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悅+肖文甲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數據量疾速增長,催生了“大數據時代”。我國網絡新聞媒體在“大數據”熱的推動下掀起了“數據新聞”熱,并在數據新聞實踐方面成效顯著。文章選取國內兩大代表性門戶網站數據新聞欄目——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為研究對象,從新聞生產、報道內容、數據來源和受眾關注度四方面對兩家欄目的數據新聞報道進行比較,分析優劣勢,以期給其他媒體的數據新聞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網絡媒體;數據新聞;網易《數讀》;搜狐《數字之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4-0020-02
1 數據新聞概述
1.1 數據新聞的概念
數據新聞研究起源于國外,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數據新聞都有各自的理解。美國EveryBlock新聞網站的創始人阿德里安哈羅瓦提在其2006年的“報紙網站所需要的根本變革中”一文中,最早對數據新聞進行了解讀,他指出:“記者應公布結構化的、機器可讀的數據,而拋開傳統的大量文字”①。《數據新聞手冊》一書中對數據新聞的定義則是:“能夠幫助新聞工作者通過信息圖表來報道一個復雜的故事,數據新聞還可以解釋故事是如何與個人產生關聯的,數據新聞也能夠自己匯聚新聞信息。”①
我國學者對數據新聞有自己的定義,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在《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一文中總結到:“數據新聞學或稱數據驅動的新聞學,被認為是計算傳播學的一個具體應用,通過挖掘和展示數據背后關聯與模式,和豐富的、具有互動性的可視化,數據新聞學成為新聞學的新疆域和應用范例,并作為一門新的新聞分支進入主流媒體。”[1]
依據前面幾位學者對數據新聞的理解,本文對其進行了總結歸納,認為數據新聞是一種新型的新聞生產和呈現方式,是記者對數據資源進行重新整理,找出數據背后的關聯,從而對其進行的一種新型的新聞報道。
1.2 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現狀
我國數據新聞的實踐要晚于國外。從2011年5月開始,我國四大門戶網站——網易、搜狐、騰訊和新浪開啟了數據新聞的實踐之路,相繼推出欄目:《數讀》《數字之道》《圖解天下》《新聞百科》。2014年電視媒體相繼推出“述說”系列節目和“兩會大數據”專題欄目,開啟了電視數據新聞之路。而紙媒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數據新聞的實踐要落后許多。
2 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欄目介紹
我國網易、搜狐、新浪、騰訊等網絡媒體為了增加用戶量,都曾投入大量資金鉆研數據新聞,并創設了各具特色的新聞欄目。
網易《數讀》開辦于2012年1月23日,宗旨是“用數據說話,提供輕量化閱讀體驗”。《數讀》的數據新聞分國際、經濟、政治、民生、社會、環境、其他七個板塊,報道大多采用靜態圖片和文字敘述相結合的形式,注重挖掘數據背后的深層次內涵,不同于傳統的純文字敘述的新聞報道。
搜狐《數字之道》開辦于2012年5月1日,宗旨是“信息可視化,看圖說新聞”。其數據新聞報道多把大量數據和當下熱點事件相結合,采用靜態圖片來展現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再通過編輯和設計的創作,將數據可視化效果很好的呈現出來,帶給用戶非常舒適的閱讀體驗。《數字之道》目前沒有明確劃分數據新聞報道的種類。
3 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數據新聞比較
3.1 生產現狀
根據筆者對兩大欄目的數據新聞生產量統計結果顯示,在2012年1月23日至2016年12月30日這個時間段內,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發布的數據新聞報道總量分別是678篇和508篇。由于近年來網易《數讀》與搜狐《數字之道》欄目的頁面都發生過丟失現象,所以筆者以2014—2016年為主進行對比。如圖1所示,從兩大欄目的數據新聞生產總量與生產時間來看,網易《數讀》與搜狐《數字之道》月平均生產量基本持平,并保持3天生產一篇數據新聞的生產效率,但總體都呈下降趨勢。
從生產者現狀來看,筆者就網易《數讀》與搜狐《數字之道》數據新聞報道頁面中所標明的制作人員以及分工觀察,發現兩大欄目的數據新聞制作團隊均由2~4人組成。網易《數讀》中數據可視化與文字部分的編輯均由2~3名“網易新聞中心編輯”完成,團隊成員比較穩定;搜狐《數字之道》中的數據新聞工作者一般由策劃(或編輯)和設計兩人組成,人員較少但職責明確。
3.2 報道內容
因兩家欄目的數據新聞報道總篇數都超500篇,為了使分析更有針對性,更具體,筆者特選取了兩大欄目在2016年6—12月期間的數據新聞作為樣本,如圖2所示。
網易《數讀》發布的數據新聞總量為53篇,其中:國際類占41.51%,經濟類占9.43%,社會類占18.87%,民生類占16.98%,環境類占5.66%及其他類占7.55%。從中可以看出,網易《數讀》的數據新聞報道涉及國際、經濟、社會、民生等多方面。因其數據資源多來源于國外機構,其國際類新聞報道所占比例較高。在對國內新聞的報道中,更傾向于社會和民生類新聞。
搜狐《數字之道》共發布58篇數據新聞,其中:國際類占13.79%、經濟類占5.17%、政治類占8.62%、社會類占56.9%、民生類占10.34%及其他類占5.17%。從中可以看出《數字之道》的數據新聞更傾向于社會類新聞,報道內容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國際信息關注和報道明顯少于網易《數讀》。
3.3 數據來源
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兩大欄目在每篇數據新聞報道頁面的上方或下方都會鮮明標注報道引用的數據來源,筆者統計后發現如下特點。
網易《數讀》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內外政府機構、權威網站、知名報紙和雜志,如福布斯、世界衛生組織、最高法院、國家統計局等多種渠道。其數據來源不僅豐富而且涉及面廣,題材多樣,運用這些數據制作的作品也更吸引用戶,用戶對其的信任度也大大提高。如2014年3月13日的報道《為食物花錢:美國人開支程度最小,中國負擔重》使用的數據就來源于美國農業部[2];又如2014年5月22的日報道《各國最掙錢的出口品:富國賣技術,窮國賣資源》中則引用了《環球郵報》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數據制作的各國最有價值出口品地圖,整個報道一目了然[3];又如2017年1月12日的報道《不輸出污染,美國靠這個就把空氣治好了》則是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和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數據制作出來的[4]。endprint
搜狐《數字之道》的數據來源多是國內知名報紙和網站,如《新京報》《人民日報》、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等。它只有在報道國際類新聞時,才會引用國外一些權威機構和網站的數據。如2016年9月28日的報道《電視辯論如何影響美國大選》引用的數據就來源于《經濟學人》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
網[5];又如2016年12月2日的報道《中國工資漲速全球第一,為何你還天天哭窮?》使用的數據則是來源于《人民日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統計年鑒(2015年)[6];又如2017年3月10日的報道《把“一帶一路”畫成一棵樹,一眼就看懂》的數據則來源于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一帶一路”官方網站[7]。
3.4 受眾關注度
被受眾接受的新聞才有明顯的傳播效果,也更能體現該報道的新聞價值。網絡媒體能否引起受眾關注,一定程度上是由新聞報道的平均評論數量來決定的。
筆者對兩大欄目的數據新聞評論數量進行統計后發現,網易《數讀》的評論數量平均為1 497條,搜狐《數字之道》的評論數量平均為607條。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網易《數讀》的形式與內容更為受眾所接受,對受眾的吸引力更強。
4 結束語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發現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存在共性。這兩大欄目對數據新聞的報道側重不同的方向。網易《數讀》報道中的數據多來源于國外網站,降低了與其他網站數據的重復率,使自己的新聞原創性更強,更能吸引讀者關注。搜狐《數字之道》報道中多采用國內媒體的數據資源,并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進行整理分析制作數據新聞,有較強的時效性和新鮮性。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分別圍繞各自的宗旨進行清晰的定位,前者看中的是數據背后隱藏的深刻內涵,更注重數據揭示的問題;后者著手于數據內容的設計,以靈活多樣的圖片形式展現內容。
此外,這兩大欄目又有共同之處。首先,它們興起的背景相似。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環境的影響、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遇到的瓶頸、受眾的多樣化需求等都促進了我國數據新聞的實踐和發展。其次,兩大欄目都多以靜態圖表的方式呈現數據新聞報道,交互性和閱讀體驗都比較差,這是兩個欄目目前需要重視并積極改進的兩點。
總之,數據新聞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還需要各方面的不斷努力,來共同推動數據新聞在中國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展。
注釋
①翻譯自《數據新聞手冊》.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
參考文獻
[1]李希光,張小婭.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J].新聞傳播,2013(1):7-11.
[2]網易.為食物花錢:美國人開支程度最小,中國負擔重[EB/OL].[2014-03-13].http://data.163.com/14/0313/15/9N7R13JP00014MTN.html.
[3]網易.各國最掙錢的出口品:富國賣技術,窮國賣資源[EB/OL].[2014-05-22].http://data.163.com/14/0522/23/9SSTPUEM00014MTN.html.
[4]網易.不輸出污染,美國靠這個就把空氣治好了[EB/OL].[2007-01-12].http://data.163.com/17/0112/02/CAI2OR85000181IU.html.
[5]搜狐.數字之道[EB/OL].[2016-12-02].http://news.sohu.com/s2016/shuzi-499/index.shtml.
[6]搜狐.數字之道[EB/OL].[2016-09-28].http://news.sohu.com/s2016/shuzi-480/index.shtml.
[7]搜狐.把“一帶一路”畫成一棵樹,一眼就看懂[EB/OL].[2017-03-10].http://www.sohu.com/a/128459350_1570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