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動農業走向現代化得過程中,農業產值比重較大的南平市的農業發展備受關注。雖然經過多方的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工作,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南平市十個區縣作為研究對象,從農業供應鏈金融各要素主體出發,通過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作比較,反應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狀況,找出問題所在。
【關鍵詞】南平市 供應鏈金融 農業
一、南平市經濟發展現狀
南平市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是福建轄區面積最大的設區市,全市糧食產量位居全省第一位,耕地面積、林地面積占全省四分之一。可是,其轄五個縣全部被列到福建省重點扶貧貧困縣名單中。2016年GDP總值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九,且GDP增速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在拉大。產業結構呈現出一產、三產比重上升,二產比重下降的格局。GDP結構仍是一產高,二產和三產低。其中,第一產業結構占比達22.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13.8%,但其增加值增速僅4.3%,致使GDP增速受限;第三產業中金融存貸款余額、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上年同期,占上年同期三分之二。
基于上述情況,如何確保穩定第一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顯然成為經濟穩步增長的核心。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展開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的增長有所幫助。農業供應鏈金融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農業供應鏈金融也給金融機構帶來新的盈利模式。
二、農業經濟各要素分析
(一)農戶
農戶是資金的需求者,具有數量多且分散的特點,在傳統貸款模式下農戶往往貸不到款,即使貸到款也存在較大的成本。在南平市供應鏈金融中,存在以下問題:
1.農民自有資金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城鎮化水平明顯低于全省水平,農戶數量比例過高,考慮到農村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高而恩格爾系數低、農業的收入在所有行業中居中等情況,可得知僅農戶的收入很難購買到必要的生產要素,缺少生產要素對產出造成影響,這樣一來導致惡性循環。
2.農戶農業技術能力不足。僅有4位專業技術人員承擔12396的技術咨詢服務,5位科技特派員駐點有關村鎮開展科技服務,農戶缺少必要的技術指導。從化肥使用量看,通過回歸模型得Y= 2006.381+9.074X,R^2=0.673。其中,Y為農業產值,單位是萬元/千公頃,X為化肥使用量,單位是噸/每千公頃的。在耕地面積前三的浦城縣、建陽市、邵武市,化肥使用量過低,對農作物的產出造成一定影響,產值依次為2963、5078、4263萬元/千公頃,低于全市5275萬元/千公頃和全省6838萬元/千公頃。從機械設備看,常住人口人均農業機械動力將近全省的兩倍,但是第一產業產值與農業機械動力的比值低于省平均水平,說明機械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特別是順昌縣、邵武市、建陽市、松溪縣。從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使用效率來看,全市以5275萬元/千公頃低于省平均水平,浦城縣、光澤縣、邵武市尤為嚴重。
(二)政府
1.擔保機制不夠完善。由政府牽頭進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林權等“三權”抵押貸款改革效果還不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僅在3個縣(市)發放。雖然完成林權發證率98.71%,但林權抵押貸款余額占涉農貸款余額2.16%。在GDP較低的農村地區,宅基地的價值并不高,很難籌集到大筆資金,甚至沒有金融機構愿意放款。
2.沒有充分利用外資。南平市處于海峽西岸,鄰接港澳,應該充分利用外資,引入先進的管理技術。2016年外資引用額與本外幣貸款余額的比值低于省8個點,全市外資引用額僅占福建省1.98%,處于全省末尾。松溪縣、建甌市、建陽市、武夷山市、浦城縣明顯過低。
(三)龍頭企業
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73家,實現產值686.82億元, 178家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303.9億元。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40多萬戶,帶動基地建設200多萬畝,農戶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收入60多億元。然而企業自身的實力不強,還需外部資金的扶持,對它們的檢測和管理還需加強,并不能發揮出核心企業的作用。非金融企業存款占年末存款總額低于省,延平區、建陽市與其他區縣呈現出嚴重的“二八”兩極分化。供應鏈上的大部分價值的產生都來自龍頭企業內部,如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以及最終產品的包裝銷售,起不到帶動供應鏈中其他中小企業的作用。出于這種考慮,銀行很難進行供應鏈融資。
(四)金融機構
1.農業保險發展滯后。設余值保費=財產保險保費-車險保費-企業財險保費-家庭財險保費,可知南平市的余值保費占比以5.82%低于省6.91%。同理,余值賠付占賠付總額以12.41%高于省12.33%。余值的保險密度和深度均低于省平均水平。說明存在較大的農業風險、運輸風險、工程風險和特殊風險,這與較低水平的保費收入形成鮮明對比。一旦發生較大的自然風險,將對農業經濟形成較大的威脅。
2.貧困地區外流現象嚴重。從存貸比來看,低于省0.13%。GDP較低的浦城縣、順昌縣、政和縣和松溪縣的存貸比最低,平均值只有50.16%。同時,這四個縣的長期貸款占總貸款的比值也是排名倒數。金融機構在這四個縣吸收存款后并不愿意過多的放貸,即使放貸也是以短期為主。說明這里的風險過大,違約率可能較高,缺少有效的防范機制和政策支持。GDP排名第八的光澤縣的金融機構放款數額較大,但以短期為主,可能與農業結構有關。
3.基層支農力度不夠。2014年農業銀行、農商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的涉農貸款占全市涉農貸款的53.16%。其中,信用社發揮的作用最大,86.38%貸出去的資金都與農業相關,占全市涉農貸款總額的28.22%。農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排在第二,但其涉農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排在最后。在涉農貸款中,大多數的資金都投放到大型企業和基礎建設中,小微企業的比重不到三分之二,更不用說農戶了。endprint
(五)農村經濟組織
農業供應鏈金融形成的前提條件是農業產業化。而農村經濟組織有助于讓各個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織,或者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通過對各個環節的整合,提升農村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2016年末,四成以上的村民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5359戶合作社。但每戶的實有資金并不高,約358萬,增速為5.38%。合作社由數量有限的農戶組成,能夠活動的空間和擁有的資源有限,表現出成本較高、核心競爭力欠缺、規模不大的特點。由合作社組成的合作社聯合社受到人力資源素質、政策法規的影響,目前處于萌芽階段。
三、結論和建議
(一)加強農業供應鏈金融各要素合作關系
在供應鏈金融上,商業銀行不再對個人的信用進行評級,而是對整條供應鏈。這將降低銀行的風險,擴寬了利息收入的渠道,獲得了中間業務收入。同時,農戶依靠高利息的民間借款的數額也將減少,降低了本身的資金成本。龍頭企業可以成為農戶的擔保人,農戶可用自身財產作反擔保,使銀行將更多的資金注入到供應鏈中,降低了原材料短缺的風險,保證企業銷售的持續性。龍頭企業還可以適當對農戶給予技術指導,提高產業效率,達到多邊獲利的效果。農戶之間可以成立行業互惠擔保基金和聯合社,將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擴大自身實力。當然,這要設計出合理的契約和做好利益分配。
(二)政府進一步發揮引領的作用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培育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定期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上給予適當的傾斜;完善合作社聯合社工商登記制度,針對實際情況推出合適的法律法規。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建立農村產權流轉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對農戶貸款給予關照,推動地方政府創建扶貧小額擔保基金,對銀行制定出合理的“兩個不低于目標”。構建開放性經濟體制,擴大對臺交流合作,擴展港澳僑合作,引入資金和先進技術。
(三)充分利用互聯網+
運用現代科技發展農業,推動農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拓展農產品市場。要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12316”農業服務信息平臺可作為解決農業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具體措施來抓;中科建設“沃生活”手機平臺可為客戶提供訂購、種菜、監控、配送等一體化的現實農場網絡種菜模式。商業銀行可以對電商的交易數據進行整合,對上下游企業進行評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業務風險和成本。
基金項目:2017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調查研究——以福建省為例,編號:201710395053。
作者簡介:林騰雄(1997-),男,漢族,福建莆田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