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
摘 要:繼科學發展觀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在五大發展新理念中,創新發展立于第一位,足可見創新對發展的重要性。為此,將創新發展放在第一位,主要是基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挑戰、經濟政策的調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及創新發展自身的優越性等原因。
關鍵詞:創新發展;五大發展新理念;原因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5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發展位居五大發展新理念首位,并非是隨機排列的,而是有其內在原因。創新發展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的大局。
1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之前我國發展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要素驅動及投資驅動來實現經濟增長,而在技術創新及管理模式創新方面做的還很不夠。這就導致經濟發展的后勁力有限。
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也更高,人們對實現自身價值的追求更為迫切,再也不愿意為那低廉的報酬而賣力工作了,以前的廉價勞動力這一優勢條件已經逐漸失去。二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大部分可用土地都被占用,土地資源相對缺乏,沒有足夠多的土地繼續供以前那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運行下去了,舊的經濟增長模式又失去一重要動力。三是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已接近極限,過量投資,容易導致生產過剩,最終會給企業帶來更大壓力,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要進一步向前邁進,必須要有新的驅動因素了。目前我國經濟正面臨著經濟轉型期的諸多困境,這種困境的出現一方面意味著舊的經濟增長方式能量快要耗盡,另一方面意味著必須要有新的動力。創新發展正是解決這一經濟困境,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境界的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上講話中提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我國經濟要擺脫困境、進入新的發展高峰期,就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因此,就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而言,要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創新,依靠創新實現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創新發展在新發展理念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2 我國逐步調整經濟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國經濟底子薄,且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為了緩解經濟困境,最快速度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消費需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快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特別是在經濟政策方面,為開辦企業、發展生產提供非常優厚的條件,如免稅、便利貸款、政策扶持等。加上勞動力廉價,各類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且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大量工業企業興起。經濟發展初期,資源相對較豐富,大量剩余勞動力亟待就業,具備得天獨厚的政策紅利、資源紅利、人口紅利,吸引了很多國外資本家來投資,不計環境成本也促使很多在國外很難生存的污染型企業遷移到中國。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國生產低端產品的制造業大量發展,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物美價廉,生產快、銷量大。
但隨著經濟增長,物質財富不斷豐富,而資源短缺現象越來越明顯,環境破壞也越來越嚴重,人民的文化素質也普遍提高,對收入要求有所提高。問題越來越突出,政府也不得不在經濟政策上做出調整,逐漸轉向實現科學發展,一再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從重點發展第一第二產業轉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從粗放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發展精細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政府越來越重視發揮稅收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不再無償提供生產場地,嚴格管制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很多優惠政策都已取消,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更高要求。加上資源緊缺,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不少外資企業逐漸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與此同時,美國等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重振制造業,不少制造型企業回流,這一切都使得中國世界“制造工廠”的地位逐漸被取代。
這既是我國經濟政策調整的結果,也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機遇,在世界“制造工廠”地位被取代的同時,我們就要把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變“制”造為“智”造。“制”造依靠的主要是資源和勞動力,而“智”造依靠的主要是創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就顯得更為重要。
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在眉睫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目前我國已進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個五年計劃,要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比較繁重,壓力比較大。要在短短的五年內解決7000萬貧困人口奔小康的問題,必須要依靠強大的經濟發展后勁,但過去那種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適合我們了,所以我們必須走高科技道路,走創新發展之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都需要通過創新發展來完成,沒有創新發展就沒有全面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說:“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它安全。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它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endprint
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依賴于人,是不可能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全面小康社會必定是獨立自主的社會,獨立自主的社會必定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在科技創新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只有這樣,才不會處處受制于人,才能真正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我們要不斷創新,通過創新來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大繁榮。
4 創新發展涉及范圍十分廣泛
創新覆蓋的范圍很廣,不僅僅是科技創新,也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一系列創新,這一系列的創新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終都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創新發展不是單方面的,它是全方位的,無論哪個方面失去了創新活力,都會影響大局。
理論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先導。沒有理論上的創新就很難有其它方面的創新。制度創新是推動各方面創新蓬勃發展及推動技術創新、理論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許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這就要求要通過創新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破除舊的不良因素的限制,增加新的更有活力的動力。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機制改革才能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才能更好的體現出改革的真正意義。制度創新是推動各方面創新持續前進及實現最大創新效益的保障,對經濟社會及各方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們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文化創新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因素。習總書記說:“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要培養一大批創新型人才,而且要讓創新型人才永續不斷,就必須要不斷推動文化創新,營造出有益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文化氛圍。
創新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各方面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既要重視五大發展理念內在的聯系,也要高度重視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將創新發展放在五大發展之首,正是這一重要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0.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2.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