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名家
學書隨感

■ 黃彥平
1968年12月出生 。祖籍山東膠南。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翰墨薪傳工程專家,中國書協國學修養與書法第四屆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干高研班成員,北京人文大學特聘教授。
作品獲獎:
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獲獎提名
文化部2012群星璀璨·全國群眾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展一等獎
全國首屆“沈延毅獎”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獎
“農行杯”首屆中國電視書法大賽三等獎
高恒杯全國書法大賽三等獎
時至今日,書法的實用功能漸漸被電腦取代,先前人們把書法藝術和日常書寫混淆在一起尚情有可原。書法獨立成一個藝術門類之后,與之相適應的新書法理論也要建立,其實這一點古人早有論述。
揚雄《揚子法言》中說:“書,心畫也”。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中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書者如也,我們書家就是要借助抽象了的點、線、面使我們的情感和想象賦于客觀物象骨、筋、血、肉,并通過大小、長短、疏密、揖讓、向背、應接、穿插等表現手段使文與書法的表現融為一體,借以“因情生文,因文見情”,從而使你的字得以升華。
我對書法的理解是技術關不過不行,需要有工匠精神,但不能守住不放,我們守的目的是出新,是踩在古人的肩膀上提升,這也是思辯。我們的先賢用手中的這支筆,始于一畫,界破了虛空,記錄了對自然物象的認識,留下了殷墟甲骨、商周金文、漢隸八分、晉唐的真行草。所以書至魏晉五體書法面貌都已齊備,這期間書法的文本美也逐漸向書法美凸顯,而我們的先賢們借助當時的客觀環境在實用中創造了書法經典。老子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今天的書家不僅僅是書法技法的簡單繼承、重復,書法求工不難,難在見其性情,借助美感的心性抒發已趨于首要位置,所以我們要把書法的學習放寬,與文、史、哲、美、音樂、建筑相關聯,共筑時代書法高峰。
今天所呈現的就是對書法的一點理解,不論楷書、行草,不計與古代經典的完全契合,而又難脫于經典,恰是戴著腳鐐在跳舞,自由蕭散之中又不失規矩。書法作品的內容和文學藝術作品的內容不一樣,我是借助于筆墨、點畫,結體、組合、塊、線、面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變化。
這就是今天的書法,盡管有很多人對當代書法理解為寫自己的文、詞、曲、賦等,加強國學修養與學習,方向思路都對,然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必然規律,我們不能違背,知其理,慢慢修正,雖然戴著腳鐐跳舞,也要跳出時代的精彩來。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一則

董其昌論書二則(“者”后缺“絕”)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三則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一則(“也”后缺“高閑而下”)

六朝兩漢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