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靖松
摘 要:路橋工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為人們日常出行提供極大便利,因此其建設規模及數量不斷擴大,所面臨的施工環境也更加復雜。尤其是山丘地區地勢起伏相對較大,通常采用高墩橋梁的設計方式完成施工。本文主要對無支架翻模技術在薄壁墩施工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筆者實踐經驗提出幾點質量控工作措施。
關鍵詞:路橋工程;無支架翻模技術;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U445.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6-0106-02
在路橋工程建設施工中,支架翻模技術中需要搭設腳手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在地勢條件復雜環境中,采用支架翻模施工安全系數較低。因此無支架翻模技術在薄壁墩施工中具有獨特優勢,不僅操作簡便,且循環周期短,具有良好經濟效益,施工成本相對較低,大幅提高路橋施工安全性。無支架翻模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通常采用分段成型工藝,根據橋墩具體高度劃分為相應工作段,進而有效避免墩身施工誤差。
1 工程案例
某高架橋位于山嶺地帶,地勢相對較為復雜,橋梁總體長度為653m,右交角設計為270°,半幅橋面凈寬11m。在高架橋基礎部分主要采用薄壁墩配群樁和樁柱式構造,其中空心薄壁墩分布于第4跨至第11跨,墩壁厚度在60cm左右,高度50—62m,箱型截面尺寸設計為5.2m×3.2m。結合本工程實際特點,采用3節模板進行無支架翻模施工,每節高度2.25m。由于在本項工程主筋數量較多,在運送及安裝方面存在難度,經研究決定運用平行矩形框架,以保證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2 薄壁墩無支架翻模技術施工原理
無支架翻模技術中主體固定模板以上一級澆筑完成橋墩作為承載依托,并搭設相應工作平臺,隨著橋墩施工高度不斷增加,整體升移模板及工作平臺,實現薄壁墩柱高度提升。通常由2—3節模板進行無支架翻模施工,輔之以內外工作平臺、手葫蘆等工具。待混凝土強度達到標準之后,才能將第一節模板拆除,此時具有相當強度的墩身混凝土承載了大部分荷載壓力,提高施工安全系數。隨后將第一節模板采用塔吊提升至下一施工部位,進行循壞的拆模、翻升立模等操作,不斷提升墩身高度。
3 薄壁墩無支架翻模技術施工工藝分析
3.1 模板制作
首先應充分了解路橋工程實際情況,以橋墩具體高度為依據,確定所需模板節數及每節模板高度,保證翻模施工澆筑質量滿足路橋工程規范要求。其次,在進行模板加工時,模板精度必須控制在1mm以內。模板接縫位置應按照標準打磨,通常采用定型鋼模板作為外模板主要材料,模板應具有良好剛度及抗變形性能。在墩身拐角部位,由于直角部分通常會出現掉角現象,因此可將內模板拐角處分設計為圓角,直徑一般為2cm,以提升拐角混凝土澆筑質量。再次是墩身頂部模板設計,由于墩身頂部需要預埋鋼板,可選擇竹膠板或者木板搭設支架,并進行鋼筋綁扎。模板是影響墩身質量的關鍵因素,為了保證混凝土外觀質量,制作模板必須滿足《鋼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的規范要求,模板材料表面不能存在熔渣、縫隙等。在模板組焊時,應采取磨光處理措施,同時確保模板組裝精度。
3.2 施工平臺制作
已經固結的混凝土作為施工平臺的承載主體,按照規定標準要求在每層模板設定。橫穿拉桿及外模板是搭設內施工平臺主要材料,在進行具體施工時,先進行鋼管支架搭設,鋪設竹膠板或者木板,為了提高施工平臺承載力,便于混凝土臨時存放,可再鋪設一層鋼板。外側施工平臺應根據模板分層制作,使之與外模板緊密結合在一起,與模板翻升保持一致。將防護欄桿設置在平臺四周,為操作人員提供安全保障。
3.3 安全爬梯施工
由于在無支架施工技術應用過程中不需要搭設腳手架,因此需要搭設安全爬梯,方便施工人員進行操作。通常在墩身正面位置的樓梯轉角平臺處,為爬梯穿設架桿預留相應孔洞。必須保證拉桿預埋的牢固程度,避免影響鋼管支架搭設的穩定性。
3.4 模板施工
3.4.1 模板安裝
根據施工方案要求測量各項參數,確定模板支立邊線,保證模板安裝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采用塔式起重機將模板吊運至指定位置,在必要情況下可組織施工人員輔助就位,隨后可按照規定順序進行模板安裝,將其連接成整體,接縫處必須進行密封處理。隨后對各部安裝尺寸進行檢查,確保滿足施工要求。
3.4.2 立模檢查
在模板安裝完成之后,應對模板頂面標高及墩身位置進行檢查,在此過程中需要采用水準儀及全站儀,達到相關標準之后進行除銹及涂油作業,應保證油料涂刷的均勻性,防止出現漏涂現象。模板安裝牢固程度是影響混凝土澆筑質量的影響因素,避免存在扣件松動問題。
3.5 鋼筋加工及安裝
待鋼筋材料質量驗收合格之后才能進入施工現場,若存在質量、性能不合格材料,禁止應用在墩柱施工之中。質量驗收合格的鋼筋材料,應按照不同規格分門別類堆放,以便后期使用。在進行鋼筋材料加工時,表面不能存在銹蝕、油污等現象,且冷彎率控制在2%以內。尤其注重受力鋼筋焊接工作,盡量在內力較小處設置焊接點,提高受力鋼筋的穩定性。
3.6 混凝土施工
先檢驗混凝土各項性能指標,水灰比不得超過0.5,確保模板及鋼筋質量滿足施工要求之后即可進行混凝土澆筑作業,采用半自動料斗運送混凝土,水平分層灌注是混凝土澆筑施工常用方式,通常每層厚度控制在300mm左右。在每層澆筑作業完成之后,需適度振搗以提高材料密實程度,若分層澆筑深度過大,可能會出現振搗不到位的問題。在振搗施工時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將層間縫隙消除,防止對墩身穩定性造成影響。
4 薄壁墩無支架翻模技術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1)在薄壁墩無支架翻模技術施工過程中,應保證設計軸線與模板幾何中心保持一致,盡量避免在施工中存在誤差。因此,必須加強測量工作,定期檢測斷面尺寸、軸線偏位等數據,具體測量內容如表1所示。并與設計數據進行對比,一旦出現誤差過大問題,需及時調整參數,確保模板整體穩定性,防止面板變形量過大,影響混凝土澆筑質量。
(2)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模板制作,并復核各部件尺寸,確保其剛度及穩定性滿足施工要求。在模板安裝過程中,其幾何中心應與設計軸線保持一致,在模板平面位置設置4個控制點,以此校驗模板安裝是否出現偏移,并根據相關公式計算模板偏移誤差。
(3)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必須保證混凝土強度達到標準之后,才能進行第一節模板拆除作業,并進行翻升施工。每次模板拆除后必須進行清理,將模板表面灰漿用磨光機清除干凈,避免對混凝土外觀質量造成影響。同時,混凝土澆筑時應配備施工人員觀測模板狀態,若在此階段出現位移過大或者板面變形的問題,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澆筑完成的混凝土強度在3MPa以上,將表層浮漿清理干凈,并進行鑿毛處理。待墩身施工高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應將2節模板保留在墩頂部位,當混凝土強度超過10MPa才能將其拆除。
5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無支架翻模技術施工工藝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筆者經驗提出加強質量控制的有效措施。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路橋工程建設規模越來越大,所面臨施工環境更為復雜,對于施工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與傳統翻模技術相比,無支架翻模施工操作較為簡便,無需進行腳手架搭設,節省了人力物力,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經濟性能良好。在薄壁墩無支架翻模技術施工過程中,應充分了解工程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模板高度及層數,嚴格按照現相關標準進行操作,加強重點環節質量控制,定期進行質量檢測工作,及時發現在施工中存在的質量隱患,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參考文獻
[1]王宏偉,李強戰.無支架翻模技術在公路橋梁薄壁墩施工中的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6(12):76-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