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河+劉寧菲
摘 要:略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存在著產地污染隱患,化肥、農藥過量使用,規范化程度低,市場機制不成熟,安全監管銜接斷鏈,三級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因此,實施整縣環評,嚴格投入品管理應用,推行良好農業規范生產與管理,完善市場準入制度,開展部門聯合執法,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努力做到監管全覆蓋,提高縣域農產品質量。
關鍵詞:農產品監管;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7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75
引言
自2001年入世以來,略陽縣積極響應國家“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對農產品安全納入行政管理、實施政府推動,相繼出臺了“三品一標”鼓勵政策。截止2016年底,認定新型農業主體465家,建立縣級農業園區33個,認證烏雞、食用菌等農產品18個,實現產值5.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9.5%,帶動4300農戶致富。2017年初,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縣域農產品合格率超過98%,基本滿足了人民的需求;但是,諸多風險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徹底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食品供給的長治久安,仍是擺在農業人面前的嚴峻課題。
1 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1.1 產地環境隱患多
略陽境內有礦產38種,177處,開采礦點57個,礦品10余種,主要是金、鐵、鉛、錳等,涉及工礦企業20余家,從事冶鐵、火電、水泥、磷肥生產,其“三廢”對于農業生態環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據統計,1980年我國由工業“三廢造成污染的耕地面積已近266.7萬hm2,1988年已增至666.7萬hm2,1992年已達1000萬hm2 [1]。自1994年以來的20余年里,略陽縣因企業的灰礦粉、廢氣物等造成周邊馬桑坪、官地山、橫現河、毛壩、鏵廠溝及寧強的廟壩、華巖寺等7個村66.7hm2農作物受害,年均損失產量30%以上。2015年6月29日,省食藥局官網第2期通報了一起相關黑木耳鉛超標事件。以上這些問題警示產地環境綜合治理勢在必行。
1.2 過量使用化肥農藥
據國家統計,1984—1994年的11a間,化肥增施90.5%,而糧食只增9.1%,二者之比為10:1,說明化肥增產已經沒有潛力。略陽縣耕地2.77萬hm2,復種6.67萬hm2,年使用化肥超過12萬t,農藥150t。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的不合理使用,可導致農田重金屬污染[2-3],化肥過量的蔬菜對人體健康威脅不亞于蔬菜中殘留的農藥[4]。
1.3 規范化生產程度低
縣域73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0%被重新認定;33家農業園區中,僅8家建立了追溯管理制度。全縣新型農業主體標準化生產面積和規模,不足總量的30%,大宗種養殖依然憑借經驗,良好農業規范還未形成。
1.4 市場管理機制還未成熟
縣內除東盛、清雨、民樂、蔚藍、鑫興等5大市場外,多以小攤販為主,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難以實施,原有“七區”鄉鎮集貿市場略見雛形。如略陽烏雞、椴木食用菌、高山冷水米等地域特色農產品,還未形成“基地+農戶+超市”格局,優質優價的農產品機制還待培育。
1.5 安全監管還未無縫對接
根據國家《關于加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農質[2014]14號)精神,農業部門不再履行食用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監管職責,主要實施種養殖基地和生產環節監管,食藥部門監管進入市場的農產品。
略陽縣農民有宰殺年豬的習慣,留夠自食、余下的上市銷售;食藥部門無法判別零售豬肉是否合格,農業部門又無權在市場執法檢疫;因此,導致不法分子魚目混珠、乘機銷售劣質豬肉,年節豬肉市場監管處境尷尬。
1.6 縣鎮村三級監管不健全
縣農檢中心2011年5月掛牌成立,農產品專業人員4人,占單位1/6,與原縣植保站“兩塊牌子、一套機構”運行。單位配備儀器95臺,借重于速測卡、速測儀對瘦肉精,氨基甲酸酯及有機磷類,年檢測6000個樣本;同時對下轄17個鎮(辦)進行業務指導。目前,已設置32個參數,開展定量分析練兵,推進雙認證。鎮級監管站,依托原獸醫站基礎成立,有員工32人,配備了電腦、速測儀等簡易設施,在開展動物衛生防疫及獸藥飼料監管的同時,監測農產品安全。村級監管員,依托145個行政村主任(獸醫防疫員)在“無辦公場所、無設施、無報酬”的情況下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
2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對策
2.1 實施整縣環評,制定產品規劃
對全縣耕地、林地、荒地、河灘、草場土壤抽樣檢測;對河流、水塘、水庫、地下水抽樣檢測;對大氣進行動態監測;對工礦企業周邊水土,進行重點監測;劃定畜禽“禁、限、宜”養區;聯合環保及大農業部門制定《略陽縣農業種養殖規劃》。通過以上措施,弄清產地的土、水、氣成分,來指導農業布局和生產。
2.2 嚴格投入品管理,推行控肥減藥
力推農家肥、秸稈還田技術,減少1/3的農藥化肥用量;降低地膜栽培面積,回收廢舊塑料制品;執行國家“禁限”農藥名單,禁止高危農藥應用;實施獸藥、飼料GSP管理,嚴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關;實施沼氣工程,探索“養沼種”生態農業循環模式,推行潔凈生產。
2.3 推行規范化、標準化生產
推行良好農業規范體系認證 和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加強農業園區建設,深化供給側改革,綜合農藝措施、節能減排,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對33家園區實施追溯管理,在必須提供的追溯信息方面,關鍵要強制有關利益主體提供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核心信息,否則追溯就相當于簡單的食品標簽而意義不大[5];縣鎮農檢人做好“法律法規宣傳員、執法檢查監督員、信息情況搜集員、上傳下達聯絡員、產業推進指導員”等5種身份轉換,培育略陽烏雞、食用菌、小雜果、中藥材等支柱產業上規模上水平見實效;轉變思路、創新方法,提高大宗作物的認證面積。水稻、玉米、小麥、紅薯等大宗作物,在“名優特”品種上下功夫,以外觀口感營養品質來引領群眾大面積種植,拓展略陽“高山冷水米”模式的大宗作物認證。endprint
2.4 推行合格證管理,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
在龍頭企業率先推行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制度,引領市場準入;推行“三品一標”專柜營銷,培育優質優價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完善營銷模式;一線城市營銷策略。在西安、北京、天津、上海、武漢、重慶等城市,設立“略陽烏雞”等專營店,推銷地域特色農產品;實施“互聯網+”戰略。利用阿里巴巴“淘寶”入駐略陽的大平臺,通過電子商務推行“三品一標”準入準出,減少營銷環節和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2.5 農田到市場上餐桌,全程監管
農業部門把好投入品源頭及生產環節關;市場監管(食藥)部門把好市場抽查督察及問題農產品處置關;推行“吹哨人”制度,促使合法營銷利益最大化;形成“倒逼”機制。通過查驗檢測報告、檢疫證明,實施無證退市(銷毀)制度,保障市場農產品安全。聯合執法,通力協作。部門之間互通情報、相互配合,嚴把“四關”,確保農產品“自農田到市場上餐桌”全程安全。
2.6 健全監管體系,保障全覆蓋
加強縣級監管力量。通過招聘人才、技術培訓、縱橫聯合,從人員技術執法上三加強;強化鎮級的橋頭堡作用。縣鎮在財力人力設施上加大支持力度,發揮鎮級“第一時間”處置農產品隱患的優勢;解決村級監管待遇,經常開展技術培訓,切實發揮他們“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把農產品監管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生產基地和農戶,做到安全監管無死角、全覆蓋。
總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只有通過國家政策推動、合理規劃、法規強制、標準約束、技術落實和司法追責,才能以“四嚴”的高壓態勢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才能構建全民關心農產品安全的社會氛圍,來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呂開云,高愛林,高永光.重金屬污染土壤對植物傷害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06(8):271-273.
[2]NZIGUHEBA G, SMOLDERS E.Inputs of trace elements inagricultural soils via phosphate fertilizers in European countrie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8, 390(1):53-57.
[3]CARBONELLG,DEIMPERIALRM,TORRIJOS M,etal.Effectsof municipal solid wastecompostand mineral fertilizer amendment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maize plants(Zea mays L.)[J]. Chemosphere, 2011, 85(10):1614-1623.
[4]沈強,沈慧敏.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綜述[J].甘肅農業,2013(23):56.
[5]徐成德.發達國家農產品質量追溯的實踐與借鑒[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9(9):65-68.
作者簡介:楊長河(1968-),男,農藝師,曾多年從事農產品質量科學監管和植保新技術推廣工作。目前專業主攻生態循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有害生物科學防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