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要:《秦娘美》屬于貴州省地方傳統戲曲中的經典劇目,該劇講述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侗族民間傳說而改編,自誕生以來該劇一直深受貴州戲迷們的厚愛,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本文就此劇目談談筆者的見解。
關鍵詞:黔劇 《秦娘美》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5-0116-02
黔劇屬于貴州省地方戲曲劇種,流傳于貴陽、畢節、遵義、安順等地區。黔劇的前身叫文琴戲,亦稱貴州彈詞、貴州揚琴,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是一種民眾們圍桌分角色坐唱的說唱藝術。清康熙年間這一藝術就開始在貴州流行,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黔劇當時多為文人閑暇時相聚坐唱玩樂的劇目形式,而后玩友將文琴搬進了茶舍為市井百姓演唱,并為了文琴的發展不斷的創作,編寫劇本、寫唱腔,把貴州梆子的一些唱腔吸收到文琴演唱中來,豐富了文琴的唱本和聲腔,也建立了較完整的唱腔形式,使文琴更加貼近民眾,學習者眾多培養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光緒九年(1883),王石青、蔣發三、丁小瑞等人在貴陽結成“三友社”,從事貴州揚琴的演唱和研究活動,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支持。在同一時期黔西縣、織金縣、安順等地區也相繼出現了以演唱揚琴為主體的組織團體,于是揚琴作為一個曲種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并迅速傳播至銅仁、大方、都勻、遵義、興義等地區。此后云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曲種,亦在貴州各地出現,對孕育貴州揚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52年春,貴州省黔西縣揚琴老藝人徐肖三,認為揚琴音調幽雅、音色優美提議將揚琴更名為文琴,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與支持。同年11月,將文琴搬上舞臺,標志著曲藝形式的揚琴演變為戲曲,文琴戲由此開始。1956年5月2號,黔西縣建立了第一個專業劇團--黔西縣文琴劇團。1957年貴陽市將原文琴研究社改為貴州地方戲曲研究社,不僅研究文琴、花燈還包含了貴州梆子戲。1958年成立了貴陽市黔劇團。1959年與1960年先后舉行了兩屆全省性的文琴戲匯演,匯演活動結束后,中共貴州省委批準將文琴戲統一命名為黔劇,從此黔劇之名正式確定。黔劇定名后,在表演上因源于坐唱無章可依,從京劇、川劇、越劇等地方劇種聘請表演藝術家指導,廣泛吸收其他地方戲劇藝術的營養,把單一的座唱演變成為綜合藝術,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對傳統唱腔的認識與理解,在創新和發展中走向成熟。
《秦娘美》是黔劇傳統經典劇目,該劇內容主要是根據優美的侗族民間傳說改編而來。侗族姑娘秦娘美與小伙子珠郎相愛,在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他們不能按照內心的想法自由的生活,迫于無奈兩人毅然逃走,故事從這里開始了。舞臺上,夜深人靜、明月當空,遠處侗家的鼓樓,進處榕樹婆娑,一群侗族男女青年在對唱著情歌,琵琶輕奏,歌聲悠揚,洋溢著一幅侗家美景,在這群青年中,只有珠郎心神不寧欲歌又罷。原來,他心愛的娘美由于舅家以“姑表開親”的舊規強婚,被媽媽關在家里而不能來和他坐月談心了。當人們結束對唱各自回家時,娘美急匆匆地趕來了,與珠郎見面后他們為了爭取愛情的自由和幸福,勇敢地向封建勢力進行斗爭,他們破錢明誓毅然偕同逃走,離開了他們生長的地方。他們奔走在崎嶇的山道上,冒著狂風暴雨,夢想著今后能夠過上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又落進了財主吳銀宜的圈套里,這個狡猾無恥的人企圖得到秦娘美。不管銀宜怎么威逼利誘娘美都被她義正嚴辭地拒絕,然而銀宜這種錙珠必較、睚眥必報的豈會善罷甘休?于是勾結了蠻松殺害了珠郎并封鎖消息,不讓任何人向娘美透露實情。娘美為了找珠郎奔波在荒野叢中,發現珠郎尸骨后悲痛欲絕,含恨唱出復仇聲音:“頭換頭來命抵命,銀宜殺你我殺他”。鼓聲震天,娘美英資挺拔的高據鼓樓,奮力地擊動了象征封建統治的大鼓,用理智和勇敢向封建勢力進行決戰,一個深夜,銀宜上了娘美的圈套,倒斃在娘美的鋤頭下。
近百年來《秦娘美》在侗族民間文藝形式中口頭流傳的有敘事詩、故事、長歌、說唱等,在舞臺上表現的方式有侗戲、舞蹈、彈唱等。鮮明地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理想和愿望。因此,這個故事到今天仍被大家所喜愛、傳頌,此戲以強有力的藝術表現形式訴說著這個感人、沖破封建牢籠的故事,歌頌了一對侗族青年珠郎和娘美堅貞不渝的愛情,使他們感人的愛情和血的控訴栩栩如生地重現在我們眼前,故事緊湊流暢,從定情、反抗出走、留宿、珠郎被害、尋尸、復仇,環環相扣劇情鏈接自然,步步深入,使反封建壓迫的主題突出地貫穿全劇,情節緊湊、生動,扣人心弦。深刻反映了侗族人民在封建制度統治下英勇頑強地斗爭。此戲音樂、語言、服飾、舞美等部分都充滿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旋律韻調悠揚、清新質樸。唱詞口語化,貼近生活、朗朗上口,在充分表達感情的同時拉近和觀眾的距離。例如:“東山頂灰蒙蒙月色暗淡,花橋邊站得我兩腿發酸。怕的是肩上扁擔被折斷,怕的是一雙筷子分兩邊。”“破了銅錢表了心,死就同死生同生,不怕舊規壓頭頂,千年夫妻不離分。”“笙簫鼓樂伴侗歌,四座聽唱古州河。當年娘美逃婚去,遺事流傳江箭坡。”“想情坡高難見頂,二人同心路就平,霎時天變烏云起,眼看暴雨快來臨。”“頭換頭來命抵命,銀宜殺你我殺他。”由此可見旋律和唱詞對此戲的傳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珠郎娘美的時代雖已過去,我們卻從戲里看到了侗族傳統精美的服飾、舞蹈及特有的侗族優美旋律和侗戲,特別是秦娘美具有獨立思想,突破封建制度的禁錮,與封建勢力做斗爭的精神,將一個堅強、善良、勇敢、智慧女性的生動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通過這部戲讓我們了解到過去時代悲慘的一面,更襯托出今天的幸福!
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作出重要講話,在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們精神世界的,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累積、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黔劇這個年輕劇種,誕生之日就受到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各方聽取意見親自出謀劃策,要反映復雜、豐富地現實生活,反映現實社會的矛盾斗爭,展示當代人的思想觀念與情感世界,因此首先是創作人才的培養,培養年輕的熟悉地方戲曲特點的創作人才。劇本要有鮮明的戲曲美學特征,有獨特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民族特征,能深刻了解、體會當地群眾特有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所思所想,并運用藝術手法表現在劇本上,為演員的再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培養知識結構全面,充分掌握戲曲特點并能自如運用、展現這種藝術形式的導演。一部戲中,導演的內涵積累、審美高度和美學深度對戲的質量而言至關重要,就像一個世界頂級廚師一定要有最敏感的味蕾,才能做出最美味的食物。導演也是同樣,對細節的要求對精品的追求,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各部門的配合才能創作出廣大觀眾喜愛的優秀作品。最后,培養年輕演員,戲曲對演員要求很高,唱功、身段、表演、舞蹈等缺一不可,戲曲的虛擬性、程式性和綜合性,要以唱腔及四功五法見程式功夫,以戲帶功堅持訓練。一個優秀的戲曲演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臺下包含了太多的汗水,因此更要加快學習的腳步才能更加自信地站在舞臺上。
在座談會召開之后,各文藝單位領導組織職工認真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積極鉆研大膽創新創作現代劇目,培養訓練年輕戲曲演員為黔劇儲備新鮮血液,進一步在思想上和藝術上提高并堅持發展自己風格。院團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請來名家大師對年輕演員的四功五法仔細把關,四功“唱、念、做、打”,現在多以戲曲中重要片段精煉而編成的組合單練,比如花旦組合、青衣組合、水袖組合、手絹組合,馬鞭組合等等。五法“手、眼、身、法、步”是所有演員每天必做的功課,而又分行當不同分小組練習,在各個小組中身段老師和聲腔老師會對年輕演員逐一把關,不放過每一個動作細節與每一個音并對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仔細分析作品讓我們充分、深刻地理解劇中人物和作品,然后每隔一段時間會針對近期學習內容進行專業考核,在排演劇目時,黔劇老藝術家會在現場坐鎮,對舞臺上演員的表演、唱腔、角色要求等提出意見和建議而我們年輕演員會在一旁學習領會。黔劇包含了幾代人的心血和付出,在黨和國家大力發揚傳統文化及前輩們的諄諄教誨下,黔劇文化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