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接上期)心理探源:管得過嚴與愛得過火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讓謹慎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
隨著咨詢會話的深入,謹慎談到了自己的父母,談到了從小父母給他的影響。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父母給了他這樣的性格,讓他內向老實,謹小慎微,膽小怕事,連說話都不敢大聲,有時候想喊卻喊不出來。最后,他希望接待他父母的來訪。
這一天,謹慎的父母如約來訪。溝通了謹慎的情況后,我請他們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上是否存在什么問題。謹慎的父親脫口而出:就是他媽媽對孩子太溺愛,才讓孩子變成這樣。謹慎的母親當即回擊:就是他爸爸管得太多,才讓孩子變成這樣。
心理咨詢中,求詢者越是不經意間的談話,往往越能反映問題的實質。謹慎父母這似乎令人好笑的對話,恰好反映了謹慎家庭教育的真實情況。謹慎從小接受的家教可以這樣概括:一個是父親管得過嚴,一個是母親愛得過火。
父親覺得,就一個孩子,可要嚴加管教,于是,給謹慎的全部教育就是管,管得過嚴。從小就對謹慎嚴加管教,嚴格要求,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結果讓謹慎變成了一個怯懦而拘謹的人,從小最怕惹爸爸不高興。即便成家立業的今天,也還是凡事都怕爸爸不高興,在爸爸面前唯唯諾諾。就在前不久,謹慎想換部新手機,也要在飯桌上跟爸爸請示。爸爸一句“能用就用,沒事換什么手機”,謹慎就乖乖聽話,打消了換手機的念頭。就通常情況說,一個成家立業的人,不要說換手機的事,就是換房子,也未必還要和父母請示。可見謹慎父親管得有多嚴,有多厲害。
母親覺得,就一個孩子,怎樣愛都不為過,于是,給謹慎的全部教育就是愛,愛得過火。從小就對謹慎愛的無微不至,真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謹慎上中學了還要給他洗頭。母親這樣愛的結果,就是謹慎越來越軟弱依賴,總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就是謹慎成家立業后,母親還是全方位服務。就在前不久,媽媽擔心謹慎上班不開心,居然打電話要騎車出門健身的爸爸,買好早點去單位看謹慎。
管得過嚴,愛得過火,自然有了這樣的局面:原本家里有兩處房子,寧可新買的房子空著,也要老兩口和小兩口一起住,還在繼續著管得過嚴,愛得過火。
通常,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從幼年開始,與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直接有關。父母管教過分嚴厲苛刻,要求子女嚴格遵守規范,造成孩子做事過分拘謹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而遭到父母的懲罰,做任何事都思慮甚多,優柔寡斷,并慢慢形成經常性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就容易導致強迫型人格障礙。
謹慎的情況正是這樣。而且,不僅有父親的管得過嚴,還有母親的愛得過火。愛得過火導致的軟弱依賴,加劇了管得過嚴導致的怯懦拘謹,讓謹慎更容易遇事擔驚受怕,做事謹小慎微,要求嚴格,追求完美,逐漸形成了強迫型人格障礙。
心理對策:既要治標更要治本
謹慎怎樣走出現在的困擾呢?
對于謹慎這樣的問題,在心理對策上需要標本兼治。
首先是治標。就謹慎的強迫情緒癥狀來說,治標的心理對策是順其自然。
過去,謹慎自己對強迫情緒采取的所有對策有一個共性:斗爭,對抗,控制。可是,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動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讓它出現,它越是要出現;你越是和它斗爭,它越是要表現強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滅自己的某些心態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這上面,它反而更揮之不去了。
所以,謹慎需要換一種策略,那就是對自己的強迫情緒需要順其自然,不加對抗,與之共存,允許它出現和存在,帶著它照常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對此,謹慎領悟得很好,當下心里就輕松了許多,表示回去一定要努力做到順其自然。
當然,為了緩解強迫癥狀,化解心理壓力,謹慎也可以考慮暫時適當調換一下工作內容,比如先回到原來熟悉的工作崗位,或者是壓力比較小的工作崗位。
接下來是治本。謹慎要想徹底告別強迫癥狀,最根本的是從人格重塑上著手。
為了轉化強迫型人格障礙,首先要改善親子關系。在這點上,謹慎的父母要做出改變。我們交流后取得共識:一是堅持一個原則:放手,放手,再放手,父親少一些管,母親少一些愛;二是采取一個措施:盡快兩代人分開居住,讓謹慎和妻子孩子這個小家庭單獨生活。這樣對謹慎的人格重塑非常重要。
謹慎更需要積極的主動調整。一方面,積極進行認知調整。真正領悟到:人生沒有完美,生活總有不如意,成功總是相對的,只要努力了就足以自慰,心理上就已是成功。拿得起,放得下,灑脫些,豪爽些。對待工作,對待生活,都應該有平常心。一方面,積極進行行為調整。比如,結合小家庭單獨生活,嘗試多一些擔當,多一些自主;再如,生活上多一些興趣,多一些交往。妻子表示一定會積極配合。
大約一個月后,傳來好消息。謹慎的強迫癥狀有所好轉,調換了工作崗位,早就正常上班了,而且,小家庭開始了單獨生活。我知道,謹慎人格障礙的化解還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但是,只要共同努力,未來一定會充滿陽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