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八大前后,中國共產黨借鑒“一五”計劃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實現了由“以蘇為師”到“以蘇為鑒”的轉變,開始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獨立自主地探索。
關鍵詞:建設道路;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道路上選擇了“以蘇為師”,這一方面是基于中共對蘇聯建設成就的肯定和贊賞,順應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趨勢,同時也是基于中國自身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嚴重缺乏的現實情況。但是,1956年前后,毛澤東的一系列講話讓我們認識到其建設的指導思想逐漸實現了“以蘇為師”到“以蘇為鑒”的轉變。本文認為以下三方面原因導致了八大前后中共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一、“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以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在基本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后,中共在1953年至1957年領導實施了一五計劃。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建設計劃,“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但是,“一五”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在諸多問題中,所暴露出來的產業結構問題尤其是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之間的關系問題格外受到毛澤東和劉少奇的關注。此外,如何處理好國防工業建設和民用工業建設的關系也是中央領導人十分關心的問題之一。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發展中的積累問題也引起了中央的嚴重關注。對于這些在“一五”計劃實施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毛澤東在1956年初聽取國務院各部委匯報時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實際上,我國在實施“一五”計劃時,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是非常缺少的,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也是非常膚淺的。這表現為在經濟形式上,強調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在經濟體制上,強調計劃經濟體制;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則強調中央的權力;在經濟體系中,強調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結果導致工業生產發展大大超越農業生產發展,重工業發展大大超越輕工業發展。這個問題在1956年己經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來,從而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他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試圖通過《論十大關系》等重要講話,總結“一五”計劃經驗和教訓,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二、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反思與總結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的開始,黨和人民政府迫切需要找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就既要求我們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作一個系統總結,也要求我們對長期以來奉為藍本的蘇聯模式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毛澤東是最早覺察并提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不足之處的中共領導人之一,他指出就俄國經濟發展的態勢而言,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弊端:一是重工輕農;毛澤東在1956年曾對蘇聯廣為推廣的農產品義務交售制的弊端予以尖銳的批評,他說,“據說直到蘇共十九大召開的時候蘇聯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這樣,這就是大問題了。”二是重重輕輕的問題。蘇聯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投資比例一般保持在9: 1,輕工業的落后導致市場上的貨物醫乏、物質供應緊張和人民生活的貧乏;三是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特別是中央集權的問題,使地方積極性減少。此外,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所作的秘密報告,則讓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看到蘇聯模式存在著很大問題,這就進一步促使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獨立自主地建設符合自身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三、毛澤東及其戰友的“獨立自主”情結
不管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著作還是談話,都表現出一種鮮明的獨立自主情結。1956年12月,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談話中,毛澤東一方面指出中國在外交上實施“一邊倒”政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一邊倒”不等于“全盤俄化”。盡管我國在外交上采取“一邊倒”的政策,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在信仰馬列主義的前提下,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而不是無條件地照抄照搬蘇聯經驗。可見,毛澤東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采取的的“一邊倒”外交政策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鮮明的原則。
此外,新中國成立以后,斯大林和蘇聯在處理中蘇兩國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大國沙文主義和高高在上的態勢,讓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很是反感。1949年底,當毛澤東懷著期待的心情出訪蘇聯,希望能和蘇聯在廢除舊的不平等條約的基礎上,重新簽訂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平等的友好條約時,斯大林起初回避和毛澤東談及這件事,不愿意取消舊約,后來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下雖然和新中國簽訂了新條約,在名義上放棄了對中國的特權,實際上卻又要求中國將東北和新疆作為其勢力范圍。斯大林和蘇聯的這種做法,顯然沒有平等地對待新生的中國,平等地對待中國共產黨,這讓毛澤東很是反感和惱火。
另外,毛澤東對于新中國成立前幾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盲目照搬蘇聯經驗的做法感到心情不舒暢。新中國成立以后,蘇聯派出大批專家援華,其中許多來華的蘇聯專家和顧問能夠本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手足之情,對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予以精心指導和無私援助。但也確實有部分專家和顧問以老大自居,不顧中國實際情況,強行推廣蘇聯經驗,給新中國的相關建設工作帶來很不好的影響,也傷害了中國同志的感情,尤其為自尊心極強的毛澤東難以容忍。盡管為了維護中蘇團結的大局,毛澤東不能隨意將心中的不快表現出來,但“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
基于以上因素,毛澤東和黨中央通過《論十大關系》、八大政治報告以及1957年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一系列重要文獻,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系統提出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從“以蘇為師”到“以蘇為鑒”這一社會主義建設思路的轉變,反映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初步積累起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后,在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有關經驗予以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上,力爭擺脫蘇聯會主義建設模式的束縛和限制,闖出一條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努力。雖然之后由于“左”的傾向出現了一些失誤,走了一些彎路,但是,這些挫折給我們提供了諸多的歷史教訓與反思,也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
作者簡介:孫微微,女,1980年3月20日出生,吉林人,研究方向:黨史黨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