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英
摘要:家庭暴力的治理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 家庭暴力作為獨立的罪名,有效治理家庭暴力。
主題詞:家庭暴力;獨立罪名;救助主體;民風建設
2016年3月1日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標志著我國家庭暴力僅僅作為家事的時代已經結束。是我國對家庭關系建設的一個里程碑,鼓勵遭受家庭暴力的弱勢群體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縱觀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并沒有把家庭暴力作為一個單獨的罪名,而其他的法律中對家庭暴力的處理只能按照治安管理或者民法、刑法中的有關規定,這樣就會讓家庭暴力的施暴者逍遙法外,得不到應有的懲罰。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修訂)第二百六十條 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虐待罪,必須要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僅僅判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明顯量刑畸輕,相比較,刑法對一般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量刑,過失致人死亡的,要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有故意的致人死亡的處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虐待罪不分情由的都比照過失來處理,量刑明顯畸輕。而虐待家庭成員罪,需要被害人告訴的才處理,否則國家的司法機關是不主動介入的。這在很大程度上,給被害人的人身權利保護造成了障礙,在家庭中遭受虐待的多為老人,孩子,或者婦女,他們在體力上存在弱勢地位,而且法律意識很弱,不知道或者無法去司法機關告訴自己遭受虐待的情況,致使這種情況得不到司法機關的幫助。從而助漲了施虐者的囂張氣焰,甚至變本加厲。
二、《反家庭暴力法》對家庭暴力的定義,: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定義的很全面,可是在司法實踐中,想要認定這其中的某一種行為構成家庭暴力要有許多障礙,不如毆打、侮辱性謾罵、要求被害人證明達到經常的程度才能被認定為家庭暴力。而毆打要達到嚴重的程度才能被認定為家庭暴力。還要被打人證明,此處毆打是誰造成的后果,這系列的證明都成立,才能認定家庭暴力。
三、《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條擴大了告訴主體:由家庭暴力受害人本人擴大為法定代理人、近親屬。這比較以前只要求受害人本人告訴是有所進步.但多數家庭暴力有可能是突然發生的,近親屬、法定代理人可能不在身邊;或者很多家庭暴力發生在晚間,近親屬無法知道,而受害人正在遭受施暴者的毆打,無法通知親屬,還有近幾年發生在大街上的毆打妻子的事件,情急之下無法聯系到近親屬。有一部分人提出,是否有必要鄰居或者路人也有權利告訴有關機關。我們看一下我國古代的地方治安,如果鄰里有斗毆事件發生,鄰居有報告地方政府的責任。我們現在沒有把這種報告作為鄰里或路人的義務,但是可以賦予他們以報告的權利。
四、《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條規定家庭暴力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等單位投訴、反映或者求助。有關單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訴、反映或者求助后,應當給予幫助、處理。實質上這些單位在當前并沒有法律所賦予的處置家庭暴力的有效措施,上述這些單位沒有執法權,面對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基本是束手無策。而且自改革開放以來,基層的各級政府把經濟建設作為首要任務,而忽視了其他文化和制度的建設。在公民眼里上述單位的權威,早已不像80年代以前。很多家庭暴力的實施者性格暴虐,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根本敢管,或者有的去調節被施暴者罵出家門。這項看似好多機構處理家庭暴力的規定實際上是形同虛設。
這些涉及家庭暴力的法律,并沒有把家庭暴力作為一個單獨的罪名??v觀整部以至《反家庭暴力法》:以批評、教育、為主、對家庭暴力的處理仍然停留在建國初期那一系列體制上,這令人很是費解。法律是時代的產物,法律反應一定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制定應符合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較之于建國初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由迷信盲從,變得自主意識增強,不像之前那樣村委會,居委會一聲號令,大家絕對積極響應了。而且近些年村民和居民越來越不把村委會居委會當做他們的上司了,大吵大鬧甚至動手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此時還要依賴于建國之初的一系列村民居民的治理手段,是否顯得與時代脫節,甚至幼稚可笑?有關家庭的法律應兼顧考慮家庭倫理 和民族心理,以及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的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以及家國思想是我們民族得以延續都是精神力量,是我們國家得以沖破阻力,一次次突破困境的思想動力,傳承家國情懷,傳承優秀傳統,要在家庭有關的法律中有所體現,并用法律手段使之強化。比如古代對孝敬老人的典范甲乙褒獎,使得人民有意識的效仿。而在當今社會,并沒有這方面的明確的獎勵與懲罰。而且在處理家暴問題時甚至不能做到和普通傷害一樣。近來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的孫子僅僅因為心情不好就瘋狂打爺爺幾十個耳光的案件,這個二十幾歲的孫子僅僅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被處以15—天的拘留,人民在憤怒和震驚之余是束手無策。類似的案件或者還不得不參照遺棄虐待的處罰標準,而遺棄虐待是一情節惡略或者嚴重為必要條件。而在司法實踐中,要認定為嚴重傷害必須要達到重傷以上的后果,這樣就使得許多惡劣的施暴者輕易逃脫了法律的制裁。而得不到懲罰的施暴者認為他的這些行為可以繼續,而且不光本身實施,還帶壞了社會風氣。這樣就縱容了他們的違法行為,導致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法律救濟。反家庭暴力法》仍然把家庭暴力作為告訴才處理的范疇,作為自訴案件,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制約了司法干預。在國外,家庭暴力,作為公訴案件。動用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力量,來對抗施暴者,而不是像我國,要受害人自己來擔任調查取證,起訴對抗施暴者的責任。
綜上所述:我國法律體系亟待對家庭暴力犯罪作為獨立罪名,以便更好的遏制家庭暴力,還家庭、社會一個良好的秩序。
參考文獻:
[1]劉余香:“家庭暴力與法律規制”《時代法學》2004第5期
[2]郭義貴:“美國社會的家庭基立及法律對策”《法律評論》2005年第4期
[3]巫昌貞、楊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年版
[4]張傳偉:“家庭暴力現象的法律規制”《中共濟南市黨校學報》2006年第二期
[5]肖丕國:《我國婚姻法設立別居制度構想》教育網
[6]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機制及其啟示”《法律適用》2004第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