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曼古·依明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教學中重視對方法的研究。本文筆者結合實踐教學,嘗試了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將課堂中的知識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層次不一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在任務中得到練習,能力得到提高。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從明確教學目標,合理應用教學案例,創設情境,調動積極性,學習任務的布置與分析,任務設計要遵循“可操作”原則,總結學習過程等幾點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任務型;教學
引言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學生是教與學活動中的主體,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作為教師,要盡量壓縮講授的時間,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指導他們進行研究性的學習。
一、明確教學目標,合理應用教學案例
信息技術課程實踐性強,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設置教學目標,有效運用教學案例,指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探討“圖形美化”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操作,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講述出來,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探討計算機軟硬件方面的知識時,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讓熟悉計算機的學生,上講臺上加以演示和講解,以此來調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調動積極性
任務教學的目標是通過任務驅動指導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利用任務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需要充分發揮任務的積極作用,善于創設情境,使學生深受情境感染,進而產生必須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意識到完成任務的意義,主動去實踐、去操作、去實施。例如,在分析“網站制作”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能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其中,教師可以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深入情境當中。“同學們對網上購物都比較熟悉吧!”學生聽到這個熟悉的現代詞匯,注意力也會立刻集中。接著,教師把握好時機,繼續創設情境:“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將來有一天自己也開一家網店,自己經營賺錢呢?”此時,大多數學生頃刻間興趣盎然,紛紛舉手表達自己贊同的強烈愿望。此時,教師就可以繼續講解網站制作的相關知識了。待知識講述完畢后,布置任務,要求全體學生每人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淘寶店或者其他網上購物中心。大家此刻也對這項任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翻看教材,并且結合教師的課堂講解,開始了網店網站的制作。這樣,既達到了任務教學的目標,又能收獲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任務的布置與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布置一些學習任務時,需要講究一定的靈活性,單一機械的任務形式已經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了。因此,教師在布置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將任務融合到學生較為感興趣的真實情景之中,當布置完任務后,師生還可以共同對任務進行必要的分析,幫助學生明確任務中要完成的知識點。在布置任務的時候,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創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再通過圖片、聲音或視頻等方式等將任務中需要掌握的重難點確定下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明確目標。例如,布置“圖層應用”這一章節的任務時:如何順利制作出兩架飛機在天空飛翔的效果呢?先播放這樣一組視頻情景:在偷襲珍珠港戰役中,日軍飛機在珍珠港的上空盤旋,而且一直在投彈。這一視頻的播放很快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此時,教師就可以適當提示一些關于圖層的相關知識。同學們在教師的耐心引導下也能夠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四、任務設計要遵循“可操作”原則
信息技術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需要結合新課標要求,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構思,立足生情,體現校情,設計出學生可以上機實踐操作或者能夠充分參與的學習任務,使學生都能在動手參與的實踐中完成對相關知識的建設。所以,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首先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設計出只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才能完成的特殊“任務”。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例如,在學習《網上搜索、保存信息》的內容中,就可以結合陶淵明的詩《飲酒》引入新課,創設學生熟悉的探究情境,讓他們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網絡搜索查找大量關于陶淵明的生平資料,再分類整理,并且保存在不同的文件夾中。在整個課堂學習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拓展學習方式,通過主動探究、小組合作,順利地完成了所要學習的任務。既利于學生掌握課程知識,又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全面高質地實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綜合的教育目標。
五、總結學習過程
當所有任務得到解決以后,教師也要為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去總結,思考。通過互相交流和評價,師生一起去總結本次活動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并且反思本次活動中存在的不足、需要解決的地方,提出解決的對策。這對于學生進行下一個任務的學習是非常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的。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及時加以評價。評價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口頭評價、檔案評價以及綜合評價等。對學生的可取之處要適當給予表揚,讓學生收獲鼓勵,在鼓勵中不斷進步。對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要給出指導性的建議,幫助學生積極改正避免下次再犯。這樣,利于學生積攢經驗,為后續的學習提供便利。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教學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教學規律、教學模式也尚未定型。實踐證明,任務驅動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是很有應用價值的,它抓住信息技術學科特點,以信息處理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對象,改變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法特別適合應用于信息技術課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課中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符合學科學習規律的,而且還是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綜合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廣大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總結,將任務驅動教學更加合理有效地應用到信息技術教學課程教學之中,讓學生都能在完成相關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蔣淑珍.淺談任務驅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20).
[2]滿意.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6.
[3]樊敏生,景麗,岳燁.“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5(12):104-106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