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薇菁
2017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于7月28日- 8月20日舉行,本屆展演以“童心童夢”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國的多臺兒童劇陸續登陸上海、北京、江蘇等地,帶領小觀眾們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兒童戲劇魅力。
今天,數字產品在每一個中國家庭中都伸手可及。孩子們自會識圖起,就能通過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玩游戲、看動畫片、閱讀書籍甚至是建立社交關系。被電子產品“圈養”的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會出現什么問題?很多家長為之擔憂。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從耀眼的電子屏幕上抬起頭來,從虛擬的社交空間里走出來,可是,有什么能比iPad更有吸引力呢?
2017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不久前落下帷幕。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筆者作為一名“大齡兒童”,跟著“小腳丫”們步入劇場,聽著他們哭,聽著他們笑。或許他們在家中是熟練的電子玩家,但至少在這一個小時里,他們告別了自己熟悉的經驗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張開每一個毛孔,沉浸在新的知識、新的情感的認知與感受中。
把提供問題解決之道的責任交給劇場,或許太過絕對。但劇場,確實應該為孩子們的成長做點事,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更要做一些機器算法做不到的事,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對人生與世界更全面的認識。比如走進劇場,這一小小舉動背后的儀式感,對于生命美滿有著重要意義。它能告訴孩子們,太容易得到的幸福,也太容易消散,為自己喜歡的事物付出時間與精力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它告訴孩子們,應該如何在社交場合合適地表現自己,尊重他人。這當中的情感體驗哪是一個簡單算法所能教會?
兒童劇作品應該主動出擊,去尋找并且彌補互聯網時代造就的情感空洞、知識空洞,并用感性的表達向未成年的孩子們“轉述”。別以為他們不能觀察到、體會到,雖然無法用成人化的,有體系有組織的話語表達他們的想法,但他們的頭腦卻接收到了舞臺上呈現的所有信息,顏色、形狀、姿態、肢體、音樂……他們是敏感的,這些元素符號,包括劇場給予他們的感受,都轉變為情感印象,記憶為一次非常重要的生命體驗。
影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很多孩子都是通過父母給他們做的手影造型來建立對這個自然常識的初步認識。不過,影子能做的絕不僅僅是小兔子、飛鳥這些小動物們,它還能用來做游戲、講故事。此次參演作品之一,由日本影法師劇院帶來的“人體影繪”《在這個手指上停下來》,就通過對影子千變萬化的運用,描繪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在巨大的銀幕上,演員們利用自己的身體,通過彎曲、折疊等方式做出恐龍、猿猴、眼睛、蘋果等千奇百怪的造型,演出一開始,孩子們就已經驚訝得坐不住了。值得一提的是,創作者充分開發了光線傳播的特性,在平面的幕布前,創造出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畫面充滿了戲劇性和幽默感。六名演員時而玩起捉迷藏游戲,一個個因為“重疊”消失不見,時而講起忍者的故事,有的還要面對比自己身形“大”好幾倍的巨人的挑釁,簡直可以說是在用影子變魔術,臺下的小觀眾們看得如癡如醉。
沒有多媒體的運用,沒有吊威亞,沒有花哨的舞美,甚至連這些影子的呈現,本身也沒有太多的技術要求,但整部劇卻給孩子們帶來驚喜連連。演出后,演員們當場授課,他們教會孩子們如何運用手指做螃蟹、茶壺,他們邀請躍躍欲試的孩子們走進幕后,通過兩人、三人的合作擺出人體影繪造型,還原演出場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小觀眾們通過觀看與學習了解了影子魔術的變化規律,回到家中自己也能創造,還可以把這份新奇、快樂與朋友分享。具有啟智意義的《在這個手指上停下來》給現場的大觀眾和小觀眾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戲劇不在別處,舞臺就在生活里。只要擁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簡單的事物也能化為神奇。
阿根廷木偶劇《堅強的小錫兵》也傳遞著同樣的創作理念。這部作品根據安徒生同名童話改編,講述了一條腿的小錫兵愛上跳芭蕾舞的女孩,歷經重重磨難的故事。其中大魚游動、錫兵火中殉難等場景格外生動,仿佛在劇場中活過來一般。演出后,創作者“抖”出了這部作品的內里乾坤,沒有什么高科技,他只是運用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錫兵木偶、洋娃娃,皮影和幕布等材料、擺件,配合著燈光與煙霧的運用,講述了這個凄美動人的童話。在海外,有很多家庭會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給孩子們講故事,經過繪聲繪色的演繹和對細節的關注開發,有不少作品就此走上大眾舞臺,成為孩子們的最佳“伙伴”。
目前,中國至少擁有3.8億少年兒童,兒童劇已成為演出市場最熱門的劇種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寄予了中國家庭育兒的新希望。雖然前景廣闊,但在這些年的發展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創作幼稚化,演劇成人化,目的功利化,制作粗糙、審美低俗,走向了幼稚玩鬧與理論說教的兩面。市場熱衷于舞臺上的技術翻新,卻缺乏蹲下來與孩子平視的童心、童趣,回避兒童的情感與心理開發。今天文化娛樂產品之豐盛,有甚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但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家長們卻無從選擇了,到底應該給孩子們看什么樣的兒童劇?
一部面向孩子們的作品是否用心,是否真誠,從舞臺傳遞出來的質感就能一目了然。本屆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的開幕大戲、由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創作的《泰坦尼克號》經評委們一致通過,高票當選“最佳作品”。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各個主要人物,在創作者手中做了卡通化的處理,變成了老鼠和貓。作品舞美精致而生動,無論是歌唱部分還是臺詞部分,均展現了角色獨一無二的性格,是一臺群像豐富的演出,具有很強的舞臺感染力。兒童劇可以和孩子們談論死亡,它借著“泰坦尼克號”這一載體,給小觀眾們帶來了一場合情合理的生命教育。
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的創始人之一任德耀先生曾說,兒童劇絕不是小兒科,而是大天地,兒童戲劇工作者必須是讀懂兒童內心世界的“全科大夫”。讀懂孩子最想要什么,并不簡單。無論手段如何創新,創作的靈魂不能忘記,那就是:一顆面對孩子的真誠的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