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秀
從中日文化差異出發,依據中日文化的不同,對中日學校教育理念進行了比較與探討,給出了深刻的啟示。所以,借鑒日本學校的先進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智力的同時,還有注重學生創造力、自信心和愛心,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中日文化學校教育差異啟示一、中日文化的差異
中國和日本同屬東亞文化圈,針對教育理念的不同可以從家文化和學校文化這兩個基本
點出發。隨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中國的某些傳統文化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相反日本的部門文化在競爭中取得了勝利。家文化對于家庭教育理念的影響是直接有效的,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中日家庭文化和學校文化教育的差異。
(一)家長權力
在家長權力上,中日兩國都是父親占主導地位,尤其是在日本,更是如此。父親是一家之主,父親的言語和命令不可違背,但是兩國的家長權力還是有所區別。中國的父親只要在世,家族就必須聽從父親的指令和安排。但現在也有所改變,母親決定孩子教育權利的情況也比比皆是。而在日本,當父親年邁體弱和父親的精神狀態尚不足以做出正確決定時,父親就會把家族權力交給年輕的繼承人。這樣,年輕的繼承人就成為了這個家族的決策者,一切指令和安排都得聽從繼承人。這方面可看出,日本家長權力制比較民主和靈活,而中國的權力制過于死板和封建,直接阻礙了家族的良好發展。在家庭教育上往往出現父親(或母親)個人的狹隘想法就決定了兒童今后學校教育發展的命運,父親(或母親)的想法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使孩子的學習失去了興趣,阻礙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甚至一些孩子的個性或特長,會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成長過程中被扼殺掉。
(二)學校培養重點
在學校教育的培養重點上,中國的各類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唯一的要求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必須突出,隨著時代的發展,此類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前段時間甚至出現了小學生入學面試的現象,要求和標準就是考察學生的文化知識掌握程度,考察標準過于單一和苛刻。而在日本,對于學生的考察重點有所不同,他們雖然在知識掌握程度上有所側重,但是絕不是唯一的標準,他們在學生的禮貌和動手能力上也有所要求,總體標準均衡且基本。在這樣的學校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其綜合、全面發展的基礎相對中國學生就要全面均衡。從這一方面看,日本和中國在學校培養重點上,存在差異。
(三)學校培養目標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發展同樣有了跨時代的發展,日本的綜合國力仍舊排名靠前。國家的強大與學校培養目標息息相關。日本國土資源匱乏,大多數教師也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們主張不光學習文化知識,在培養孩子的方面更是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給予孩子更多的實踐動手能力。相比較日本的全面發展教育目標來說,中國的教育培養目標顯得有些狹隘。從小孩子在家中就被灌輸“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的極端思想,孩子的瘦弱肩膀上擔任著振興整個家族的希望和責任,從而對于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上都造成及極大的壓力,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曲解了學生從小對于教育的理解。雖然現在學校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一遇到升學就會退居二線,成了一些學校的雞肋。
二、日本的學校教育理念
(一)重課堂知識課堂消化理念
相比較中國教師“通過繁重的課后作業”的題海式教育,日本教師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堂教育,講究的是注重學生課堂效率。從進入幼稚園初期,尤其是剛學習的初級階段,幼兒們就被鼓勵,在課堂上所學的東西,要爭取能在課堂里領會、消化、吸收,同時,會根據課堂教授的相關知識,配以適當有效的作業,一來可以檢查學生的所學效果;二來可以較好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強鞏固。如果效果不好會及時的對學生進行輔導教育,保證回家后不再做作業,讓家長來輔導。
(二)重動手、互助教育
在日本,會發現在各大中小學的校園里,都會有一群學生在校園里或在學生實踐活動室做著手工實踐課。這是由于在中小學老師講授完課堂上的內容后,都會鼓勵學生到校園或者實踐活動室去實現老師所講授的內容目標,如何也實現不了時要向其他同學尋求幫助,互相討論,團結起來克服困難。這樣,無形之下就鍛煉了孩子的動手和實踐的能力,養成了樂于助人、互相幫助的寶貴品格,這對孩子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三)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培養
在日本,多數教師會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鼓勵他們在個性方面、綜合全面素質方面加強發展,充分培養孩子們天生具有的優勢,以此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和興趣。例如,孩子從小體質、體能好便會鼓勵孩子去參加體育訓練,挖掘體育才能;若孩子從小對音樂感興趣,便會鼓勵孩子較早地接觸樂器,激發孩子的熱愛;不僅要培養孩子在學習知識的能力,還積極鼓勵孩子們勇敢的突破自己,去參觀旅游,開闊視野。
三、日本給中國學校教師的啟示
對比日本教師注重培養孩子們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中國多數教師對孩子在理論知識學習方面用力有所偏重。在知識的學習上不惜布置繁重的家庭作業,一味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提高,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培養,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中國的教育者們需要學習日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想更好的教育學生,首先自身得具備更高的教育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多半在于后天的培養和訓練,因此很大程度上由老師的智力和能力決定,老師的教育方式決定著孩子的學習成長方式。因此,要培養學生首先得培養自己,讓自己多學習、多經歷、多積累。
其次,品德重于學問。改變教師心中學習重于一切的落后觀念,這個社會需要的全面的人才,而不只是要求學習成績。不具備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學習成績也就很難上去。品德才是高于一切,良好品德將會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造成百利而無一害的影響。
然后,注重挖掘孩子各個方面的潛力。學習文化科知識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不乏有很多孩子除了學習,其余各方面都具有罕見的天賦和潛力。孩子在年幼時期自身是發現不了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慢慢的發現和培養,而不是只讓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孩子與眾不同的天賦和能力所埋。,要知道,興趣和擅長才是孩子進步的源動力。
再者,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師要平時時常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變化,若出現了不正常的想法或心思,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和改正,避免不健康成長的態勢出現。特別是在面對困難、不利因素,甚至挫折失敗時,要鼓勵學生學會冷靜、全面、科學的思考,積極勇敢的面對和克服客觀存在的困難或挫折。注重培養孩子善于溝通、樂于溝通的能力和性格,會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達到正常學習成長的目的。
最后,注重孩子有關智力因素的培養。孩子的智力有時并不是天生決定的,需要教師來自各方面智力因素的培養。例如鼓勵孩子多出去開闊視野、多交流、多動手操作等方面。一味地讓學生給呆在教室學習,看課本寫作業只會削減學生的創造力,不利于學生智力的提高和培養。
四、結論
中國的未來發展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而孩子的學校教育的重任由中國的億萬教師肩負。因此,教師一定要從提高自身開始,注重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而不只是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不是唯一的出路,全面發展才是培養國家所需建設人才的重點。因此,教師和父母應多學習日本學校教育的理念,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原太棟.中日合作學習的比較研究[J].新課程,2012,(05):25.
[2]徐密.中日文化差異對日語教學的啟示——以待遇表現的課堂教學為例[J].海外英語,2010,(07):278-279.
[3]趙斌.中日企業文化差異對合資公司教育培訓影響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3.24-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