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法強+馬福祥+萬克勇
摘 要:國內對棄渣體的研究、重視程度相對較晚,特別是對大型水電站高度大于100 m的棄渣體穩定性研究更是甚少,基本處于空白。該文以某水電站114 m高的棄渣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搜集資料、野外地質調查、勘探、試驗等手段,從工程區地質環境、棄渣體基本特征、變形破壞特征、參數的取值、定性分析和計算復核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棄渣體的穩定性做出評價。該項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為工程服務,對保障工程安全運行和水土保持驗收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其研究內容和方法對同類工程項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100 m級 棄渣體 穩定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TV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7(a)-0018-02
某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中游河段,為一等大(Ⅰ)型工程,為滿足棄渣需要,樞紐區共布置四個棄渣場。其中,1號棄渣場實際棄渣情況與原批復方案變化較大,棄渣量310萬m3比原方案增加了87萬m3,渣體最大高度114 m比原方案增高了35 m,渣體坡比由原來的1∶1.75調整為1∶1.4~1∶1.5,成為上百米級的高大棄渣體。不論是從水土保持驗收工作需要,還是考慮到工程安全,都有必要對1號棄渣體進行穩定性研究和評價。
1 地質環境
工程區屬高山峽谷地貌,河面高程1 100 m左右,兩岸山頂2 000~3 000 m左右;地層主要為白堊系紫紅色砂巖和第四系堆積物;主要構造線總體呈NNW~NW向及NNE~NE向,為區內基本構造格架,程?!e川活動斷裂帶(F12)距離工程區20 km。
工程區冬半年天氣晴朗干燥,降雨少;夏半年西南暖濕氣團加強,沿河谷溯源入侵,汛期雨量多,強度大。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29.2 mm,最大日降水量120.8 mm,多年平均氣溫為21.9 ℃。
2 棄渣體基本特征
2.1 棄渣體的形態特征
1號棄渣體位于電站水庫區右岸(見圖1)。渣場底座原自然坡度為10°~30°,現棄渣體外側斜坡坡度為32°~36°,頂部為不規則平臺,棄渣體總高度97~114 m,垂直厚度20~30 m,水平厚度20~50 m,棄渣體總方量約310萬m?。
根據變形特征,將棄渣體由上游至下游劃分為Ⅰ區、Ⅱ區和Ⅲ區。Ⅰ區控制長度111 m,渣體高度114 m;Ⅱ區控制長度127 m,渣體高度108 m;Ⅲ區控制長度338 m,渣體高度97 m。
2.2 棄渣體的結構特征
通過調查和對棄渣過程的了解,結合鉆探揭露,對棄渣體物質組成及結構的認識:
(1)棄渣體頂部平臺鋪蓋一層厚度10~20 cm的綠化土層。
(2)棄渣體物質組成主要為塊碎石,細粒土含量低,孔隙率較大。棄渣體上層的塊碎石含量為75%~80%,粒徑一般5~20 cm,最大為60 cm,角礫含量10%~15%,砂土含量5%~15%;棄渣體下層的塊碎石含量約95%,粒徑一般3~35 cm,最大為80 cm,角礫和砂土含量約5%。
3 棄渣體的變形破壞特征
3.1 棄渣體Ⅰ區的變形破壞特征
(1)Ⅰ區在水庫蓄水期的變形破壞特征。
2013年4月~7月庫水位由1 133 m高程抬升至1 210 m,2013年11月庫水位由1 210 m高程驟降至1 145.7 m,在庫水位大幅抬升和驟降過程中,棄渣體Ⅰ區頂部平臺和迎水面產生明顯破壞:頂部平臺外側15~20 m范圍產生了開裂、沉降等變形破壞,裂縫長度大于20 m,寬度10~30 cm,沉降量30~50 cm。
(2)棄渣體Ⅰ區在水庫運行期的變形破壞特征。
水庫已處于正常運行階段,棄渣體Ⅰ區整體處于基本穩定狀態,但頂部和迎水面仍有一定變形:頂部平臺外側10~17 m范圍內有輕微沉降變形,目前沉降量10~30 cm;臨水面也仍有渣體垮塌、網格梁彎曲等變形跡象。
3.2 棄渣體Ⅱ區的變形破壞特征
(1)Ⅱ區在水庫蓄水期的變形破壞特征。
在庫水位大幅度抬升和驟降過程中,棄渣體Ⅱ區頂部平臺靠岸里側產生沉降拉裂變形,裂縫長度大于30 m,寬度5~20 cm。
(2)Ⅱ區在水庫運行期的變形破壞特征。
水庫運行期階段,頂部平臺及岸外側無明顯變形跡象,僅坡肩在雨季時有明顯的水土流失現象,導致局部網格梁懸空。
3.3 棄渣體Ⅲ區的變形破壞特征
在水庫蓄水期和運行期,棄渣體Ⅲ區總體沉降量不大,頂部平臺和迎水斜坡均未發現有裂縫、垮塌等明顯的變形破壞特征,整體穩定性好。
4 試驗方法及參數取值原則
4.1 試驗方法簡述
渣體自身特點不宜進行大剪試驗,除對渣體進行了常規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外,為糾偏和校正室內試驗成果,本次研究在棄渣體Ⅰ區、Ⅱ區和Ⅲ區有代表性部位進行了動力觸探試驗,根據動探成果,通過經驗公式換算渣體的承載力和變形模量,并作為棄渣體參數選取的重要參考依據。
4.2 參數取值原則
根據動探成果換算,Ⅰ區淺表和Ⅱ區淺表層變形模量平均值33~38 MPa,Ⅲ區上層和Ⅰ區、Ⅱ區的中深部變形模量平均值43~49 MPa,均遠高于室內試驗的壓縮模量16~20 MPa,說明棄渣體除棄渣過程的機械壓密外,堆后的自重作用、庫水下的自密實效應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使渣體具有較高的密實性和力學特性。
最終通過整理室內、外物理力學指標試驗值,考慮試驗邊界條件、物質結構特征、變形破壞特征等,考慮上述認識,重點以原位試驗成果為依據,適當調整后提出棄渣體各層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
5 棄渣體穩定性評價
5.1 宏觀定性分析endprint
根據對棄渣過程的了解,結合棄渣體不同部位在不同時期的變形破壞特征和現場調查情況,宏觀定性分析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1)棄渣體Ⅰ區淺表部穩定性較差,天然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預測在庫水位消落時有產生進一步變形破壞的可能性,以頂部平臺岸外側產生沉降、迎水斜坡局部垮塌等變形破壞形式為主,但對大壩樞紐及水庫運行無影響。
(2)棄渣體Ⅱ區目前無明顯變形跡象,在天然工況下整體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正常的水位抬升和消落對其穩定性影響較小,預測非常工況下可能會有一定影響,但不會造成整體失穩破壞,對大壩樞紐工程及水庫運行無影響。
(3)棄渣體Ⅲ區目前無明顯變形跡象,在天然工況下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正常的水位抬升和消落對其穩定性影響較小,預測非常工況下也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4)棄渣體在蓄水后的幾年中已經歷了當地降雨、庫水浸泡、水位驟降等一系列對穩定有影響的作用,表現出的變形仍只是淺表層局部垮塌、沉降、開裂等現象,未對水庫造成明顯影響,說明渣體整體穩定,未來可能經受的最大影響是地震作用。分析認為,渣體在水浸作用下持續沉降的同時,密實度也持續增加,水下相應的力學指標也會略有提高。加之除Ⅰ區外,其他各區水下棄渣體均有網格梁防護,即使未來發生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峰值加速度0.163 g的地震,渣體仍不會整體失穩,局部的垮塌等變形不影響水庫正常運行。
5.2 復核計算結果
基于“極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兩種方法,對棄渣體Ⅰ、Ⅱ、Ⅲ各區的整體穩定性和局部塊體穩定性(自動搜索)分別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表明:
Ⅰ區在天然、地震、降雨、水位消落等四種工況下的整體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31、1.16~1.26、1.27~1.30、1.29~1.30,均為穩定狀態;在四種工況下的局部塊體(自動搜素最危險滑面)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04~1.12、0.93~1.12、1.01~1.10、1.03~1.12,天然、降雨、水位消落三種工況下為欠穩定~基本穩定狀態,地震工況下為不穩定~基本穩定狀態。
Ⅱ區在上述四種工況下的整體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45~1.48、1.28~1.42、1.42~1.43、1.43~1.46,均為穩定狀態;在四種工況下的局部塊體(自動搜素最危險滑面)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20~1.34、1.07~1.21、1.17~1.27、1.17~1.30,天然、地震工況下為基本穩定~穩定狀態,降雨、水位消落工況下為穩定狀態。
Ⅲ區在上述四種工況下的整體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35~1.40、1.16~1.20、1.16~1.18、1.16~1.18,均為穩定狀態;四種工況下的局部塊體(自動搜素最危險滑面)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17~1.35、1.16~1.20、1.16~1.18、1.16~1.18,均為基本穩定~穩定狀態。
計算結果與宏觀定性分析基本吻合。
6 結語
該項目所運用的地質調查、勘探、試驗、定性分析及計算等研究手段和評價方法合理、準確,可靠性高,能充分反映出渣體的客觀實際,分析預測出了渣體各區在不同工況下的整體與局部塊體(自動搜素最危險滑面)的穩定性,研究成果可以作為渣體處理和水土保持驗收的技術依據,研究內容和評價方法對類似工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許虎,顧平,羅飛,等.金沙江某水電站棄渣場穩定性評價[J].水電與新能源,2012(3):51-53.
[2] 劉建偉,史東梅,馬曉剛,等.棄渣場邊坡穩定性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07,21(5):192-195.
[3] 鄒維.新疆波波娜電站棄渣體滑動穩定性分析與防治措施[J].水利水電快報,2011,32(5):39-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