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的融合與發展。從創作背景和旋律、歌詞三個方面來分析,從而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與當代流行音樂進行融合的。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結合傳統文化意識、創作理念和古詩文的運用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流行音樂;融合;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眾審美的演變有著其自身積極意義,從生活水平完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的具體轉變,重新建立了流行音樂的社會價值和地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也在逐漸融合發展。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創作背景是運用小調,傳統五聲調式,或琵琶、二胡,長笛等傳統中國樂器,歌詞與古典詩詞相結合。具體層面上,也就是古典詩詞與古典元素創作融合在一起。
(一)從旋律角度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在旋律上融合的特點是在中國傳統歌曲的基礎上使用其他曲風旋律,或同時采用多種方法結合。比如有些中國風流行歌曲與節奏布魯斯相結合。中西方相結合的旋律以及R&B的聲音恰好與傳統歌劇在長時間的聲音中融合在一起,聽起來是一首歌,就像一場戲。R&B它是一種美國黑人的流行音樂,靈魂式的唱腔,使人可以很舒服的融入音樂中。這種音樂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在藍調中加入了較為強烈的舞曲節奏,使原本柔緩、陰郁的藍調音樂變的較為鮮明、活潑,具有強烈的節奏感。R&B要求歌手在處理尾音時具有極好的技巧,特別是聲音在真實與虛假的轉換中,歌手經常做一些即興表演,如具有裝飾音,高音共鳴等技能,會使歌曲更具個性。而這恰恰與京劇相同,都是分成幾個音節。這與中國傳統歌劇相一致,找到了旋律的共同和整合。在中國流行歌手中,陶喆算是將R&B曲風詮釋淋漓盡致的代表人物,尤其是他的臺語經典民謠《望春風》。這首歌改編成極具R&B樂風,除了對曲風進行編曲,并通過對部分歌詞的改編,將這首傳統歌曲整個顛覆過來。歌曲中的多聲部和聲,成為當時R&B曲風中的經典。中西結合不僅讓觀眾感受到靈活的旋律,獨特的節奏,而且還體驗到中國國學的魅力。讓我們享受流行音樂的快餐文化,緩解生活壓力,也讓我們欣賞古代音樂藝術的魅力,培養氣質和陶冶情操。
(二)從歌詞角度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的融合精確地將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之間的關系充分表達,表明我們的古典詩歌和歌曲是同一根源,兩者不可分割。傳統文化客觀地表達回顧了古典文化的認知、教育和審美功能。我們可以理解古典詩歌和流行歌曲之間的密切關系。流行音樂的歌詞創作,作為文學作品可以運用各種修辭。歌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的特殊語言形式,修辭用于更廣闊的領域中。使用修辭手段,不僅豐富了歌詞的藝術表現,而且增強了歌詞的文化內涵和古典意義。在林夕的《眾生花》中,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悲涼,林夕用平淡的文字不僅寫出了這種絕望極致的傷心,還把中國傳統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
自21世紀以來,出現了許多關于文化的新觀念,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在我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中作用更加突出。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發展的條件。
1.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的政策條件。
保護音樂原創性的新文化政策,提升了流行音樂的素質,保護有關作品。流行音樂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政策開始迅速調整,恰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從基本轉變為繁榮發展。習近平在《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講話》中強調:“拋棄傳統就等于隔斷精神命脈。”在這樣的政策條件下,中國流行音樂從業者的觀點或多或少地變成了關注在音樂創作中融入我國傳統文化。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流行音樂產業早已開始,引入和實施相關政策之后,文化產業的政策才頒布,取得了發展,后來引進這些政策措施為他們帶來了很好的動力。在評估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新紀元時,大陸的流行音樂市場已經足夠成熟,中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2.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的經濟條件。
中國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一些大型國際經濟會議在中國各城市舉行,經濟快速增長將推動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政策。《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以“政府主導,開放包容;交融互鑒,創新發展;市場引導,互利共贏”為基本原則。改革開放使我國當代流行音樂可以汲取國外先進理念來提升自身價值,自我審視找出影響發展的因素;換個角度來說,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也可以改變觀念,不僅僅是“走出去”,還可以“帶進來”,這要求中國音樂家充分利用現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正確的政策下和有利的經濟基礎支持下,中國音樂產業完全可以立足與國際舞臺。中國音樂市場如今在穩定前進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流行音樂融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解讀。
3.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的文化條件。
政府或民間社會采取了大量措施來增加文化建設的力度。文化建設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流行音樂也需要對其探索與保護。廣為人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有“原生態”民族音樂重點保護和發展文化成果的體現。對于目前的流行音樂,它是傳統的民族樂器和歌劇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廣泛使用,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或多或少可以看作是對整體社會和文化條件相呼應。流行音樂具有獨特的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聽音樂是一種美學享受,沒有任何限制,每個人都可以聽。周邊國家和地區文化環境的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的融合的積極影響。香港和臺灣的文化環境比大陸文化環境要安逸一點,香港和臺灣的音樂發展比西方的音樂潮流更加時尚、前衛。比如香港和臺灣的流行音樂黃沾、方文山這些杰出的創作者出現。這些詞作者不僅是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流行音樂中,還為弘揚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也不斷地影響我國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的結合。endprint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形式。
1.傳統文化意識的融合。
流行音樂這種形式是在教科書和官方宣傳之外來宣傳愛國主義精神的最佳位置,這個比書本上的課程更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認可。流行音樂中愛國主義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影響這個時代音樂的歌詞。《中國人》這首歌詞,“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可以看到這是愛國的感受,這個歌詞加上旋律的震撼,對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和團結精神的表現最生動。這首歌在流行音樂發展的前提下,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相融合,更好的詮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的美德已經能夠在流行音樂中得到推廣,除了傳統美德持久的價值,也就是流行音樂更有可能使人們產生共鳴。在風俗習慣的實踐中,流行音樂也是表演,是對當地習俗很好的解讀。音樂作品讓人無意識地理解了不同的習俗,對當地的文化也有一個相關的了解。
2.中國風創作理念的借鑒。
當代流行音樂的創作理念的借鑒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例如,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這個歷史時期是流行音樂作品創作的藍圖。林俊杰的《曹操》等,這些歌曲是以三國為主題,表明作者對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認識,也是對三國特殊歷史的青睞,他們以音樂的形式表達了對這個歷史時期情感的理解。二是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武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容忽視,也是世界聞名的“功夫”,作為20世紀90年代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形式。中國武術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正好融入流行音樂,在華麗的編舞中唱歌,使流行音樂中的武術精神蓬勃發展。這首歌也是頗具一些尖銳的思想,對中國武術的了解,甚至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幫助。這將是傳統武術、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相結合,動態節奏的組合形式,方便人們接受包含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
3.古詩文作品元素的運用。
從古至今,優美的古代詩歌一直是為我們提供文化基礎,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漢“樂府”,幾乎可以為人所唱歌。詩歌本身的節奏與藝術美的相結合,原來蒼白直觀的語句立即變成了具有豐富內涵和想象力。古代中國人的概念遠沒有像現在這樣開放,所以唐詩更加隱含在抒情,更多是運用象征、隱喻等文學技巧,不存在直截了當的表達,盡管真實但沒有內涵。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已經逐漸傳達出濃厚的文化氣息,而在音樂上卻獲得很多古典音樂和傳統文化研究人員的青睞,量身定做的歌曲讓鄧麗君等歌手脫穎而出,每一首新歌都快速掃蕩街頭。比如《獨上西樓》引用來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見歡》,《但愿人長久》歌詞引用蘇軾的《水調歌頭》結合歌曲的古典文化,在歌詞方面一般具有深刻的意義和藝術價值,所以不僅有在聽覺上的享受,在精神上也是一種的影響,而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音樂之間流行元素的相結合,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
種種形式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綜上所述,當代流行音樂可以促進全社會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促進當代流行音樂的創新,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婧.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現狀綜述[J].商.2013.(20):108-111.
[2]彭一敏,彭音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體現[J].大舞臺. 2012(11):30-22.
[3]陳艷.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對社會文化的影響[J].文學教育(上),2009:140-141.
[4]謝小燕.淺析音樂對各國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J].大眾文藝. 2011(09):11-25.
[5]張欣.流行音樂中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與發展[J].大眾文藝. 2010(19):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