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丹丹
摘 要:近年來,藝術類學科發展如火如荼,綜合性大學設置戲劇專業的情況尤為明顯,隨著學科發展的日益壯大,問題與瓶頸也隨之出現。綜合性大學戲劇教學應在明確其定位的基礎上,優化轉變單元教學思路,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通過系統優化路徑,實現專業創新發展,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社會評價。
關鍵詞:戲劇教學; 德育功能; 認知情緒調節; 藝術實踐
一、綜合性大學戲劇教學發揮
德育功能的重要意義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綜合性大學開設戲劇創作及表演等專業掀起一股風潮,無論是在參與開設戲劇類專業的學校數量還是范圍都達到了一個高峰。綜合性大學的戲劇教學有別于戲劇專業院校的教學,在發揮德育功能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綜合性大學的戲劇教學是提升國民意識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大學因其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戲劇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人文學科的資源,吸收文、史、哲等專業對于戲劇史、戲劇理論和哲學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儲備資源,更好地培養戲劇專業學生富有正能量的國民意識。
第二,綜合性大學的戲劇教學是培養社會視野的主要方式。綜合性大學借助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科研力量的優化整合、專業設置的有機結合,使學生不僅在戲劇技巧方面獲得提升,更能深刻領會作品的思想意蘊,逐步養成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今后的創作生涯打開更加廣闊的空間。
第三,綜合性大學的戲劇教學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關鍵環節。綜合性大學戲劇教育貴在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立體式的教學方法,整合學科資源,培養學生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深厚的文學底蘊、扎實的理論基礎、全面的技能技巧等,將演員對作品的理解直接反映到最終的舞臺呈現上,充分展現演員的文化自信。
二、綜合性大學戲劇教學
發揮德育功能的實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藝術體制的變化,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學生畢業后多數從事演員、導演、制作人、教師等職業,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排演戲劇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準確解讀和表演經典劇目,而應該著眼于戲劇美學觀念的多元、舞臺假定性觀念的拓展、導演綜合能力的提升,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德育功能,使戲劇作品真正具備“戲劇性”。
(一)打破學科界限,
促進德育發展
培養綜合性的戲劇人才,開設的科目就必須是綜合的,這是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定位實現的基本保證。綜合性大學有學科資源豐富的優勢,應做到因地制宜,發揮所長,打通藝術學科內部之間,以及藝術與非藝術學科之間的界限,讓學生根據喜好和能力,在全校各個院系之間進行各類課程的選修,甚至是鼓勵學生攻讀第二專業。另外,在專業必修課的設置上也應打破界限,以利于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比如,給戲劇文學專業的學生開設表導演課程,給表演專業的學生開設寫作課和舞美造型課,給導演專業的學生開設藝術管理課程等。同時專業理論課的涉及面也盡可能廣,內容盡可能新,除了常規課程外增加貼合學生精神文化需要的德育課程,使學生擔當起重塑公民精神、完善國民人格的重任。
(二)提升綜合素養,
打牢職業根基
目前的戲劇作品不僅停留在主流社會價值觀或者道德層面是與非這樣的外部沖突和抉擇上,還應該是濃縮之后的生活,將生活中缺乏意義的東西摘除,將一些不必要的過程和細節剔除,強調表現生活中最本質的精神與內涵。創作高水平的戲劇作品有賴于德育教育的扶持和支撐,這就需要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以發揮德育教育的功能為契機,將創作思維過程與理論講解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創作思路與靈感,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了解戲劇行業的工作環節流程、工作環境、職業發展,使所創作的戲劇作品真正融入生活并作用于社會,達到立業與立人兩者效果的有機統一。
(三)尋找融合契機,
實現“戲劇性”效果
發揮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的“戲劇性”功能,從一定程度上將德育教育抽象的形式融于藝術形象的美感之中,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得情感和思想的愉悅、理智的滿足、心靈的凈化。一方面,“戲劇性”的實現突破了現代德育的傳統教條形式,實現向現代主體性德育的轉換,提高德育的實效性與可接受性,有助于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戲劇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彰顯德育教育內容的社會美、自然美、科學美與創造美,并使高校德育在內容結構、方法手段等方面給人以審美的享受與道德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在道德學習與藝術審美體驗中追求美的理想,生成美的人格,塑造美的人生。
三、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發揮
德育功能的未來與展望
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的覆蓋面與受眾群體相對多樣,因此,在綜合性大學開展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既要處理好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轉變教師與學生傳統的教學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要勇于突破常規,為非戲劇專業學生提供參與戲劇學習創作的平臺,深化拓展戲劇教育的德育功能,構建戲劇專業與非戲劇專業的德育“大一統”局面。
(一)充分挖掘各學科現有資源,
豐富教育教學生力軍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資力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誠然,綜合性大學在各學科上均有所涉獵,但多而不精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因此,如何進一步發揮戲劇教學的德育功能,整合師資、豐富課程成為首要基礎。綜合性大學一方面要在現有師資的基礎上,將與戲劇專業有關的文、史、哲專業教師資源進行梳理匯編,針對戲劇專業學生開設基礎理論課程,筑牢思想根基;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戲劇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面向全校范圍開設文化素養通識課程,在全校各專業學生的德育教育上發揮生力軍作用。
(二)依托“走出去”與“請進來”
拓展戲劇教育新形式
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因承擔職責和學科基礎不同,應充分考慮德育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既要實現戲劇實踐“走出去”,引導學生帶著作品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的劇場,走向社區、工廠、學校、企業。宣傳戲劇文化宣揚戲劇精神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創作思路和創作能力,又要實現戲劇實踐“請進來”,發揮區位優勢,邀請校外師資力量,挖掘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開展民間藝人進校園活動,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真切觸摸到戲劇藝術的生活氣息和永久生命力。
(三)以推廣項目實踐為手段,
描繪德育教育精神藍圖
綜合性大學應充分利用強大的學科資源與實踐優勢,用項目的方式,增多藝術實踐機會,創作更多作品,加強學生能力鍛煉。通過自主實踐方式,用戲劇的方式關注和表達對社會的觀察思考,也用戲劇的方式影響更多人。
國家“211工程”全國重點東華大學自2006年始招收表演專業本科生以來,秉承表演理論和表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拓展教育新形式。其中原創話劇《錢寶鈞》作為上海高校“大師劇”重點建設項目,以東華大學老校長、我國纖維高分子學科奠基人、教育家錢寶鈞為原型。從表現形式上,《錢寶鈞》通過一位年輕編劇和主人公穿越時空的對話,藝術地展現了錢寶鈞的內心世界,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演出陣容上,主要角色由東華大學表演系師生擔綱,讓學生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老一輩科學家、教育家矢志報國、深入科研、無私育人的精神,這無疑是對大師精神最貼近、最鮮活的傳承,更是戲劇教育發揮德育功能的生動展示。
四、結語
展現文化魅力,振興戲劇事業,真正使文化產生浸潤人心、啟迪民意的影響力,戲劇教育就必須實現實踐與德育功能的統一。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教育應當進一步著眼于理論探索研究、傳播戲劇文化,以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為原則,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綜合型戲劇人才,以點帶面,教學相長,通過戲劇性與德育的完美融合,最終實現全社會人文環境的美化、人文素養的提升以及人文精神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陳蓓蕾.探索綜合性大學戲劇專業教育的定位[A].上海戲劇學院,2012(3).
[2]曹繼軍,顏維琦. 不為一己求安樂,愿作別人嫁衣裳——話劇《錢寶鈞》書寫為人為學為師之道[N],光明日報:2015-9-11:第009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