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程程+楊軻涵
【摘要】經濟學包括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會計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的范疇,經濟學知識必然是會計學的重要基礎之一,本文從理論的角度分析了會計研究方法之一的經濟學法對會計及經濟發展的貢獻。
【關鍵詞】會計學 經濟學法 發展
一、經濟學法的內涵
經濟學法是指構建會計理論時,將不同會計方法、技術的選擇置于會計所在經濟政策的影響下,使會計政策既能反映經濟現實,又能與經濟結果銜接。在經濟學法下,會計政策的選擇應從整個國名經濟利益出發,在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基礎上,作出有利于企業經濟利益的選擇,即將會計作為一個工具以幫助宏觀經濟目標的達成。而會計政策的選擇是包括投資者、企業、政府機構等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相互博弈、協調和均衡的產物。
一般地,經濟學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宏觀經濟學法和微觀經濟學法。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和后果,基于此,宏觀經濟學法研究會計政策和程序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形勢,以及會計方法的選擇如何影響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預期目標。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活動個體決策者的行為及后果,基于此,微觀經濟學法研究會計政策和和程序如何影響一個企業或者其他經濟個體的行為。
二、經濟學法在會計領域中的應用
Stephen Zeff在其早期的論文中提出企業、行業協會、政府的試圖影響使會計準則的制定變得更為復雜,Zeff把這叫做“第三方干預”。在非理想環境下,有些財務指標并不是一個可以精確描述的經濟變量,所以也沒有理論可以描述應采用什么會計政策,能做到的只是模糊的要求在可靠性和相關性之間做出權衡。這就為其他各種利益集團參與進來,爭取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提供了機會。簡言之,準則制定機構不僅要在會計理論領域,而且必須在政治領域中運作。作為論證經濟后果的一個實例,Zeff談到1947-1948年的高通貨膨脹時期,美國的幾家企業試圖使用重置成本會計減少報告利潤。這里干預的第三方是管理者,他們更偏愛重置成本折舊,以支持較低的納稅、較低的工資漲幅,避免讓公眾誤認為公司具有超額盈利能力。可能是介入的第三方力量不夠強大的原因,當時的會計程序委員會,否定了管理者的意見,堅持歷史成本會計。但是Zeff的研究表明,會計政策應該是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是可以有會計準則制定者、企業、政府等多方參與的活動,為經濟學法的發展添磚加瓦。美國市場資源主要由市場配置,從投資者決策有用觀的角度出發,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內部交易等問題,需要企業對經營信息進行充分披露,包括會計政策的披露和補充調整信息,由于通貨膨脹的特殊因素,可能導致投資者高估企業的經營業績,在財務報表之外補充提供有關物價調整的信息,才能幫助投資者避免表層財務信息的誤導,進行正確的決策,使有限的資本流向效率最高的方向。準則制定者集中關注投資者的信息需求,很可能會忽視財務信息披露的成本,而作為經濟個體的企業更加關注企業成本和效益,要求反應精確的會計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固然是有利的,但信息的搜集成本高于反映精確信息帶來的效益時,精確的信息似乎沒有那么必要,企業將失去反映精確信息的動力。當管理者認為國家政策所提倡的會計政策不利于實現企業的目標或不利于管理者利益自身最大化使,他們可以避開國家政策提倡的會計政策,而在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選擇其他會計政策。會計準則的發布,在考慮總體經濟形勢、達到準則制定者目標的同時,也要兼顧企業的成本與效益,引導企業按照準則目標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證會計準則的實施不會導致管理層的逆向選擇,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現實生活中,總體經濟形勢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會計政策要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而轉變,頻繁的會計政策變更會導致會計政策的不穩定性,給會計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帶來一定的轉化信息的成本,也給企業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提供機會,使監管難度增大。
經濟學法下,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滿足謹慎性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市場經濟中總有一定的經濟規律在發揮作用,會計系統反應的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日常活動,會計政策理所當然的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發展而改變。謹慎性是經濟學法在會計研究方法的另一個運用,遵循謹慎性原則,最典型的方法是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和確認預計負債,給企業利益流出提供緩沖墊,以使企業在經濟下行時期,利潤波動不至于十分劇烈,抵御部分市場風險。
作為會計計量方法之一的公允價值計量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一直飽受爭議,美國銀行界認為,公允價值計量規則嚴重惡化了信貸危機,政治家們甚至聯名致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監管者立即暫停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實施,但會計界斷然否定公允價值計量是導致危機的原因之一,并堅持執行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不能僅僅因為危機中的資產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就將責任歸咎到公允價值法上,垃圾資產用歷史成本計量危機仍會發生,因為危機的根源不是計量方法的選擇。公允價值法是能夠反映經濟形勢的計量方法,它反映了資產和負債在特定經濟環境下的最真實的估價,是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的不可替代的方法,滿足經濟學法下,會計政策反映宏觀經濟的目標,只要資本市場是有效的,估值技術進一步發展,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應用會更加廣泛,會計所反映的信息與決策者的信息需求也會更加相關。這種趨勢是會計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們所喜聞樂見的。
三、結論
綜上所述,經濟學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陷。在經濟學法下,會計政策的選擇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性出發,在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前提下進行有利于企業經濟利益的選擇。兼顧利益各方的訴求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經濟學法也有其固有缺陷,經濟學法摻雜了主觀判斷因素,它并不是中立的,錯誤的判斷使得會計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政府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也可能導致會計政策作為國家調控經濟的工具,可能會傷害到部分相關者的利益。經濟學法的發展應該是在無形的手中而不是在有形的手中,以使其更加客觀中立。然而,會計準則的制定不只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市場失靈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會計變成經濟活動中受到高度管制的領域之一,這更加體現了會計政策的選擇是經濟活動各參與方利益相互協調和博弈的結果,要遵循經濟學規律,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吳君民,魏曉卓,丁俊著.《會計理論研究》[M].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
[2]Bob Ryan.《財務與會計研究:方法與方法論》[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William R.Scott.《財務會計理論》[M].中國人名大學出版社,2012.
[4]Stephen A.Zeff.The Impact of Inflation on Accounting:A Review of the Reponse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in Ten Countries[J].Managerial Finance,19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