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嚴沁
如果說19世紀末的設計師們是以對傳統風格的揚棄和對新世紀的渴望與激情,用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藝術風格來迎接20世紀。那么20世紀末的設計師們則更多地以冷靜、理性的思維來反省一個世紀以來工業設計的歷史進程,展望新世紀的發展方向,而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實際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風格上的花樣翻新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后現代已成明日黃花,解構主義依舊是曲高和寡,工業設計需要理論上的突破。于是不少設計師轉向從深層次上探索工業設計與人類永續發展的關系,力圖通過設計活動,在人–社會–環境之間建立起一種協調發展的機制,這標志著工業設計發展的一次重大轉變。可持續性的修復設計的概念應運而生,成為當今工業設計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對于可持續性設計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維也納出生的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1927—1999)。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他就出版了一部引起極大爭議的著作《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巴巴納克強調,設計應認真考慮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1995年,巴巴納克出版了他的另一本有影響的理論著作《綠色緊迫》。對于他的觀點,當時能理解的人不多,并引發了許多的爭議。但是,自從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他的“有限資源論”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1994年,斯塔克為沙巴法國公司設計的一臺電視機采用了一種用可回收的材料——高密度纖維模壓成形的機殼,同時也為家用電器創造了一種“綠色”的新視覺。
于1993年成立的荷蘭設計團體Droog Design在致力于將再生循環的理論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中,創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審美情趣,從而引導人們新的消費觀。丟棄的抽屜、廢舊的地毯,甚至是用過的空牛奶瓶等材料通過設計師的改造,成了新的家具、燈具等各種用品。設計師瑞米(Tejo Remy)用20只被人丟棄的抽屜捆扎成一件新的櫥柜,完成了一個產品再生循環的過程。
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交通工具不僅是空氣和噪聲污染的主要來源,并且消耗了大量寶貴的能源和資源。因此交通工具,特別是汽車的可持續設計備受設計師們關注。新技術、新能源和新工藝的不斷出現,為設計出對環境友善汽車開辟了嶄新的前景。不少工業設計師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努力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穎、獨特的產品形象。可持續設計不僅成了企業塑造完美企業形象的一種公關策略,也迎合了消費者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
需要指出的是,可持續設計主要上還是針對物質產品的設計而言的,所謂的“3R”目標也是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要系統地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還必須從更加廣泛、更加系統的觀念上來加以研究,可持續設計的理念應運而生。可持續設計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自然保護國際聯盟(IUCN)于1980年首次提出的。而后,一個由多國官員、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對全球發展與環境問題進行了長達5年(1983—1987)大跨度、大范圍的研究,于1987年出版了被譽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國際性宣言——《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描述是:“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發展”。研究報告把環境與發展這兩個緊密相聯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承能力為基礎,而環境問題也只有在可持續發展中才能夠得到解決。因此,只有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掌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使這一涉及國計民生和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得到滿意解決。
可持續發展得到了廣泛的共識,使得設計師們積極努力去尋求新的設計理念及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設計理念是以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為前提,設計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兼顧保障子孫后代永續發展需要的產品、服務或系統。在現有的研究當中,主要涉及的設計表現在建立持久的生活消費方式、建立可持續社區、開發持久性能源及工程技術等。
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曼梓尼(Ezio Manzini)教授為可持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下的定義是:“可持續設計是一種構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針對整個生產消費循環,利用系統式的產品與服務整合和企劃,以效用和服務去取代物質產品為最終目的。”曼梓尼教授對于可持續設計的定義是理想化的,有非物質主義設計的偏向。非物質主義設計是以信息社會是一個“提供服務和非物質產品的社會”為前提,以“非物質”這個概念來表述未來設計發展的總趨勢:即從物的設計轉變為非物的設計,從產品的設計轉變為服務的設計,從占有產品轉變為共享服務。非物質主義不拘泥于特定的技術、材料,而是對人類生活和消費方式進行重新規劃,在更高層次上理解產品和服務,突破傳統設計的作用領域,去研究“人與非物”的關系,力圖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物質產出,保證生活質量,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當然,人類社會甚至于自然環境,都是構建在物質的基礎之上的,人的生命活動、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物質本質,可持續發展的載體本身也是物質的,可持續設計不可能完全脫離其物質本體。
簡而言之,“可持續設計”是一種構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均衡考慮經濟、環境、道德和社會問題,以在思考的設計引導和滿足消費需求,維持需求的持續滿足。可持續的概念不僅包括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也包括社會、文化的可持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