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東方多瑙河”,山水著中華的深渡古鎮位于安徽省歙縣南部,形成于唐,興建于宋,歷史悠久,鐘靈毓秀,為歷朝郡縣之重鎮,新安江畔的一顆水陸碼頭明珠。素有“九省通衢”、安徽南大門之稱。現是黃山—千島湖—杭州“名山、名水、名城”黃金旅游線上的水上交通樞紐,皖南的旅游商貿集散地。2016年深渡鎮有幸被列入黃山市首批特色小鎮建設行列。
若使古鎮換新顏,打造山水著稱中華的名鎮。必須要從挖掘保護好古鎮得天獨厚的地域環境、豐富的人文歷史、多彩的旅游資源文化入手,綜合利用開發,才能快速發展,更上一層樓。
一要保護好新安山水文化。
深渡鎮域總面積99平方公里,鎮區面積4.5平方公里,人口2.5萬,轄12個行政村。現存有深渡老街、鳳池、陽產、漳潭、漳嶺山5個中國傳統村落,還有九砂等8個省級傳統村落。先后榮獲全國改革發展重點鎮、國家級生態鄉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國家級美麗宜居小鎮等稱號。
深渡交通便捷,擁有黃山市最大的水陸碼頭,距千島湖景區60公里,距黃山機場52公里,距高速公路、高鐵入口僅15公里。
境內自然風光秀麗,“東方多瑙河”——新安江穿越全境,國家AAAA級風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風光迷人。黃金水道,景色如畫。新安江兩岸生態環境極佳,呈現“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格局,與掩映其間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秀麗的世外桃源圖。新安江蜿蜒于連綿,穿越青山之中,森林覆蓋率高,水質清澈,山水、民居倒映江水,山清水秀。一年四季,景色各異。三四月份,油菜花盛開。五六月份盛產枇杷、楊梅,特別是“三潭枇杷”聞名遐邇,故有“中國枇杷之鄉”之美譽。九十月份金絲黃菊成片盛開。是全國典型的江南水鄉田園寫真。“鳥飛屏風里,人行明鏡中。”“新安大好山水”成就了人們休閑度假的良好絕處。
深渡鎮優越的自然條件,絕佳的地域環境,豐富的林果茶魚資源,來自于天意與古今人們的創造和奮斗。我們應該注重保護其生態、綠色,使其健康發展。
二要保護好村落文化。
民居、祠堂和牌坊典型的“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墻、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深渡鎮十大景觀尤為突出:鳳巖銜日、栗嶺橫云、九里歸帆、千(纖)人拜佛、新安漁火、斷橋殘雪、鳳池紅葉、景(井)上梅園、江畔紅樓、五子登科等十大景觀在歙南一帶享有盛譽。古村落遍布12個行政村,粉墻黛瓦、馬頭翅角點綴江邊兩岸,墻面與馬頭錯落有致,簡約得體,又美觀高雄。徽派建筑風格展現無遺。陽產土樓群依山就勢、千姿百態、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體現了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美,具有濃郁的山區民居建筑特色,神奇、古樸、壯觀、美麗。漳嶺山古村落選址三面環山,南面朝水,徽州風水村落在此得到充分體現。古村落民居最大特點是表現出人與自然的依賴融和關系.優美的村落選址與建造,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得益于徽商的打拼。古村落是一個很好的旅游資源,陽產百年土樓,借助黃山市徽文化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縣政府簽訂了約源村旅游開發戰略合作協議對其科學保護,延續文脈。漳潭、棉潭千古村等村落的少數民居,經千年風雨的磨損和人為因素,有些破舊或損壞,必須盡快修復。“姚來姚去兩邊姚”的大族“姚氏祠堂”、明清是的深渡老街等歷史文物遺跡,這些公共場所,需要政府投資修復保護。
三要保護發展漁渡文化。
深渡碼頭是古徽州徽商的重要出發地,徽杭古道進出商貿的重要渡口。漁渡文化又是該鎮的一大特色。
深渡渡口,上通屯溪流口,下到京蘇嚴杭。貨進貨出,南來北往。“搖來搖去兩邊搖”的民謠即指兩岸人們過渡的真實寫照,渡船給兩岸人們帶來了生產生活的方便,今天盡管已有機動船只的現代交通,仍然替代不了古老木船。木船雖小,打漁捉蝦靈巧方便,具有特殊功能。
深渡碼頭是“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中的核心,是承載中外游人“千島湖——古徽州”黃金水路中轉站。古徽州的山水人文旅游黃金線,更是全國少有的水運功能的碼頭古鎮。保護建設好碼頭,將會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要保護好非遺文化。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深渡鎮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擁有全國聞名的新安醫學世家“張一帖”、古樸的打土墻工藝、徽州壁畫技藝、舞龍和綿戲民俗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4項、市級2項、縣級19項。全方位、多維度收集展示保護傳承豐厚的文化遺產,能夠為深渡的旅游業錦上添花。
五要保護好民間傳統文化。
自東漢年間至今,近兩千年的歷史,使深渡淀積了豐富的地方傳統文化,民俗活動豐富多彩。諸如正月陽燈二月鷂、正月嬉馬戲,二月祭白虎,三月接菩薩、劃龍船、賽龍舟以及八月中秋的嬉草龍等。農歷三月劃龍舟是深渡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從農歷三月初一上午開始到初二,深渡新安江流域內就舉行盛大的劃龍舟活動,參加活動的有附近的大茂村、九里潭和深渡的新民村共三艘龍船。三艘龍船大同小異,一樣的龍頭,一樣三丈來長,船尾形狀各異。深渡、大茂、九里潭的族人將各自關帝廟的菩薩接到龍船頭(現在的深渡港碼頭),讓大家祭拜,為百姓“收瘟疫”、保平安。每到八月中秋這節日,人們都要為慶賀糧食豐收而舉行嬉草龍活動,最后將草龍澆上燃油點燃,讓火龍緩緩入江順流而下,祈求來年生活象燃燒的火龍一樣紅紅火火,并把一年沉積下的污穢讓草龍帶走,送入大海。
以上傳統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與山水觀光旅游有機結合必將夠對外地游客增強吸引力。
六要保護好新安醫學文化。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開始昌盛,新安醫學隨之而出。定潭張守仁(1550-1595年),字立仁,出身世醫家族。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癥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疴,故被稱為“張一帖”,為一世祖。明嘉靖至今,一直被公認為歷史悠久、當代影響最大的張家世醫。
《中醫辭海》(1990年版)有載:“張守仁、明代醫生,安徽歙縣人,世業醫,為北宋張擴后裔,明嘉靖、萬歷年間名醫,傳家業,復得異人指授,歷三十余年之艱辛,創研粉末藥劑,名‘末藥,輒立起沉疴。遂醫名噪甚,世人呼之‘張一帖。子孫傳其業,后被擢為新安臨床醫家之首。”
他生性聰悟,幼時隨父行醫數載,其間將《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10余部中醫經典醫籍始終不離左右,但得閑暇便沉浸其中,精研比勘,故理論功底扎實,醫術日有長進。加之守仁為人淳厚,善濟貧寒,以其醫德醫術,贏得百姓的口碑,深受四鄰百姓擁戴。傳承至今已有14代的歙縣定潭張一帖內科,可謂是新安醫學家族鏈的典型代表。2009年,張一帖內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一年,張一帖內科的傳人李濟仁入選我國首批“國醫大師”。2012年,李濟仁夫婦雙雙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因此,保護好“張一帖”這塊新安醫學牌子,打好這塊金字招牌,對現時倡導強身健體,講究健康長壽的國人來說,具有“以人為本”的現實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