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以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和面向西安財經學院招聘的用人單位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并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研究對象的就業市場供需狀況,并提出針對性地解決對策,以期實現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均衡。
【關鍵詞】西安財經學院 畢業生就業市場 供需不均衡
一、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基本情況
西安財經學院是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陜西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統計局共建的普通高等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經濟、管理和統計學科為主干,文、法、理、工、藝為支撐,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高等學校。其中,金融、會計、財務管理等財經類專業是西安財經學院的熱門專業。
根據《西安財經學院2015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西安財經學院2015屆本科畢業生總人數4624人,其中,男生1160人,占比25.09%;女生3464人,占比74.91%。男女比例為1:3。西北五省區生源有3452人,占總本科總比人數的74.65%。陜西生源3297人,占本科總比人數的71.3%。
二、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市場供需狀況分析
(一)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市場供需調查對象、內容與方法
本次調查對象包括兩方面,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需雙方,即西安財經學院2015屆本科畢業生以及面向西安財經學院招聘的用人單位。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是針對西安財經學院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需情況、供需特征、制約畢業生就業的相關因素、畢業生就業質量、企業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等問題。
本次調查由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組織,在學校2015屆畢業生以及進駐學校招聘的用人單位中發放問卷。對畢業生調查采用等比例分層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學生問卷400份。對用人單位的調查采用典型調查方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200家用人單位實施問卷調查。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調查進度可控,并嚴格按照相關樣本量調查。
(二)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市場供給分析
1.基本情況分析。在被調查的400名學生中,女生331名,占總人數的83%,男生69名,占總人數的17%。符合2015屆西安財經學院本科畢業生1:3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現狀。
2.自我認知分析。在調查中,有117名被調查者認為“實踐經驗”是居于第一位的競爭優勢。可見,西安財經學院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精神方面做了積極的引導和培養。
“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已成為西安財經學院教學特色。從調查中發現,高達52%的學生參加或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有利于盡快走上崗位、獨立完成工作。這一點用人單位也較為普遍看重。
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在于引導個人主動地通過規律的職業成功趨勢,設計自己的成功方案,并通過實踐來實現成功。在對400個樣本單位所做的調查中,僅有37%的學生曾經有過職業規劃,這說明目前學生還未能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對職業規劃缺乏積極的態度,這就需要學校適時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3.就業傾向分析。在就業地傾向分析中,有近1/3的畢業生選擇西部大中城市,居于首位;其余選擇幾乎無差別。學校生源70%來自西北地區,因此就業地自然也會傾向于回歸生源地。加之,東部沿海城市、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逐年升高,也是畢業生選擇西部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4.就業影響因素分析。不同性別對就業前景的信心存在差異。從調查中看出,男生中很有自信找到好工作的比例達到14.5%,遠高于女生5.1%和總體6.8%的比例。進一步通過推斷分析,發現性別與就業信心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sig.<0.05),即性別因素會直接影響就業信心。可見,西安財經學院男生的就業優勢明顯存在。
5.就業指導狀況分析。在所有的被調查者中,有71.2%的畢業生通過公共渠道獲得就業信息,62.2%的畢業生通過同學獲得信息,這兩者的比重超過了一半。而通過就業指導課程獲得就業信息的比例只占到了28.1%。這一方面是由于當前信息流通渠道多樣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就業指導課程在渠道方面的不足。
(三)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市場需求分析
1.基本情況分析。對招聘單位規模的調查顯示,有27.5%的單位人數在1000人以上,位于第一位;對招聘單位性質調查顯示,有54.5%的招聘單位來自民營企業,占絕大部分;對招聘單位所在地區調查顯示,有92%的是陜西省內的單位。由此可見,來西安財經學院的招聘單位多數為相對大型的民營企業,而且本省的單位占絕大部分。出現這種現象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學校性質決定了招聘單位的性質,國有企業多數會在一本院校招生,來二本院校的多數就是民營企業;其次,作為陜西省二本院校的排頭兵、財經類的專業優勢,招聘單位不會是小微型企業,規模一般偏大;第三,學校招生生源絕大多數來自本地,畢業后的去向也會偏向本省,因而本省的招聘單位會占大部分。
2.任職情況分析。對西安財經學院2015屆本科畢業生進行“如果進入這個企業,您最希望從企業中得到什么?”的結果中顯示,有69.1%的被調查者希望得到專業技術和人際關系。同時,對招聘單位的調查發現,招聘單位認為與其他高校畢業生相比,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水平較突出。可見,學生和招聘單位對于專業技能的要求一致。
(四)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生市場供需狀況主要結論
1.供需總量矛盾突出。調查中發現,盡管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迅速,但多數大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就業期望偏高,在擇業中眼高手低,增加了就業難度;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在招聘中也表現出歧視現象,用人標準偏高,這樣既抑制了大學生求職熱情,也給自身的人才需求造成不利的影響。
2.非公有制單位成為吸納畢業生的主體。本次調查抽取的200家用人單位,半數以上來自民營企業。同時,據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陜西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9323.58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2.7%。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已經形成巨大的就業吸納效應,與大學畢業生就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正在創造一種雙贏的局面。endprint
3.畢業生就業地域傾向明顯。在對畢業生就業地傾向分析中,有近1/3的畢業生選擇西部大中城市。抽取的200家用人單位絕大部分也是陜西地區的單位。從問卷分析來看,大學生就業地相對集中,畢業生就業地域流向表現出嚴重的不均衡。
4.實踐經驗是供需雙方認同的就業優勢。被調查的用人單位19.2%認為實踐動手能力是學校畢業生突出的素質特點,同時,在畢業生調查中有117名被調查者認為“實踐經驗”是居于第一位的競爭。可見,實踐經驗是供需雙方認同的就業優勢。
5.存在性別歧視。在此次調查中發現,性別差異導致的就業差異仍然存在。被調查用人單位對男生的招聘人數多年來一直大于女生,而畢業生也能切身體會到女生的就業難度會更大一些。
三、實現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需均衡對策
(一)用人單位應積極調整
1.考慮大學生人才層次和性別差異,合理使用人才。用人單位應從自身條件和整個社會利益出發,合理使用人才,充分發揮各層次人才的聰明才智,避免“人才高消費”現象的發生。同時,企業應拋棄傳統的性別觀念,要敢于、善于聘用女大學生,發揮她們的性別優勢。
2.與學校有效互動,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雙贏”。用人單位要及時將自己的用人要求、需求素質、用人信息向學校反饋。用人單位要求高校培養“對路”的人才,高校則要求單位提供“適銷”人才的培養規格,大學生就業與用人單位雙向配對選擇,對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雙方都要主動進入大學生就業供需市場,適應市場經濟快速變化。建立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通過充分、及時的交流,轉變目前“招人難”和“就業難”的雙重困境,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雙贏”。
(二)學校應拓展思路
1.積極宣傳,增加學校知名度,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學生的就業率與學校的知名度、教育質量是成正比的。在通常情況下,用人單位在吸納人才時,都會把學校的知名度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參考條件。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就是要利用一切機會和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來宣傳學校的辦學思想、教學條件和學校的教育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介紹學生的特長和能力,以及歷屆畢業生的工作表現,來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然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最重要的還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因此,學校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育質量上,發揮本層次的辦學優勢,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就業市場供給質量。
2.深化校地合作與交流,共建就業實踐基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培養人才的趨勢是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改革專業課程,注重實踐環節。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調整課程設置,增加應用型、技能型的課程和學時;另一方面要利用社會資源,通過聯系實踐教學基地,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和就業機會。
3.突出市場需求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之間是雙向的非均衡的互動關系,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果又從根本上制約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改革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要認真分析并明確學校的辦學類型和定位、學科專業設置、職業導向、服務面向等,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找到適合于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特別是作為二本院校,需要完善學科設置、加強專業技能培訓,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相配合。地方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帶來需求類型的改變。學校要順應產業升級的趨勢,滿足更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需求。
4.就業指導中心功能側重,幫助學生做好規劃。高校教育部門應該在教學中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把就業指導作為大學學科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以外,接受完善的職業培訓和指導。高校通過就業指導中心,組織專業老師開設生涯輔導課和就業技能培訓課,讓大學生正確地了解自己的就業興趣、職業能力傾向、就業心理準備、求職技巧等,系統地掌握生涯發展的知識,使大學生對自己的潛能和素質有全面的認識,為將來就業做好心理和職業準備。
(三)畢業生應做好基本功
1.扎實專業水平,增強實踐能力。根據用人單位對畢業大學生“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要求,畢業生需要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掌握,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因此,每一位學生在校四年期間就應當認真學習每一門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和本領。同時還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重視實習機會,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培養協作的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提高自身自主創業和擇業應聘能力,以早日實現自己的就業和創業理想。
2.適應社會發展,更新就業觀念。適當的就業壓力能激發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強化學生的市場經濟觀念、培養競爭意識,使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有憂患意識,從而激發他們端正學習態度,發憤成才,以提高自己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同時積極引導學生認清自我價值所在,做到既不能好高騖遠、盲目樂觀,不把就業期望值定得過高,也不要缺乏信心,在就業問題上產生悲觀失望情緒。
參考文獻
[1]何仕.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以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2015,4.
[2]王艷格,周鵬翔.西部財經類大學生就業的特點、格局與策略[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4,14.
[3]葛秋穎.獨立學院財經類本科生就業問題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4]詹浩勇;馮金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統計學教學改革研究——基于畢業生就業信息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3,36.
[5]王學文.我國財經類會計專業實踐調查[J].價值工程.2015,8.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西北地區財經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需分布研究——以西安財經學院為例》(15JK1273)。
作者簡介:盧云(1974-),男,漢族,陜西西安人,任職于西安財經學院學生工作部副部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