“中華民國七年五月制”。票幅尺寸與第四套人民幣壹角券近似。
綜觀“幣中景”,取材名勝古跡,構圖開闊雄偉,小中見大,一票四景如詩如畫,細微精致形成防偽標記,引人矚目地呈現避暑勝境。這套紙幣整體設計精美,風格古樸,均為同版異色(注:票幅相同、正/背面圖景相同;正/背面刷色及背面邊飾紋樣略不同),美不勝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縮影,彰顯時代特色。此樣票獨特之處在于正面面額、地名、印章及背面圖景刷色等未完成,作為呈送樣票中的特殊稀有品,在《中國各省紙幣圖錄(民國時期)》中被定五星級紙幣,有“金融里的藝術品”之譽。
此外,在熱河設省置區期間發行的其他紙幣上也有避暑山莊的風光。最典型的是在熱河興業銀行民國十二年發行的壹百枚銅元券,此券的正面圖景就是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背面是承德避暑山莊永佑寺舍利塔。
熱河興業銀行小洋票(1918版),因流通時間短、存量少,所以難得一見,是興業鈔中的一朵奇葩。在炎炎夏日里,雖不能行走在避暑山莊,但也能觀賞到這絕美畫面,我想也是一種享受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