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巨慧
12歲的董成森非常機靈,把情報藏在鞭子桿里,趕上牛就上路……一個偽軍非常刁鉆,一把奪去鞭子:“給我玩兩天。”董成森和偽軍撕扯在一塊,猛地咬了他一口。偽軍惱羞成怒,將鞭桿一折兩段,惡狠狠扔在地上。鞭桿落地的剎那間,董成森猛撲上去,將情報壓在身下,嚎啕大哭,嚷著賠鞭子……
保護情報巧奪趕牛鞭
1928年,董成森出生于平度市南村鎮前雙丘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的童年十分不幸,6歲時母親和弟弟被土匪擄走,父親討說法也被打成重傷。小小年紀的董成森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幼小的心靈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恨死了萬惡的舊社會。
七八歲時,董成森隨父親到了青島。父親賣苦力,每天早出晚歸,卸船裝船,拉扯著董成森艱難度日。
1938年1月,日軍占領青島,原本坎坷的生活再起波瀾。“在青島,小男孩到了12歲就得上學,上日本學,管吃管住,上完學之后就成了日本兵。我父親聽說之后,說這不行,中國人不能當日本兵!帶著我回到了老家。”董成森說。
回到老家后,11歲的董成森先是給地主家割草,后來又到外村的殺牛坊給人放牛。
一天下午,董成森放牛經過一片青紗帳時,發現一支扛槍的隊伍。領頭的說,他們是八路軍,是窮人的隊伍,是打鬼子的隊伍。這是董成森第一次與八路軍接觸。隨后,他就開始給八路軍送情報。
“那時候,村里有地方武裝委員會,簡稱武委會。到了晚上,他們就把給地主扛活的人召集到一起,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在一個空場上睡覺。他們沒有槍,提著小包,也不穿軍裝,他們給我們講共產黨的好,有時候會給我們一些任務,讓我們去送信。”董成森說,當時家鄉南村鎮一帶屬于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的區域,這里敵我斗爭形勢非常嚴峻,根據地與敵占區犬牙交錯,交通不便,軍事情報更是難以傳遞。董成森非常機靈,人小目標小,再加上小孩子不容易引起敵人的懷疑,借助放牛、外出扛活的機會,董成森為八路軍通風報信,當起了交通員,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傳遞情報的任務。
村子離日軍的據點不遠,日本兵經常出來掃蕩。董成森去送信,要躲避日軍的搜查。“給人放牛就牽著牛,有時候牽著其他牲口,碰見日本兵或者‘二鬼子,他們也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因為是小孩,牽個牛,沒人在意。我就把信放在簍子里或者牛身上的小背搭子里,把信送下后再把牛牽回來,就這樣送信。”利用自己孩童的身份作掩護,董成森與敵人斗智斗勇,多次完成了送信任務。
“以前我們放牛的鞭子是用一整棵麻編的,有一次,我去送信,把信編到了鞭子里藏著。不巧遇到了鬼子,想把我的鞭子要過去。我靈機一動,照著牛腚打了一鞭子,牛受驚跑了。我假裝急忙攆牛去了,躲過了日軍的搜查。”董成森回憶著當年送信的經歷。
還是因為放牛鞭,董成森差點惹上麻煩。那天傍晚,交通員帶著一位八路軍的指揮員,將一封信交給了他,并叮囑他,天黑以前,一定要送到南村據點附近的后斜子村,交給村西的一位鐵匠,千萬不能落到敵人的手中。
董成森明白,八路軍的隊伍肯定又有重大行動了。他將情報藏在趕牛用的鞭子桿里,趕上牛就出發了。路上很順利,眼看就要到后斜子村了,董成森遇到了一個非常刁鉆的偽軍。那偽軍吊著個三角眼,將董成森從頭打量到腳,也沒看出啥破綻。最后,一把將他的鞭子奪去:“小孩子,你的鞭子挺好,給我玩兩天。”董成森上去欲奪回鞭子,就和偽軍撕扯在一塊,他寧肯丟了牛也不能丟了那根鞭子。可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哪是偽軍的對手,偽軍將鞭子高高地舉在手里,董成森跳著高也夠不到。千鈞一發之際,董成森猛地咬了偽軍一口,那偽軍惱羞成怒,將鞭桿一折兩段,惡狠狠地扔在地上,那封信也掉了出來。就在鞭桿落地的剎那間,董成森猛撲了上去,將卷成圓筒狀的情報壓在了身子底下,嚎啕大哭起來,嚷著要偽軍賠他的鞭子。幸好天有點黑,再加上董成森應對機智,偽軍沒有發現這一切,放下吊橋讓他過了關卡。董成森有驚無險地順利完成了任務。
后來,武委會的工作多了,晚上有時候要跑兩個地方去送信,上午有時候還要到南村日本鬼子據點附近盯著,半頭晌才能去掌柜家干活。每每這時候,董成森總說自己肚子不得勁,鬧肚子了。“時間長了,武委會給我們每個人發了兩顆手榴彈。我不敢讓掌柜的知道,就藏在牛欄的土里。其實掌柜早就知道了,他看我三天兩頭生病,又經常跟武裝委員會的人交往,心里很明白。他跟我說:‘伙計,你別跟著他們瞎忽忽,忽忽大了,小心讓日本鬼子抓去。我們村的人被抓去了,保長可以去保出來。你不是俺村的人,抓去了也沒有人保你。”
本來大家都覺得董成森干活實在、不偷懶,爭著雇他。可到了第二年農歷二月二上工前,卻沒有人家敢雇傭董成森了。
遭遇戰第一次負傷
找不到雇主,就沒有飯吃。董成森跟父親說,他要去當兵。“我爹同意我去當兵,因為我爹對共產黨的兵有好感。”董成森說,“窮家富路,我爹給了我20塊錢,讓我去找區中隊。區中隊很難找,今天在這個村,明天過去就找不到了。第一次我晚上走了20多里路沒找到,到白天又四處打聽,終于找到隊伍了。”
董成森很高興,伙房給他做了飯,隊長和一個副排長出去商量。“研究回來,他們說我太小,讓我回家再住一年,明年再來。我堅決不同意。他們問我:‘你這么小,給你槍你敢拿?我說,我在武委會就發過手榴彈,摸過槍,當然敢啦。我拿過槍擺弄了一下,他們一看還行呢,就把我留下了。”
就這樣, 1944年2月,董成森正式參軍入伍,成為南海軍分區蘭底區中隊的一名戰士。不久后的一次戰斗中,董成森負了傷。
1944年五六月間,董成森所在的區中隊與正在掃蕩的日軍相遇了。“那時候我們區中隊住在楊家丘,那天指導員與通信員去趕吳家口集了,走了不一會兒,有老百姓跑來告訴我們,日本鬼子要來了,他們已經把集給炸了!”聽說日本鬼子要來了,老百姓趕緊往外跑。董成森卻沒有感覺是多大的事,因為他們在村口安排了崗哨,發現問題會及時報警的。endprint
“我們在駐地三等兩等,也不見指導員和通信員回來,轉眼間,十幾個日本騎兵就把村子包圍了。”必須要撤退了,再不走就有可能全軍覆沒。區中隊決定從敵軍兵力較弱的村子西南角撤出來。“那一撥敵人有三百多人,我們才七八個人,只能是邊打邊跑,日本鬼子的騎兵追著我們躥過來躥過去。”董成森說,他知道騎兵最怕手榴彈,“一個手榴彈扔過去,鬼子騎兵連人帶馬被當場炸死。后面的鬼子騎兵見勢不妙,勒馬掉頭。”董成森和戰友趁機突出重圍。
“我們就這樣一路跑到大欄村的河邊,到了河沿鬼子就不攆了,按兵不動。因為天黑了,鬼子不喜歡打夜仗,怕不熟悉地形會吃虧。恰好,我們這時候在河邊遇到了膠高支隊,他們也是被日本鬼子從南邊攆過來的。我們商量好分頭打,膠高支隊順著河往東打,我們往西打,就這樣終于甩開了日本鬼子。”
董成森和戰友順著河東下到了吳家口,當地老百姓說,有兩個八路在河邊犧牲了。董成森他們這才知道,指導員和通信員已經在這里犧牲了。原來,鬼子炸吳家口集的時候,指導員他們并不知道,走到村口,才看見日本兵,他們只好下了河,隱蔽起來。看到日本騎兵到眼前了,便用手槍、手榴彈打,就這樣一直戰斗到最后,壯烈犧牲。
終于安全了,董成森無力地倒在地上,戰斗中他早已受了傷。“我被打中了腿部,彈頭在肉里炸了,褲子也破了,跑的時候一路提著褲子跑,回去之后在醫院待了兩個月。”董成森說著下意識地去摸自己的傷疤。
巧建浮橋炸碉堡
自1938年春,日本人進駐蘭底,常設蘭底據點,儲存了大量彈藥。1944年7月,膠東軍區五旅十三團和南海軍分區一、三營集結,欲拔掉蘭底據點這顆“眼中釘”。
“蘭底是我們攻打的最早的日軍據點,因為它的戰略位置比較重要。”董成森說,攻打蘭底的戰斗進行了兩次,第一次可以說是一場伏擊戰,也可以說是一場心理戰。“在打仗之前,我們就采用喊話的方式教育漢奸隊,瓦解他們的心理防線。常喊的口號是:中國人都有中國心,不能當漢奸!”
“第一次是伏擊戰。前一天晚上,我們就在漢奸隊白天出操的操場埋伏好。早上,他們出操跑步以后,往往要聽漢奸隊的頭頭兒冷官榮訓話,我們就想趁他們沒有防備時突襲。可是,在漢奸隊出完早操休息調整的時候,一個士兵到草垛后面解手,不巧看到了我們,沒解手就邊喊邊往回跑,我們沒辦法只能提前開火。”
面對著比自己多數倍的敵人,硬碰硬是肯定行不通的。“我們這次去的人少,正面交鋒肯定是打不過,但是他們跑操把槍都放到了一邊,我們把槍一劃拉,抱著槍就跑了。我們繳獲了200多支槍,還打死了漢奸隊的一個營長。”董成森得意地說。
第二次正式攻打蘭底據點之前,八路軍再一次喊話漢奸:“我們要進攻了,我們的目的是打日本人,你們要跟日本鬼子撇清關系!”
“教育喊話倒不是為了讓他們直接投降,我們也不會告訴他們哪天就要開始打了,我們是希望他們聽了我們的喊話,真正打起來的時候他們擺擺樣子不要開槍,畢竟那些漢奸也都是中國人,家屬還在農村。對于他們的家屬,我們也做宣傳教育工作,讓他們規勸那些做了漢奸的人。”董成森說。
因為是新集結的隊伍,配合尚不默契,以冷官榮為首的漢奸又拼死固守蘭底據點,所以頭一天晚上的攻打并沒有成功。董成森回憶說:“頭一天晚上戰斗很殘酷,我們犧牲了二三百人。我們為過壕溝做的橋,還有爬炮樓的梯子,全都被打得破破爛爛,用不了了。”
分析了失敗的原因,重新安排分配任務后,第二天晚上,攻打蘭底據點的戰斗再次打響。炸鬼子的碉堡必須要過壕溝,由于壕溝水深溝寬,我軍負責爆破的戰士被敵人的火力壓制在壕溝以外,不能前進。我參戰部隊的重點火力不能前移,形不成有效的支援。已經是一名重機槍手的董成森向連長建議,利用夜色掩護,盡快修一座浮橋,將重機槍陣地前移到敵人的外圍,這樣,敵人的火力點就在我們的射程之內了。他的建議得到了采納。
“這時候,我之前在教導隊學的測量方法就派上了大用場。要建浮橋,首先得測量橋的寬窄,我用有墜的線撇過去,線多長橋就是多長。”董成森驕傲地笑著說,“就這樣用木頭架起來浮橋,有五米多長。”
浮橋修好了,接下來就是去炸碉堡了。董成森在機槍班,負責掩護戰友送炸藥包過橋。董成森和戰友們輪番沖鋒,堅決突擊,終于將重機槍陣地設在了敵人的鼻子底下。攻擊部隊總攻開始,董成森的重機槍發出了吼聲,壓制了敵人的火力點。敵人使用了小鋼炮,妄圖摧毀董成森的重機槍陣地。但董成森選的射擊位置,是便于自己射擊而敵人又打不到的一個死角,這樣一來敵人的小鋼炮成了廢鐵。待敵人的炮擊完畢,派出一群敢死隊時,董成森的機槍又發出了“怒吼”。
當時非常慘烈,董成森回憶:“有的炸藥包一次到不了對面的炮樓,一個人跑著送,沒幾步就被敵人打倒了;第二個人就馬上跑過去,抱著炸藥包繼續往前送。就這樣一個倒下去一個再接上來,徒手送炸藥。”最后終于引爆了炸藥,成功解放了蘭底。這場戰斗斃傷偽軍386名,繳獲輕機槍6挺、小鋼炮1門、長短槍150支、子彈5000余發、手榴彈250枚。冷官榮率部奪路逃往平度城。此戰,董成森榮立三等功。
兩次參加大閱兵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卷土重來,對解放區大舉進攻,妄圖霸占勝利成果。董成森所屬的縣大隊被編到膠東南海軍分區,繼續拿起槍,與國民黨反動派土頑武裝進行殊死斗爭。1948年春,濰縣戰役打響了,董成森所屬部隊與解放軍13縱隊奉命阻擊來自青島的增援濰縣之敵。
“說什么也不能讓他們到濰縣!我們的部隊順著大沽河到了青島通濟南的鐵路旁邊。”董成森說,與國民黨的這次阻擊戰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們在沙梁,在大沽河西沿;國民黨部隊從東邊過來,沖著河西沿來了。雙方交戰,那個炮一直打到了半宿。”
沙梁阻擊戰中,共殲敵3個團約3500人,解放軍傷亡900余人。“戰斗非常慘烈,有一個連的戰士大部分都犧牲了,打到最后幾乎沒有人了。一個教導員掛彩,一個排長掛彩,我也掛彩了。”董成森說,可是到最后援敵也沒有到達濰縣,這就是勝利。endprint
1949年,董成森作為軍人代表在天安門前參加盛大的新中國閱兵儀式。“1949年那會兒,我在空軍。那時候,挑選戰士走閱兵方隊,把各個師的射擊好手都調到濟南的軍部。主要是考核機槍、手槍、步槍這三種槍打靶,看誰的環數最多,就按打靶成績從高往低排。我就差兩環沒能走方隊,在臺下接受毛主席的檢閱。”董成森說,這是他心里的小小遺憾。
2015年6月2日,董成森的兒子接到村里來的電話,說鎮上接到通知,讓董成森作好準備,有可能到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這個消息讓董成森激動不已。
閱兵選拔有個硬杠杠,身體好是首要條件。董成森回憶,自己先后參加了四五次體檢,通過初審后,堅持天天拿出一個多小時走路鍛煉身體。最終,根據老人的年齡、身體健康狀況以及事跡等情況綜合考慮,董成森最終被選拔為參加閱兵式的老兵之一。
9月1日,董成森抵達北京,緊張又興奮地為即將到來的閱兵式做著準備。9月3日凌晨4時許,雖然距離閱兵式還有四五個小時,董成森就醒了。考慮到即將入列參加盛大閱兵儀式,他干脆起床洗漱,把早就準備好的軍裝、帽子、皮鞋穿好,再把自己的榮譽勛章全部穿戴整齊。在家人的陪伴下,到賓館大廳等待天明。然而,遺憾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在閱兵前的幾個小時,醫生來為老兵們作例行檢查,董成森的血壓高壓到了180以上,在家人和醫生勸說下,他只能去參加觀禮,這讓老人有些沮喪。
上午8時,董成森和家人一起被安排到天安門西區的觀禮臺。閱兵式開始后,沮喪的情緒一掃而去,等到抗戰老兵方隊的車輛一過來,老人馬上站起來,與車上的老兵們一起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盡管沒能上車參加閱兵式,但在臺上看著閱兵式上那些先進武器,董成森感慨不已。他說這些“大家伙”可比以前厲害多了。“第一次接受毛主席的檢閱,一般的小炮都是用牲口拉著,只有榴彈炮等大炮才可以用牽引車拉。再看現在,有導彈、火箭,各種炮,各種坦克,國家強大了,人民的軍隊強大了,我在有生之年,還能參加閱兵式,已經沒什么遺憾了。”
董成森長子董希祥介紹,1958年董成森轉業,到濟南鋼鐵廠工作。1960年,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一切支援農業,帶頭放棄干部身份,主動回到家鄉參加農業生產。回鄉后,董成森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埋頭苦干,脫貧致富。“父母養育我們兄弟姊妹七個,我作為老大,認識得比較深刻。我父親是老共產黨員,思想進步,一是他一直當干部,再一個就是他心態非常好,他說:‘不是為了錢,錢多少是多?我當初當兵打仗,一分錢也沒有。我能活到今天,共產黨能給我這個待遇,我覺得心滿意足。”董希祥說:“老父親在我們子女身上凡事要求都很嚴格,在他的影響下,至少覺得做人應該堂堂正正。而我們這個家族可以說是軍人世家,那天我數了數,家族里共出了15個軍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