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陽
【摘要】影響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因素很多,不同的國家或經濟體、不同的宏觀因素對對外直接投資的作用程度并不同。在對外直接投資宏觀經濟環境理論基礎上,本文以各國的進出口、GDP及人均GDP、雙邊距離、能源為主要解釋變量,運用2006~2015年的統計數據對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進行實證檢驗,并分析了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面板模型 實證研究
一、引言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在“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對外投資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速度驚人。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連續13年增長,2002~2015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5.9%。從流量方面來看,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實現歷史突破達1456.7億美元,超過同期吸引外資水平,成為凈資金流出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規模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2015年流量是2002年的54倍。2015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10978.6億美元,位居第八位,是2002年末存量的36.7倍{1}。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的加快推進,在此情況下研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影響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二、文獻綜述與理論假設
(一)文獻綜述
從東道國角度出發,Cai(1999)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歸納為:尋求擴大出口市場(market-seeking)、尋求穩定的資源供應(resource-seeking)、尋求技術和管理技能(technique and management seeking)以及尋求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seeking)。而Buckley et al.(2007)利用中國對49個國家1984~2001年的對外直接投資證據數據實證研究發現,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東道國市場規模、自然資源稟賦、政治風險、文化差異等有顯著正相關性,而資產尋求的動機卻不顯著。Gani(2007)、Wei(2010)認為東道國的制度規范促進了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但Kolstad.I&Wiig.A(2009)卻得出相反的結論,認為中國更傾向于向制度不完善的國家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Alessia,Roberta(2011)從東道國的視角研究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發現只有制造業表現出了傳統的市場尋求動機,而資源相關行業表現出了明顯的資源尋求型因素影響。
國內學者從各個角度研究了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景紅橋、董二磊(2014)從比較金融體制的視角發現市場導向型金融體制是提升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程惠芳、阮翔(2004)基于引力模型研究發現投資國與東道國的經濟規模總和、人均國民投入水平及雙邊貿易量與兩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流量呈正相關,投資國與東道國的經濟規模和經濟水平越相似,兩國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流量越大。李輝(2007)基于靜態面板模型,使用1980~2004年55個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檢驗,發現母國人均GDP、出口、結構因素、全球總需求、全球貿易總量對母國對外投資具有顯著影響。
(二)理論假設
1.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的關系,存在替代論和互補論兩種主張。以Robert.Mundel(1957)為代表的替代論認為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資本流動越自由,替代國際貿易的作用就越大,即兩者為負相關關系。日本學者小島清認為,生產要素移動雖然減少了商品稀缺性,從而減少了國際貿易的機會,但生產場所的開辟與建立,會創造新的貿易領域,因此要素流動與商品貿易存在互補關系。Markuson(1983)和Sevenson(1984)認為,要素流動與商品貿易之間的替代性和互補性同時存在,結果取決于兩者是合作的還是非合作的,若為合作的,則貿易和要素的流動表現為互補關系,反之為替代關系。周曄(2005)發現出口對對外直接投資有正向的且最為顯著的影響,存在合作的互補關系。以往研究說明了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是相互替代或互補的,在本文研究中選取進出口作為解釋變量,假設對外直接投資是東道國進行出口的后續活動。
大部分的對外直接投資都發生在貿易部門或者與其相關的部門,地區進出口總額越大,貿易開放度越高,吸引外資的水平越高。假設:
H1: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負相關。
H2:進口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正相關。
2.東道國的市場規模是影響投資的重要因素。鄧寧(1980)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一國經濟發展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動態相關關系,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量與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高度相關關系,而一國GDP是其經濟發展水平的最好體現。Andreff(2002)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以勞動密集型等為市場導向的國家,東道國GDP與對外直接投資有正相關關系。市場驅動因素中,人均GDP指標更是影響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Cheung和Qian,2009)。假設:
H3:GDP與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正相關。
H4:人均GDP與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正相關。
3.雙邊距離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引力模型是研究國際要素流動的主要范式,該模型認為雙邊貿易與兩地的GDP、距離等因素有關。Cheng和Ma運用引力模型研究中國企業對90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發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受市場規模和地理距離的影響顯著,市場規模大、地理距離近的國家能吸引更多投資。Portes(2001)認為距離是引力模型的基本變量,信息摩擦、信息不對稱與距離正相關。信息摩擦與信息不對稱是影響資本流動的重要因素,本文使用距離這一變量代替信息摩擦和信息不對稱。假設:
H5:雙邊距離與對外直接投資負相關。
4.海外資源稟賦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鄧寧認為,東道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國家區位優勢的重要來源。從供應鏈角度看跨國公司通常選擇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從而為下游生產提供穩定的要素資源供給。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內的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能源需求也成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原因。1992年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瓶頸日益嚴重,中國企業尋求海外資源顯得尤為明顯。胡博和李凌(2008)研究發現在吸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中,發達國家的優勢在于較高的科技水平,而發展中國家則在于豐富的礦產能源稟賦或潛在的國內市場。假設:endprint
H6:能源與對外直接投資正相關。
三、數據與實證分析模型
(一)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GDP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潛力,GDP增長有利于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而市場驅動(特別是人均GDP)是影響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出口可以看作是對外直接投資擴張的先期行為,而對外直接投資是出口的后續活動。對外直接投資受地理距離的影響顯著,距離近的國家能夠吸引更多的FDI。能源指標包括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等來代表東道國的自然資源豐裕程度。因此,選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出口、進口、距離、能源作為解釋變量,對外直接投資作為被解釋變量。
基本模型如下:
LnFDI=β0+β1LnDis+β2LnGDP+β3LnPGDP+β4LnEX+ β5LnIM+β6LnENE
選用108個數據齊全的國家2006~2015年的面板數據,運用STATA對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下。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顯示所有變量皆為水平平整的,為了避免異方差,對所有變量取對數,Hausman檢驗結果拒絕了隨機效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更合適。表中列出隨機效應與固定效應結果以作對比,差別不大,表明本模型結果比較穩健。
(二)實證結果分析
距離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負相關,這與中國傾向投資于距離較近的亞洲地區的經驗事實相符,但距離變量并不顯著,可能是由于高科技的發展使交通更加便捷,進而使運輸成本減少,降低了對投資的影響力。
GDP與人均GDP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均在1%水平下存在顯著正向影響,這與Chakrabarti(2001)、Buckley(2007)、閻大穎(2013)研究結論一致。GDP越高,說明市場規模大的國家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更具有吸引力,市場因素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決定因素,相同條件下,中國更傾向于選擇市場潛力大的國家作為投資目的地。
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負相關,在5%水平下顯著。說明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是替代關系,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會抑制出口。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弗農曾提出,出口的發展先于國外生產,投資前的出口可以作為市場風險最小化的途徑,即出口可以看作是對外直接投資擴張的先期行為,而直接投資是出口的后續活動。企業在向東道國投資實現當地生產以前,按照“先有市場后有工廠”的原則,往往要經過一個直接出口的階段,只有當出口達到相當規模以致在當地生產有利可圖時才會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因此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后期階段會對出口產生抑制作用。
進口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在5%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之間是互補的。隨著國內更多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施縱向一體化戰略,進口原料、半成品不斷增多,使外部市場內部化,進而引致更多的對外直接投資。這也說明中國現階段可能存在效率導向型對外直接投資,將生產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進而將在東道國生產的產品返銷回母國滿足國內需求,也可能存在著技術導向型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開發和生產出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品后,將產品返銷回母國。
能源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負相關,且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和謝杰、劉任余(2011)的結論一致,我國與東道國的投資和貿易活動可能受“第三國效應”影響并存在集聚效應,對資源的尋求并不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源尋求動機并不明顯,這也可能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多流向發達國家有關。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東道國的視角基于2006~2015我國對108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數據,進行固定效應面板回歸,研究表明:GDP和人均GDP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顯著影響,距離會抑制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出口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是互相替代的,進口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是互補夫人,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源尋求動機并不明顯,可能是效率導向型和技術導向型。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應選擇以鞏固和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基本取向,以加快發展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為主要目標,實施多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戰略,建立和鞏固多邊以及雙邊的投資貿易體制,以中國進出口貿易為中心進行上下游的延伸和拓展。
注釋
{1}數據來源于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http://fta.mofcom.gov.cn/。
參考文獻
[1]Cai Kevin G.,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Novel Dimension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y[J], The China Quarterly,1999(12):856-880.
[2]Buckley P J,JeremyClegg,Adam R Cross.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99-518.
[3]景紅橋,董二磊.比較金融體制對一國OFDI的影響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4):111-118.
[4]謝杰,劉任余.基于空間視角的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與貿易效應研究[J].現代商貿評論,2011(06):61-70.
[5]閻大穎.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及其決定因素[J].國際貿易問題,2013(07):128-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