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彝”是李大釗早期在探討中國政治間題時使用的一個特殊概念。通過這個概念,李大釗系統地回答中國民主革命當時面臨的的一系列迫切問題,標志著李大釗早期民主思想的理論體系的初步構建。本文擬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闡述“民彝”的涵義即什么,主要政治思想是什么以及對我們當今的意義試作探討。
關鍵詞:民彝;李大釗;政治思想
李大釗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從青年學生時起就把自身和國家的命運聯合在一起。所以民主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流話題也是李大釗政治著述的核心內容。
近年來學界對李大釗思想研究出現整體化趨勢,在繼續研究李大釗五四運動時期思想的同時,學術界開始重視李大釗早年的思想發展狀況,李大釗的民主政治思想也得到較多重視,但大多數文章是從李大釗《民彝與政治》中對于“民彝”這一概念闡發其內涵,據筆者所見較少與當前我國的民主政治改革想聯系,本文將從李大釗民彝的合理性出發,闡述與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現實意義。
一、李大釗“民彝”思想形成的背景
我們在研究李大釗的思想時必須要把他放在一定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解讀,這些才能在歷史時期的規律背后看出思想史的研究路徑,從宏觀上把握其思想的脈絡。
(一)思想理論淵源。
“民彝”政治思想是李大釗結合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結合的民主政治思想產物。
1.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李大釗幼年深受儒家的民本思想的影響,所以在《民彝與政治》中引用《詩·大雅·蒸民》中的“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這句話體現了人民都是喜好這種美好的品德,此古話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具體表現,是傳統中國思想家共同推行的政治思想觀念。在當時的近代中國的危難情況下李大釗急于尋求治國良策,于是選擇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
2.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李大釗在日本留學生涯這段時間中讓他系統學習了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但同時民國建立只是徒有其表,而未改變近代社會的性質,仍然是獨裁專制統治。所以他認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要吸收和借鑒西方民主,但是又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我們是要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就應該建立起中國式的民主政治。
(二)社會時代背景。
同樣,我們通過李大釗的“民彝”思想研究,也能讓我們更加清晰的把握近代以來民主政治發展脈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袁世凱竊取了果實,他逼迫孫中山下臺,自身出任大總統之后,還不滿足,甚至希望稱帝。在對方面,袁世凱接受了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造成了國家主權的嚴重破壞。對此,李大釗也其行為在《民彝與政治》中一文運用“大盜竊國,予智自雄”,對此批判,進一步也批評了封建君主專制文化,在文章中闡述自己的理想民主政治狀態。
二、李大釗“民彝”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民彝的含義。
李大釗的早期著作中的“民彝”是一個政治概念。但是“民彝”概念的具體理解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認識,在《李大釗傳》中提到民彝則是“大釗同志則以‘民主、‘自由的闡明‘民彝的含義。”但對于“民彝”的意義,李大釗明確地說,‘民彝“一以示為治之道”,一以見“吾民衡量事理之器”。李大釗把“民彝”作為“為治之道”和“衡量事理之器”,作為解決中國政治問題的首要間題,這充分說明它在李大釗當時思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上述看法,在筆者看來,各有道理,研究者從不同的認識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可謂見仁見智。筆者認為民彝是李大釗基于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思想與西方憲政民主思想的一個合成的特殊概念,其主要的內容有兩個基本點,就是人民意志的集中表現和人民民主政治權利的充分保障,這種意志與權利的結合于“民之秉彝”,因為這種彝德是古代政治中權威的集中表現。
(二)李大釗“民彝”思想中的政治思想。
1.“民彝”是真正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現。李大釗對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十分不滿,在他看來只有民眾的意志得到代議政治的表達,讓法律與民眾之間互相參與,如果“民彝”能夠形成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寫進國家的法律之中,這樣就可以保證民主政治的平穩發展,無論是誰在主持國家政治,都不會退回那個專制社會之中,這樣的民主意志與法律制度的結合統一,最后就能保障民主的政治的持續發展,建設成為“信其民彝、彰其民彝”的良好政治局面。
2.自由是“民彝”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我們通讀李大釗的《民彝與政治》一文中不難發現,他反復談到看自由的問題,除了反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之外,我們可以知道要想維護其民主政治的共和政體,我們必須要去以其“自由為基礎”,讓我們的國民養成“自主觀念”,進而實現“意念自由”,這樣我們可以發現自由問題就是民彝思想的核心內容。這篇反復強調自由的文章也是李大釗在結束日本留學生涯的重要成果,也是他批判袁世凱封建統治的戰斗檄文。
三、李大釗“民彝”思想的重要意義
(一)為開創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定了思想基礎。
李大釗“民彝”思想中的唯民思想,是和當時的其他知識分子們的不同的歷史觀點,甚至是高于其他人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之前,李大釗就已經有了社會的存在決定了社會的意識,認為社會歷史人物的思想是受到其具體社會環境的制約。其次,李大釗強調了民彝是歷史的創造者,承認了民眾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這也是批判了英雄史觀,具有群眾史觀的思想萌芽其中。
正因為李大釗早年的史學觀點之中就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所以才能在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之后,迅速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能夠接受承認群眾史觀的有關內容,這也是為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對于當今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李大釗“民彝”政治思想對我們當前的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著借鑒意義:首先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更加應當保障民眾的政治權利的實現。其次我們在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中也可以借鑒其他文明中的優秀政治成果,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加以利用,但是絕對不生搬硬套西方民主模式,這也是李大釗在民彝中一直強調的,既要與中國結合但也運用西方的優秀成果的原因。
四、結語
李大釗的《民彝與政治》一文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啟蒙意義,深刻反應了黑暗政治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一種新的民主政治模式,并且對我們當前民主法制建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李大釗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3-176頁。.
作者簡介:劉艷玲(1993—),重慶萬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史基本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