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義銘
臺灣語文課堂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歷程;生本理念體現在老師對學生的“傾聽”;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豐富自己的思考;追求的是學生的“安心感”;觀課的關注點是學生的“學”。
學習歷程傾聽合作共同體安心感關注點前些年,我有幸聆聽了來自寶島臺灣的李玉貴老師的報告,被她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富有操作性的寫字教法深深震撼。近期,當我再次聆聽李玉貴老師的報告,并欣賞她的課堂教學后,我不得不由衷的贊嘆:李玉貴老師所展示的這一切與我們內地十多年新課程改革努力的方向完全一致,她所代表的臺灣語文課堂教學是我們內地語文教學改革的很多探索不謀而合。
一、臺灣語文課堂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歷程
李玉貴老師說,決定新世紀教育的不是教學,而是學習。所謂課程,就是學生整體學習的經驗、兒童學習的履歷。在李老師的課上,李老師總是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言,讓每個孩子發言;李老師善于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動學生去觀察,去感受,去猜測,去交流。正是由于李老師的“教而不見”,學生的學習過程得以充分展示出來,教學目標得以水到渠成。李老師在講“學教成功翻轉”時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這一點:
讓我們重新認識學生的學習;
讓我們謙卑凝視學生的學習;
讓我們向學生的學習學習。
二、臺灣語文課堂的生本理念體現在老師對學生的“傾聽”
怎樣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李老師的報告和課堂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①用耳聆聽,聽兒童發言。②用眼聆聽,讀取兒童的身體、姿態、表情、動作。③用心聆聽,讓孩子有一種安心感(不管你在不在,我在這里)。傾聽是師生心與心的對話,情與情的交流。在李老師的課堂上,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李教師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聽完,再給學生正確引導。正是由于李老師的認真傾聽,真誠地接納,班上的那些不愿露頭角的學生不再有顧忌,而是爭先恐后的發言,大膽地直抒胸臆。李老師說,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個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接球”的過程就是傾聽的過程,教師想法設法去“接住”學生的發言,并能與那些傾心“投球”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與學生心心相印。
三、臺灣語文教學的“合作學習”
李老師說,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豐富自己的思考,而非解決問題。這徹底顛覆了我這個內地老師十多年對“合作學習”的認識,我總是提出一個自認為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合作解決。是啊,世界是多元的,很多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或者說根本沒有答案。李老師給我們帶來一個富有啟發意義的概念——學伴,“學伴”一詞最能闡釋學生間合作學習的關系。李老師告訴我們,低年段適合同桌(隔壁)做“學伴”。綜觀李老師的課,李老師總是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充滿關愛的課堂氛圍,讓“學伴”小聲交流他們的想法,然后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由此看來,臺灣的“合作共同體”的意義不僅限于課堂、學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這樣一層意義:不同的人彼此信賴與合作,構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圍。
四、臺灣語文課堂追求的是學生的“安心感”
李老師課堂追求的是讓學生有種“安心感”,讓學生安心的說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困惑。綜觀李老師的課,學生發言不論對錯、不論優劣,李老師總是報以認真的傾聽、會心的微笑、真誠的接納。李老師努力關注每一個學生,力爭每一個學生都能發言。李老師說,有一次,一個學生聽了8遍仍然說沒聽懂。她仍然微笑地表揚這個學生:“你真了不起!聽了8遍仍然勇敢地說自己還是不懂。”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李老師追求安心感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學習的幸福。
五、臺灣語文課堂觀課的關注點是學生的“學”
臺灣的課堂教學,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聚焦學生的“學”,觀課者把整堂課的注意力放在了合作小組上或某個學生上。李玉貴老師告訴我們:研討的對象不是放在“應該如何教”的問題上,而是基于課堂所發生的事實,應討論“孩子在哪些的方面學習成立,在哪些方面出現瓶頸”。討論的中心不在于對教材的解釋與評論教師教學技術的高下,而是基于課堂中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具體事實。臺灣的這種觀課取向會不斷敦促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歷程,進而促使課堂更有力量,更有發展性。
李玉貴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寶貴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通過兩岸教育理念的碰撞留給我們的思索。當然,臺灣的教育也在探索中,他們的學校依然存在著理念與實踐的差異,但他們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的足跡,借鑒的經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