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兵紅+彭礴+溫娜



摘要:運用問卷調查法,從網絡平臺選擇、網絡信息內容選擇、網絡信息選擇行為影響因素三個角度探討大學生信息選擇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最關注的網絡平臺是QQ、微信和微博平臺,最關注的信息內容是身邊的信息,網絡文化對信息選擇行為影響很大,大學生發布信息時大多數都是經過理性判斷的,相關群體因素中室友對大學生信息選擇行為影響最大,并由此提出了引導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影響因素;信息檢索;選擇行為
1引言
網絡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和信息量爆炸增長,選擇高質量的信息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尤顯重要。信息選擇行為是指用戶對大量的原始信息或經過加工的信息、材料進行篩選和判別,選取所需要的內容,內化為其知識結構的行為。國外對信息選擇行為研究主要研究行為的影響因素。國內對于信息選擇行為研究主要信息選擇的原則、環節、影響因素和引導機制等。林堅(2001)把信息選擇主體分為個體、團體、社會和國家。張立彬等(2006)認為選擇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可靠性與個性化原則,最小成本、適度性原則及連續性原則。袁園(2009)利用效用曲面圖分析了邊際效用遞增階段、不變階段和遞減階段三個階段信息選擇行為的特點和影響因素。邊際效用遞增階段,表現在對信息的選擇上,人們對信息渠道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特別注意。胡利民(2007)認為:大學生信息選擇必須堅持三個統一,即“規律與目的性”“社會制約性與個人自主性”“開放跳躍性與穩定有序性”的統一原則;高校圖書館在信息選擇方面對學生的引導機制主要包括傳輸、預警、反饋等機制。張麗珍(2016)認為,網絡社區通過“熱門話題”“分類關注”“好友互動”等欄目影響受眾的信息選擇,在網絡社區推動下產生了新的信息接收模式。以往大都是從理論上探討信息選擇行為,沒有采用實證調查的方法,此處探討信息選擇主體為“大學生”,通過實證調查方法,尋找大學生信息選擇行為影響因素,尋求影響更2 調查設計
2 調查設計
2.1調查問卷設計
問卷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人口統計學和一般上網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學科、網齡、是否獨生子女、每天上網時間、上網方式;其二是信息選擇行為問卷,此問卷包括9個問題,涉及3個維度,分別為網絡平臺選擇、網絡信息內容選擇、網絡信息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通過9個問題考查大學生信息選擇行為最具影響的外因和內因。尋求對大學生信息選擇行為的指導。
2.2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
2016年10~12月,針對宜春學院在校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活動,總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20份,回收有效率為91.4%。通過統計分析得出:其中大一學生68人(21.3%),大二學生112人(35.0%),大三學生120人(37.5%),大四學生20人(6.2%),具體其他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3 大學生信息選擇行為調查分析
3.1網絡平臺選擇及網絡使用基本情況
作為當代大學生,面對浩瀚的信息,在進行選擇時會按照最小努力原則,選擇信息平臺時會受到平臺使用方便程度、平臺提供的信息價值和吸引程度,及傳播信息的速度及準確性的影響,習慣從何種途徑獲取信息,也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同時也受個人上網經驗的影響。
信息選擇的第一個環節是選擇性注意,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關注的焦點都集中于QQ、新聞網站、微博、微信等。所以設計此問卷主要考查其關注平臺的重點。調查中,選擇“QQ”的學生147人(45.9%),選擇“微信”的學生24人(7.5%),選擇“微博”的學生63人(19.7%),選擇“新聞網站”73人(22.8%),還有13人(4.1%)選擇其他網絡平臺,具體其他分布情況如表3所示。此次調查網齡為1年的18人,大于4年的234人,每天上網時間在3~5個小時的人數最多,學生使用手機上網270人。
3.2網絡信息內容選擇分析
根據大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問題“您會對哪一類信息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您對哪一類的信息會格外關注?”以大學生關注的“國家大事、身邊的信息、娛樂新聞”等作為調查選項,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調查結果顯示,身邊的信息是大學生需求最大的信息類型,選擇此項的學生兩項結果分別占52.50%和44.38%,其次是娛樂新聞信息,選擇該選項的學生兩項結果分別占18.75%和27.19%。
兩個問題的調查一致,信息內容選擇和最關注信息的排序是一致的,最關注和信息內容選擇都是身邊的信息排第一,其次是娛樂新聞,再次是國家大事,最后是其他信息,最關注的信息是身邊的信息。
3.3網絡信息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3.3.1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分析
為了解影響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社會文化環境因素,設置了開放性問題:“影響您網絡信息選擇行為的外部因素可能有?”并提供5個選項,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有59.1%的學生認為“網絡信息的新穎性和吸引力”是影響大學生進行信息選擇的最明顯的因素,其次是“網絡的覆蓋區域”和“周圍人群的影響”,再次是“人際關系的需要”,“校園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排到了最后。
3.3.2個體主觀因素分析
該調查設置的問題,一是“您會接受他們影響的原因可能有?”此問題為多項選擇題,并提供了8個選項,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有35.9%的學生選擇“興趣相同”,這是影響大學生進行信息選擇的最明顯的因素,其次是“集體氛圍的作用”(21.3%)和“對提高自身有幫助”(20.0%),再次是“好奇心”(10.3%)和“心理作用”(5.0%),被動受影響(4.7%),趕潮流和順大流(2.8%)排到了最后。問題二是“你覺得自己能影響別人的網絡行為嗎?”35.3%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影響別人的網絡行為,17.2%的認為不能影響,大多數不確定(47.5%)自己能影響別人的網絡行為。問題三是“您發表言論一般是處于什么環境下?”50.0%的大學生選擇“經過理性判斷”,33.8%選擇“情感驅使”,16.2%選擇“其他”。endprint
3.3.3相關群體因素分析
相關群體是指在形成一個人的理想、態度、信仰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給其重要影響的群體,可以是親朋好友和家人同事。此處相關群體設計如表5所示,包括家人,室友、同學等,考查信息選擇行為中哪些群體影響最大,該調查設置的問題一是“您覺得哪些人會影響您的網絡信息選擇行為?”此問題為多項選擇題,并提供了8個選項,如表5所示,結果表明:有70.0%的學生認為“室友”是影響大學生進行信息選擇的最明顯的因素,其次是“同學”和“家人”,再次是“老師”和“偶像”,名人和網友、其他人影響排到了最后。
該調查設置的問題二是:“你認為這些人會影響你是因為他們?”,此問題提供了5個選項,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有29.7%的學生認為“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的人是影響大學生進行信息選擇的最明顯的因素,其次是這個人“具有說服力”和“志同道合”,再次是“反復提及某些網絡行為”和此人的“言行有激勵作用”。
4 討論
4.1在網絡平臺選擇及網絡使用基本情況方面
大學生平常比較關注的平臺是QQ、微信和微博平臺,大學生們通過這些平臺了解社會熱點和時事新聞,通過這些平臺可以了解交際圈中每個人的動態,同時可以發表個人見解,這些平臺還提供了微商和網購平臺,還可以購買各種所需的日常用品,同時可以使用微信進行支付和滴滴打車、購買電影票等各種服務,在進行信息發布時,可以想好了再發布信息,發錯了的信息還可以撤回,所以大學生中使用這些平臺占據了多數,其他平臺使用比例更少。
4.2在網絡信息內容選擇方面
大學生最關注的和信息內容的選擇都是身邊的信息,說明大學生們在信息選擇時遵循了相關性選擇原則。其次是娛樂新聞和國家大事,這表明了信息選擇與其知識背景和興趣愛好及一般規律有關。網絡信息內容的選擇就是選擇需要的信息,包括信息相關性、適用性、可靠性選擇。作為大學生,相關性選擇就是學生從學習和生活出發,選擇有利于專業學習和就業等信息,在選擇的過程中有些信息內容很難理解,或者已經掌握,信息內容價值不大就會被淘汰掉,所以除按照相關性選擇,還要注意適用性和可靠性原則,按照學生的需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得需要的信息與用戶的理解一致,發揮信息的價值。
4.3在網絡信息選擇影響因素方面
主要考查了社會文化環境、個體主觀因素和相關群體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網絡信息選擇行為,社會文化環境因素中網絡文化的影響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很小;個體主觀因素中處于主要地位的人對個人的信息選擇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大學生在發表言論時大多是經過理性判斷的;在相關群體因素分析中,信息選擇行為最容易受到室友的影響。學生的信息選擇行為受網絡文化、個人的興趣、相關群體的影響,所有的信息,無論信息的內容繁雜、信息的多和廣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要響應社會的需要,以責任感為前提,實現個人與社會選擇相一致。
參考文獻:
[1]林堅.信息時代的信息選擇[J].科技導報,2001(01):6-9.
[2]金燕,王曉斌.博客用戶信息行為模型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37(2):71-74.
[3]胡秀梅.高校學生信息選擇行為相關性判斷環節的次序效應[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8):78-81.
[4]張立彬,王金翠.關于提高大學生信息選擇能力問題的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6,29(6):706-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