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薇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近期出臺的《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一覽表》,強調高中階段不同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應有所側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培養有理想、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但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政治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
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理論性和社會性有機結合的人文社會科學,既要培養和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知識和能力,又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政治認同教育,提升他們的責任意識、法治意識以及理性精神。毋庸置疑,課堂教學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問題,使政治課課堂教學失去了靈魂,無法吸引和打動學生,影響了培養核心素養主陣地作用的發揮。
作為教師,應該力求每節課都要引起學生心靈共鳴、情感共振,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單純追求形式上的學生活動和參與,而是要求知識上要有深度,情感上要有溫度,也就是使知識問題更有挑戰性,教師由境入情使知識問題親近學生生活,觸動學生心靈。比如,在講哲學“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問題時,某班采取了小品表演的形式演繹《刻舟求劍》,之后教師提問:“想一想,楚人錯在什么地方?”學生齊答:“沒有從實際出發,靜止地看問題!”然后教師從實際出發的概念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意義角度歸納教材知識。筆者認為這種小品教學只是表面的熱鬧,缺乏深層次的哲學問題,教學活動也沒有給學生帶來深刻思考和新的啟迪,沒有凸顯出實際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為此,我們可以分步驟對教學進行重新規劃:①請學生講刻舟求劍的故事,并解釋其寓意。教師明確說明寓意,該寓言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勸勉執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變革,就無法治國,后引申成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②揭示其哲學啟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應當考慮到客觀事物的變化,按照客觀事物的變化情況,采取相應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③(討論)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刻舟求劍”形容什么樣的工作狀態?生: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己見、不知變通等。④(提問)你列舉幾個與刻舟求劍的意思相近的成語嗎?生:守株待兔、鄭人買履、引嬰投江、緣木求魚等。⑤知識拓展,選取典型的2~3個成語進行深度解析。⑥總結提升,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并非易事,客觀實際是變化發展的實際,我們必須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把握客觀對象,采取正確的策略和方法。
二、改進教學方式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方法
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改進教學方式。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是難以培育出核心素養的。我們在教學改革中需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合作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在活動的體驗中讓學生的主動性、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獲得提升。比如,在《經濟全球化》一課中我們要突出的重點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此時我們的教學形式完全可以采取討論式,甚至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充分調動思維,在思想的交流中、思維的碰撞中得出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時代潮流不可逆轉,其影響既有利又有弊,但是對某一個國家來說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關鍵取決于國家自身的實力。而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我們完全有能力趨利避害,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這得益于我們黨的正確領導,得益于科學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貫徹和執行。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理性思維;另一方面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提升教師素養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
教師是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轉化者的重要角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順應社會發展而產生的,這種變化必然要求在教與學這個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應有的專業技能也要發生變化。早在2005年歐盟就通過并發布了通用的教師能力和資格標準,來支持國家或區域一級的決策者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這里的通用教師能力,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核心素養,包括學科素養、教學素養、數字化素養、學會學習、人際關系、跨文化和社會素養、公民素養、創業精神、文化表達。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關鍵要提升教師素養,促進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鼓勵教師探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學方法,才能將核心素養促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真正發揮出來。與其他學科相比,政治教師在學生能力和品格培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互聯網時代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社會熱點、時政要聞、國家政策、學生自己和身邊人真實的經歷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課程資源。但是我們如何篩選、加工、利用好這些資源,就需要政治教師深厚的理論和教學功底。政治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對理論的研究和把握程度,深刻把握與靈活駕馭教材,整合教學資源,用扎實的理論功底去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并說服和引導學生,使我們的“說理”既“高大上”又“接地氣”,真正使教師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轉化者。
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
(1)開展與學科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堂實踐活動,這是學科教學活動的補充和延伸。例如,結合高一《經濟生活》企業經營的相關知識召開人才招聘會,招聘考官團要對應聘者進行常規面試,要求應聘者為自己所應聘“企業”策劃一句創意廣告語,說明背后內涵,并為企業產品設計合理的營銷方案,并在招聘結束后分別對應聘者打分。其余學生作為觀眾可對應聘者進行現場提問,投票選出心中最優秀應聘者。這類實踐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精神,又考驗了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促進學生理性精神、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2)發揮政治學科特色優勢,與學校社團活動相結合開展實踐活動。比如思辨社、魅力課堂之時政論壇、模擬聯合國等,提供給學生充分交流思想、展示才華的舞臺。通過這些活動的定期開展,既能提高學生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對國家方針政策的理解,增強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和理性精神,又使學生體驗生活、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法治意識和政治情懷。
總之,核心素養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培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民意識、公共參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素養,提高學科能力是一個長期培養、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與實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紀立建.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5(1)
[2]金程遠.煮酒論素養——關于政 治學科素養及主題公開課的 雜談[EB/OL].http://zz.fjjcjy.com/ ChengYuanChengChang/2015- 12/857.htm,2015-1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