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武
【摘要】21世紀以來,我國從經濟結構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革,同時人口中各項結構的組成也相應有所變動,經濟的轉型讓中國農村的一些貧困地區更加的復雜,面對這些貧困地區的發展,只有將相關戰略應用與其中,改善扶貧攻堅的措施,讓貧困地區與區域發展能夠實現融合,全方位的實現區域性發展和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才能夠讓社會經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因此此時的中國,如何將貧困徹底擺脫才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措施。
【關鍵詞】中國農村 貧困 改善措施
目前中國仍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時期中國農村貧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規律,探明了農村貧困化的主導因素,提出了科學推進精準扶貧的戰略與對策。研究結果表明:貧困人口規模大、分布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逐漸加大,是當前中國農村貧困狀況的基本特征。
一、新時期中國農村貧困化基本特征
(一)區域性整體貧困尚未根本改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農村貧困人口呈現區域性集中分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戰略推進,農村貧困人口大規模減少,但區域性整體貧困尚未根本改變。目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包括680個貧困縣,其中440個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些貧困縣中仍有6.9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不通客運班車;83.5萬個自然村中不通瀝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數33萬個,占39.6%。“建檔立卡”戶中有652萬戶飲水困難、580萬戶飲用水不安全。
(二)農村貧困老齡化問題突出
農村貧困老齡化是新時期扶貧開發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當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14年底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25億,占總人口的15.5%,且農村老齡化速度明顯快于城市。而快速的人口老齡化巧遇“未富先老”、養老資產不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現實問題。新常態下的農民工返鄉還滋生了“未老先養”的問題,致使農村貧困陷入老年貧困或“銀發貧困”。按世界銀行每天1美元的貧困標準估算,全國農村貧困老年人口數量已超過1400萬,燕山-太行山片區的老年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76.2%。
(三)貧困人口向中西部地區、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集中
1978年以前,我國存在的貧困人口中所分布的地區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全國范圍中存在著2.5億的貧困人口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但是如今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人口結構也有所不同,很多農村中的貧困人口的分布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從他們所分布的地區來看,這些貧困人口不斷向著邊遠地區以及中西部位置進行轉移,而地形上也即是向著高山區上有所發展和集中,從分布上來看,向著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有所發展,但是從這些分布的區域上來看,都是處于一些生態環境相對比較薄弱的地區,產業結構相對落后,這對貧困問題的解決帶去了更多的影響。
二、解決措施
(一)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消除農村貧困的關鍵環節
對我國的農村事業進行發展和建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但是由于我國的農村問題具備非常長遠的歷史和現在發展中的一些現實問題,讓中國農村的發展是非常滯后的,而現在民生的整體水平與貧困地區的狀況相互作為原因進行,因此想要對農村中出現的貧困問題進行徹底解決,對農村中的社會主義事業進行加快建設,完善農村中的各項保障制度。首先農村中要具備最低生活保障,將對貧困年農民的補助進行增加,保證他們的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其次對保障的范圍要一定程度上擴大,將符合貧困情況的人員都放入到社會保障系統中,通過針對性的制度建設將其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最后,對農村人口的醫療衛生進行改善,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人們提供更加方便的治療渠道。
(二)提高農村地區教育培訓的力度
中國當前獨有人口結構的轉型發展中,也伴隨性的發生了其他的轉變,比如人口老齡化問題,很多地區經濟發展中勞動力發生了短缺的問題,因此對于這些勞動力人員的綜合素質和人力進行全面的轉型和加強,才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而農村中,很多人員接受教育的程度都相對比較低,因此想要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技術性工作是無法進行的,而農村人口流動性較大,城市工作中對于農民工所能夠提供的崗位也有限,因此針對這種問題,要從農村地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來進行提升,讓人們能夠掌握更多的技術知識,能夠滿足工程建設對勞動力的需求,降低人口資本形成的貧困問題,有效遏制代際貧困的傳遞。
(三)健全精準扶貧的分級管控體系
從宏觀上來說,將貧困地區進行精準化的扶貧工作與規劃,同時將一些配套設施和工作進行基礎的選擇,將交通、水利以及能源等問題進行首要解決,通過分類規劃,分區診斷的方式,對區域中的發展規劃情況相互結合,保證貧困地區能夠實現互動和聯動,立足當下發展實際,階段性的推進管理制度,將新型城鎮化與貧困山區協調發展和應用,實行整村推進、靶向治療;貧困村鎮層面,著力圍繞“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對貧困對象進行分組歸類,摸清扶貧對象、致貧原因、脫貧路徑,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貧困類型、貧困程度施策,真正做到精準發力,實施精準幫扶,實現精準脫貧。
(四)改變生產方式,發展高效農業
想要改善我國農民中的貧困問題,對農民能夠從事的職業進行擴展,對當地的產業進行扶持,增加農民的收入是一項重要建設性意義的工作內容。農村中要想實現農業的高效發展,實現特色化的農業制度,讓生產過程進行集約發展,拓展收入的來源,實現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農業中要積極發展區特色性,從而更好的吸引其他人員的投資和支持。現在信息化技術發展迅速,通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實現對各個生產過程的優化配置和利用,讓其生態性以及經濟性充分體現,實現農民的增收致富。
(五)加強我國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要積極的進行建設和完善,農田水利工程要加強建設力度,對于一些配套設置不齊全以及設備老化的問題進行改善,切實的加強水利工程的修復和建設,提升人們對于用水的效率,一些貧困地區缺水問題也要重點關注,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水利水壩以及水窖等工程設施,切實解決人們的用水缺乏問題。
總之,在對我國的農村地區貧困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不能夠只是對表面問題進行關注,還需要更加深入進行的探討和分析,解決農村地區貧困問題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緩解社會矛盾、促進國民經濟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洪玲,劉慧穎.中國農村貧困問題與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84-87.
[2]王亞玲.中國農村貧困與反貧困對策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01:88-91.
[3]韓春.中國農村貧困的新特征及反貧困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0,03:165-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