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瓦吉爾·達吾提
摘要: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教學生學會語言技能、文字應用,而在于通過文學作品的濡染,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到親情的彌足珍貴。課本上每一篇散文都是情感和心靈的碰撞。本論文以親情題材的散文教學為主,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散文教學的教育和感化作用凈化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養成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融匯貫通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情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大多數家庭都達到了小康的水平。但在物質財富急速增長的同時,精神財富卻并沒有相應地增長起來,相反,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浮躁風氣卻影響日盛。這給學校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而散文作為情感的載體,是情感和心靈的碰撞,對凈化心靈、激發情感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所以,本文研究初中散文教學,使學生品味語言,感受情感,體會意境,對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品味散文的語言,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周汝昌先生曾經說過:“要想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先要學會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語文教師應該用散文中優美的語言吸引更多的學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勃勃生機。比如朱自清的《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些優美的語言向我們生動地描繪了春花之美。教師要引領學生反復地品味“趕趟兒”、“鬧”動詞巧妙地運用以及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修辭的作用,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慢慢地咀嚼品味散文的語言,學生才能體會出文學大家朱自清繪春的高超文筆,從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感受散文的情感,享受快樂
余光中曾經說過:“在一切文學的類別之中,最難作假,最逃不過讀者明眼的,該是散文。”他認為散文是最真實、最直白、最沒有偽裝的,是作家心靈和讀者心靈最直接的“對話”。所以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一定要引領學生關注作家在字里行間中的情感取向和作家的喜怒哀樂。如冰心的《談生命》中:“她(大海)多么遼闊,多么偉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的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作者對生命的體會感悟:生命是一種過程,應當從容鎮定地面對死亡,生命的本質和規律,在于蓬勃成長,奮勇前進,任何力量也無法阻礙它,壓制它。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感悟作者對生命的認識,才能體會到作者廣闊的胸襟以及引導學生感謝生命,享受快樂,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艱難,珍愛生命。
三、體悟散文的意境美,提升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散文的意境是指生活中的場景融入作者的情感所構成的藝術境界,也就是作者“移情”所得的藝術產物。散文特點是結構表面很凌亂,但抓住散文中物我一體的意境便能掌握自然題材散文作品的主旨,也就是主題思想。自然題材散文中的意境之美要通過學生誦讀想象才能體會到,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想象,所以說語文課堂是充滿想象和生命力的課堂,鑒賞自然題材散文要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體悟作者的情感內涵,縱觀全文,才能做到真正的體會文中的意境美,達到身臨其境的地步。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欣賞濟南的冬天充滿生命力的美時,我們要通過誦讀文中的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品讀,品讀佳句妙語。通過讓學生去聯想,提升對句子的鑒賞能力。這樣散文的學習才不是對枯燥乏味的句子的推敲咀嚼,而是通過誦讀讓學生進入了一種欣賞美的狀態。這是一種享受的過程,在欣賞美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經驗積累,積極思考,可以構筑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可以走進作者精心構筑的文本世界,體悟文中的意蘊和美感。
四、感知文本,提高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還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寫作當中。在散文教學中,老師也要不斷創設相應的寫作情境來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事物進行感知,為寫作積累一定的素材。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進行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走進生活,注意去觀察現實生活中春的場景,在布置一篇關于春的作文,然后再將寫好的作文與作者筆下的春進行比較,及時發現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心中想象的春天的場景加以描述,再與朱自清的散文《春》進行對比,這樣利于學生真正領悟到文章中的情感。這樣,學生在散文學習中也能夠獲得心理愉悅,形成對散文的學習興趣。
五、沉浸體悟,涵養感恩情懷
散文是表達作者情感的一種載體,而散文的素材都來源于現實生活,作者在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壓力轉換成了文字中的喜怒哀樂。而初中生的生活經歷十分簡單,因此他們只能借助作者筆下的文字來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以便自己也能從多種角度看待大千世界,感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教師在教授《背影》一文時,可為學生播放文章的朗讀視頻,讓學生沉浸再問本中,以幫助學生掌握文本。播放完畢后,教師可為學生預留五六分鐘時間,使學生對散文內容有個大致的回憶,然后教師就課文內容請學生探究:“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么?”“作者除了用外貌和動作描寫以外,還用什么描寫方式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關愛?”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地閱讀課文,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沉浸在散文所敘述的情感與故事中。這就使學生在遨游文學世界的過程中洗滌了心靈、陶冶了人文情懷、提升了認知能力,涵養了感恩情懷。
總之,對散文文本的鑒賞品析,不管是對語言、情感還是意境的理解與把握,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所以教師在探討研究散文教學方法時,切不可忘記發揮學生的積極參與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陶冶學生的情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