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驥+何松濤+虞崇江+李莉
摘 要:當前我國的蠶桑產業發展正面臨勞動力短缺、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產業經濟效益日益下降等嚴峻挑戰。因此,對蠶桑產業進行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將蠶桑業的多元化發展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利用蠶桑資源進行蠶桑醫藥業、種植生態業、生物質材料業、動物飼養業等多種產業發展模式。旨在通過研發生物科學技術,拓展新的市場需求,推進企業的蠶桑項目建設,促進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從而充分利用蠶桑資源,建設一個多元化的蠶桑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蠶桑資源;蠶桑業;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 S8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60
幾千年來,植桑養蠶、繅絲織綢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悠久,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近年來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無論是養蠶質量還是養蠶規模都在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的蠶繭絲綢產業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國際市場的蠶絲價格徘徊不前,造成絲綢中的優良產品價格無法得到提升,與其他的農產品市場經濟相比,效益不佳,缺乏商品的誘惑力和競爭力。許多原本的養蠶戶紛紛棄桑。因此,充分利用好蠶桑資源,不能再走單一的發展模式,應跳出固有的農業思路限制,從蠶桑資源優勢向產業經濟發展優勢轉變,促進蠶葉絲綢的產業一體化,推進新型的農業現代化與工業現代化互動發展。
1 蠶桑資源多元化的提出背景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間的差異較大。自20世紀90年代后,蠶絲業逐漸由華東地區轉移到經濟相對落后的廣西、云南等西部地區。對蠶桑資源的開發利用也經歷了主產品到副產品的開發利用。主產品就是指蠶繭、絲綢和絲綢衣物;副產品則是桑枝、繅絲蠶蛹、廢繭絲等。對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就是經過副產品加工成產出木材、化工原料、絲綿制品等,全面利用蠶桑資源,提高綜合的經濟效益[1]。而桑樹的生態功能,以及生物技術對蠶桑資源的提取利用,高效促進了蠶桑資源用于醫藥、生物質材料的開發,蠶桑學科已進入了基因區的研究階段,通過高效利用蠶桑基因,形成以蠶桑資源作為物質基礎的新產業。蠶桑產業的多元化內涵,是在現代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利用模式以外,還可以利用生物技術、進行蠶桑業的主副產品開發,挖掘其食藥、種植、文化等多途徑、全方位的開發利用模式,為蠶桑業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開辟出新的發展道路。
2 利用蠶桑資源,實現蠶業多元化的發展策略
2.1 由單一農業向醫藥領域探索開發
桑樹和蠶的全身都是“寶”。自古以來,蠶桑產品一直作為中藥的原材料使用,在《本草綱目》、《本草從新》等醫學類書籍中,針對蠶桑材料的藥材使用記錄就有十多種。由于蠶桑資源的物質材料營養豐富、極易攝取、且成分天然沒有副作用,所以在醫藥開發、養生品開放等方面廣受歡迎。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對蠶桑資源的成分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如多糖、生物堿、花青素、黃酮等豐富的生物活性因子。這些活性成分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如脫氧野尻霉素可以有效抑制糖分在人體內的轉化,對人體血糖有顯著的降低作用;因此,蠶桑資源作為醫藥行業的價值研發,已經成為如今的熱門話題。如此之外,桑樹的葉子、果實也是國家衛生部指定的,藥食材料兼用的原材料[2]。現如今,企業對蠶桑資源的藥用價值、食用價值開發已漸成規模,如蠶蛹風味食品、蠶蛾保健酒、桑葉茶及桑果食品等。
2.2 由單一經濟林向生態林方向發展
桑樹的生長能力較強、枝葉茂盛、適應性高,非常適合用作生態樹種。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層面,桑樹可以用作防沙治沙、進行土地的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鹽堿地護理等方面。同時,還在各地發展起多種生態桑的培養模式,在新疆地區種桑養蠶、種桑養地的結合模式;西南地區的桑園利益種植能夠提升土地效益,形成桑園蔬菜套種、蠶房種植蔬菜、桑園養雞等立體化的生產模式。生態蠶桑業的發展,拓寬了傳統蠶桑業的生產范疇,給行業發展提供了更廣的前景[3]。在長三角、珠三角利于發展的桑基魚塘,就憑借良好的生物資源利用,形成一個桑葉養蠶、蠶糞養魚、魚糞做塘泥、塘泥做肥料的循環生物鏈模式。并被聯合國糧農組織高度重視,將其作為人工生態系統保護的優秀案例。因此,充分利用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蠶絲文化,堅持“三結合”原則進行蠶絲的文化開發與規劃,(三結合即:蠶絲技術與地方的文化特色相結合;綜合利用銷售與蠶絲類產品相結合、蠶絲文化與蠶絲加工生產相結合。)充分發揮不同地理位置的資源優勢,順應經濟發展潮流,把蠶絲文化更為巧妙地引入到生態農業建設中來。
2.3 由單一的養殖業向飼養業方向延伸
作為蠶的主要飼料,桑葉中蛋白質的含量非常高,所以也是動物飼料的優選原料。除此之外,其優質的生物活性因素對畜牧的免疫力提升有很大幫助。桑樹還具有較強的土壤適應性,所以被認作為理想的動物飼料植物。目前對桑葉的飼料功能開發已漸成規模,把嫩桑的枝葉磨碎添加到送物飼料的制造生產當中; 桑葉作為家禽、牛羊和家兔的直接喂養飼料 [4]。對蠶桑資源作為動物飼料的開發工作主要有:對桑葉的價值成分進行深入分析,為其在開發飼料添加劑方面進行探究;對飼料加工開展技術研究,研制以桑葉為主的復合天然飼料添加劑;大力發展以桑業為主的家禽飼養、畜牧飼養及水產動物養殖產業。
2.4 生物質材料產業
蠶桑、繭絲作為優質的生物材料,桑枝可以用作食用菌的栽培,還是一種優質的木材,桑枝皮纖維還可以用作高檔桑皮紙、桑皮衣服的制作原材料。繭絲除了制作精美的絲綢服飾外、還可將腳料產品用作絲綿家紡產品的開發。由于蠶絲蛋白纖維中的良好透氣性、無刺激、與人體的相溶性較強,還可用作醫學組織材料的制作,如人造皮膚、韌帶;作為手術縫合線、對角膜、藥物控釋材料、隱形眼鏡、生物傳感器、功能性細胞培養基質等生物醫學材料[5]。另外,蠶絲蛋白在環保新材料、保健品、化妝品等領域也大有用途。
2.5 蠶沙資源化利用產業
蠶沙是指在飼養家蠶幼蟲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副產物資源。蠶糞中60%屬于桑葉干物,自古作為中藥材的配方使用,但是使用量較少。對蠶沙中的葉綠素進行提取,將生產廢渣作為高質量的有機肥原料,廢渣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纖維素和豐富的蛋白質。并且可以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材料,其中蘊含的開發價值非常高。蠶沙還有一個用途就是高溫曬干后,與其他藥混合進行綜合處理,制作成蠶沙枕。蠶沙枕有安眠、治療頭風的作用,目前已有專門開展蠶沙枕圓臉開發制作的企業基地。
3 結語
多元化的蠶桑業是對傳統產業形式的一大革新,目前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距離多元化的蠶桑產業鏈形成還有一定距離。提升全社會對蠶絲產業多元化認識,順應當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化改革;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對蠶絲業的價值進行深入開發;研發蠶桑業的主副產品功效;通過政策引導,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到蠶桑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中,促進蠶桑資源的全面高效利用。
參考文獻
[1]鄒宇曉, 廖森泰, 肖更生,等. 蠶桑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新技術研究進展[J]. 蠶業科學, 2016(4):561-569.
[2]姚錫鎮. 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舉辦“蠶桑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學術報告會[J]. 廣東蠶業, 2014(1):7.
[3]饒曉寶. 充分利用蠶桑資源 實現蠶業多元化發展[J]. 蠶桑通報, 2014(2):47.
[4]梅一枝, 殷建, 楊春香. 疏通蠶桑副產品營銷渠道促進蠶桑資源綜合開發[J]. 蠶桑茶葉通訊, 2016(3):19.
[5]張麗. 蠶桑副產物資源綜合利用研究進展分析[J]. 工業c, 2016(1):00290-00291.
作者簡介:何驥(1979-),男,壯族。學歷:在讀研究生 本科學歷,現有職稱: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