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菊香+呂鵬
【摘要】本文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研究背景,解讀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刻內涵,對我國農業發展存在庫存量大、生產成本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結合國家政策,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農業 供給側 改革 結構
一、引言
民以食為天,農業關乎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是一切事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技術相對落后,農業安全問題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為了實現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必須把農業問題放在突出地位。2004年至2016年,中共中央連續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5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內容是生產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不斷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保證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質契合消費者需求[1];2016年12月1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有效供給不足和結構性過剩并存
從近十多年的農業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農業總體發展迅速,比如我國糧食總產量從2003年的8614億斤增加到了2015年的12429億斤,雖然產量增長迅速,但并沒有完全實現自給,因為進口的糧食數量也在年年增加,儲存量越積越多。例如,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一年的糧食需求大致在12900億斤左右,跟12400億斤產量相比,還有500億斤左右的缺口,2015年我國進口各類糧食總量大約在2500億斤,而缺口是500億斤,總體來看多進口了2000億斤,而多余的只能進入倉庫[2]。以上數據反映出我國目前有些糧食品種供過于求,而另一些則供不應求。出現了國內產量不斷增加,進口數量不斷增長,庫存量也在不斷增加的現象。例如,大豆等農產品缺口嚴重,而玉米等農產品卻出現嚴重庫存現象。
(二)農業成本不斷攀升和國際競爭力下降
我國人口眾多,經營規模小,精耕細作,成本投入高,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走向城市,由于高昂的農業生產成本和老齡化的逐漸推進,再加上各種制度的不健全,土地面臨由誰來種的問題,這無疑是擺在當前農村發展面前的一道難題。此外,國內農產品價格全面高于國際價格,使得國內糧食競爭力低下。例如,最近幾年國內小麥、大米、玉米和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比國際價格高出30%到50%,個別品種達到60%[3]。如此高的糧食生產成本,在國際上完全不具備競爭優勢,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只能是增產越多,庫存越大,虧損越多。
(三)農業資源環境形勢嚴峻和農產品質量問題突出
十多年來農業發展存在一個好的勢頭,但糧食連增帶來了比較大的環境代價,例如林地、草地、濕地的過度開墾,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缺乏有效的配套設施,使得飼養廠糞便等廢棄物到處排放,河流和淺層地下水污染嚴重。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也成為當前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挑戰。例如,蔬菜農藥殘留,奶制品安全,注水豬肉等問題頻發。在農業增產增收的同時,無公害綠色產品越來越成為市場的稀缺品,而綠色產品由于生產成本較高,更增加了其稀缺性,這些現象亟需解決。
三、農業供給側改革應該改什么
(一)去庫存與調結構并舉
當前,國家糧食儲存量巨大,過高的糧食庫存,不僅加大了國家財政壓力,更將導致整條糧食產業鏈的“政策失靈”與“市場失靈”,因此,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要去除庫存壓力比較大的糧食作物,將庫存量降到合理的范圍內,比如大力去除玉米等庫存量。在去庫存的同時,要把調整作物種植結構作為重點,對于庫存量比較大的玉米等作物,一方面要實施有效的措施引導農民減少種植,另一方面要刺激加工企業收購國儲庫存糧食,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消化庫存,對于大豆等供給不足的糧食作物,應引導農民增加種植,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明確提出這一點。
(二)降低生產成本與提升國際競爭力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途徑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近些年土地流轉呈現出快速推進勢頭,但總體上小農分散經營的格局未變。因此我們應積極培育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此外,要大力支持多種類型的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其次,要提高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我們應引入市場機制,要讓市場機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使價格能夠反映出市場的供需關系。逐步減少國家對農業發展的干預,讓其在市場經濟中參與競爭。
(三)補短板與保護生態環境并重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食品安全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薄弱環節的供給,增加市場供給不足農產品的生產,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加強食品安全監督就變得異常重要。首先,我們要重點支持農村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其次,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和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經驗,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灌溉制度,利用先進的科技和完善的設施對飼養業廢棄物進行分解和利用,積極發展綠色農業,降低綠色農業發展成本;最后,要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督力度,完善《食品安全法》,大力倡導國民道德素質。
四、小結
糧食安全問題時刻關系著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是國家發展的頭等大事。由于我國農業基礎底子薄弱,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生產結構不合理,生態和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因此,大力推動農業健康發展,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食品安全監督和農業生態環境就十分必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獻參考
[1]王紅梅.供給側改革與我國農業綠色轉型[J].宏觀經濟管理,2016(09).
[2]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重大問題[N].中國經濟時報,2016-7-15(12).
[3]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重大問題[N].中國經濟時報,2016-7-15(12).
作者簡介:付菊香(1992-),女,漢族,河南周口人,福建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呂鵬(1990-),男,漢族,河南南陽人,云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