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淋
摘要:公共利益可以被看做是職業新聞存在的最終目標和最終服務對象。公共利益在新聞學角度中可以表現為三個角度,第一個角度是將公共利益作為新聞產品的選擇和組織導向;第二個角度是公民的表達與參與權利可以借助新聞媒體這一公共領域得以最大程度的滿足;第三個角度,新聞業是保障社會基本真、善、美的道德支柱性行業,所以其對于包括公正、公平、正義、民主以及自由等人類共享的重大價值觀念極為看重。
關鍵詞:新聞學;公共利益
世界各國對于公共利益的探討普遍局限于哲學或者法學方面,但是公共利益從法律角度解讀則具有實體利益的指向,從新聞學角度解讀公共利益,可以將其看做是一種既定的行業倫理或者是價值體系。整體而言,對于公共利益概念的研究,當前新聞學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是無法就公共利益的概念達成一致,所以使得當前的研究無法有效的聚焦交流;第二個方面是對于公共利益研究的研究人員自身對于新聞學和公共利益之間的聯系并沒有深入的了解。
一、公共利益相關定義
公共利益一般可以被看作是民主國家所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那些具有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公共善,這也是社會基本制度結構所需實現的目標,更是諸多政治制度的服務目標。對于公共利益的探討前提是存在民主社會以公共利益為主要根基這一基礎平臺,在此基礎上,每個公民都存在自己的獨立意識和人格,其擁有的私人利益和世界觀也不盡相同,但是在借助理性、公開和廣泛的討論后,其能夠就根本且重大的原則形成一致認識,為社會財富及權利的公平分配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直接促進了民工、正義和公平的發展,此為公共價值的核心價值體系。而如果缺乏了基礎平臺的支撐,即沒有保證每個公民都參與到這種交流中來,那么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公共利益只是個偽命題,此中的公共利益僅僅是某些集團或者是特權者利益的保護層而已。
二、新聞產品、新聞媒介以及新聞業的公共利益屬性
(一)新聞產品的公共利益屬性。
新聞活動較人們的其他精神把握方式而言,其屬于認知活動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其新聞產品是做能體現其特殊的地方。新聞產品主要有意見和事實兩類信息,兩者都能夠重構或者再現顯示。事實和意見信息無論是形式、功能還是生產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對此需要進行區分開來。
一般新聞性是用來概括新聞事實信息的特殊性,并且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時效、重要、顯著以及接近和趣味等諸多具體的性質,例如。相對于久遠的事實而言,無論是從空間還是時間角度考慮,眼前的事實都更加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可以認為時效性與接近性是存在重疊的。不可以認為重要事實本身能夠通過顯著性與重要性完全并列特顯,其中也存在顯著性的成分。上述的5種價值屬性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對于不同的價值屬性,能夠將事實中的新聞性從各自的角度揭露出來,這些能體現其具有的獨立性特點,這些價值屬性本身又相同和存在一致性的,這是體現其關聯性的地方,總而言之,這些屬性的根本都是公共利益,在新聞產品中,公共利益屬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品質。此外,對于新聞這一概念也可以從公共利益的角度進行重新定義,可以認為具有公共利益以及普遍興趣指向的實時信息進行公開和技術的傳播,公共利益屬于新聞實時信息中最為根本的屬性,提出公民知情權的原因也在此,知情權是指通過傳媒,公眾有權利了解政府的工作情況,公眾之所以需要掌握這種第一時間獲得信息的權利,是因為這些實時信息直接與公共利益相關。實際上知情權與公共利益之間是互相是基礎和前提的,公共利益屬于知情權的法律依據,同時公共利益的存在和維護需要建立在知情權的基礎上;而意見信息作為新聞產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也具備公共利益屬性,相對于事實信息偏重于呈現客觀的特點,意見信息的公共屬性其體現的角度主要是借助輿論直接監督和反應對公權以及社會其他層面,這種也被稱作是輿論監督,是一種借助自身權利監督權利運作中權利濫用導致的腐敗問題的的形式,具有民主的特點。
(二)新聞媒介的公共利益屬性。
新聞媒介是近現代才出現的,盡管其具有特殊性,但是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對新聞業都持肯定態度。作為產業,存在自己的利潤及價值取向是必要的,因此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沒有法律限制其必須代表公共利益,而是從道德或者政治角度對其的限制。媒體自身存在一定利益,除此之外,還可能被權利或者更大的資本控制,成為權貴們的代言人。因此新聞媒介應當在堅持真理和爭議的前提下,確保服務的實民主及人權等公共利益價值,才能夠幫助公眾制約權貴對利益的掌控,進而為組織的長期穩定存在和發展贏得空間,所以對于新聞組織而言,這是其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公眾的支持與否是新聞媒介是否能夠存活的根本,新聞媒體與公眾存在關聯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大眾傳媒,其作為一個平臺,允許公民借助自己的權利理性批判公共事務;第二個防霾你是專業新聞團隊,其服務大眾的方式對新聞信息進行收集和處理。第一個方面是界定新聞機構的功能,屬于靜態層面,其側重點是信息載體和組織,第二個方面則是體現新聞組織的功能,屬于動態層面,體現的是新聞從業者的角色問題,這兩者都能夠基本滿足受眾,同時也維持了新聞組織存在的基本狀態。
借助大眾媒體的傳播,才能夠使得個性思想的鋒芒和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這也體現了新聞自由權限中的接近權與使用權,每個公民工具有接近并使用傳媒的權利,理論上傳媒應當無條件提供平臺與技術服務,但是因為媒體的版面與時間限制,所以實際角度而言,并不能夠保證公民百分百有機會參加到其中。盡管這一問題因為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出現而得到緩解,但是因為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因素,導致無法接近和使用媒體,所以對于此情況,新聞從業者應當為弱勢群體提供保障,在公共利益中,弱勢群體利益屬于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新聞行業都會默認遵守公正和真相傳播的理念,因此新聞組織代表的是公眾利益,這也是其能夠獲得公眾最大程度的認可的原因,從而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此,媒體實現自身利益是建立在實現公眾利益的基礎上,媒體自身利益與公眾利益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endprint
(三)新聞業的公共利益屬性。
新聞業屬于活動或實踐,其能夠產生并且傳播公共利益相關重要事實信息,新聞業活動由定期部分事實信息或者評論的結構開展,其以客觀真實的角度把真相展示給分散并且匿名的受眾,從而獲得受眾的關注。新聞業的公共屬性通過新聞產品和組織的公共屬性已經能夠得以體現,因為新聞組織創造新聞產品的一系列活動稱之為新聞業,但是新聞業作為行業之一,其交流對話的層面是社會和國家級別的。但是想要真正理解新聞業的公共利益屬性,民主和新聞之間的關系是必須要先理解清楚的。
通過參考歐美當前新聞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新聞業與現代社會是出于共榮共生的關系,其依賴于民主而存在。新聞業只有確保自身正義且自由,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民主的誕生發展與完善,而民主政治才能夠保障新聞業一直處于自由、獨立、道德且公正的狀態。而參照我國國內,處于轉型階段的中國社會本身就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所以在其中分析民主和新聞之間存在的關系也更具有意義,社會的轉型分別有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以及思想自由化三個部分。但是實際上是人自身的轉型,這種轉型主要集中在思想方面,屬于一種非公民社會向著公民社會的轉型,所以作為大眾媒體,理應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但是非公民社會轉向公民社會是需要建立在個體公民產生自己權利意識的前提下,也只有形成了理性并且自由的公民社會,才能夠保障民主政治的存活。所以國內新聞業以及民主之間形成關系的基礎是形成公民社會,并且公民已經獲得了精神層面的引導。新聞業需要為民主的成長、成熟以及完善提供幫助,新聞業需要幫助民主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以及提供相關信息。民主的存在,無論何時都無法脫離新聞業的保護與支撐,所以可以認為新聞業公共利益屬性,其全部和最終的內涵就是民主。
三、總結
對于新聞產品、新聞媒介和新聞行業而言,公共利益屬性并非其中唯一的屬性,但是公共利益卻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品質。如果新聞沒有能夠與公共利益之間相互關聯,或者是新聞無法體現為公共利益,這樣的新聞是不道德的。新聞對于公共意見的影響是整體和直接的,開展新聞工作,其決定權不能僅僅局限于少部分人群以及經濟利益和商業利潤決定,新聞工作應當充分展現出自身所存在的使命感,新聞從業者應當認識到自己所掌握的權利是何等的舉足輕重,要能夠認識到需要為所有人造福,為所有人創造公共利益。
參考文獻:
[1]李丹林.“公共利益”、“新聞自由”與“IPSO”——英國報刊業監管改革黑心問題述評[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8)
[2]石力月,吳暢暢.價值之間的新聞專業注意與公共利益——解讀復旦學生與廣州媒體人公開信的一種視角.[J].新聞記者.201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