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遺好++常盈盈
摘要:煤炭資源型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普遍面臨一系列諸如資源枯竭、粉塵污染嚴重的問題,同時伴隨的是本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衰退。資源型城市轉型下的景觀設計策略與研究必將成為影城市的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同時對于創建和諧的生態城市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在本文在論述資源型城市下的景觀設計策略與研究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資源型城市景觀結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景觀學的角度提出了“綠色吸附墻”的景觀設計策略,從而構建資源型城市全新的生態修復系統,從而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景觀設計;資源;綠地
一、引言
資源型城市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這些城市普遍的面臨資源逐漸枯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乏力、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資源型城市未來的轉型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如何才能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北方每年的春季遭遇的沙塵暴實際上已經可以被稱為煤塵暴了,原因是我國北方主要產煤區恰好位于沙塵暴的主要移動路徑上,大風將沿途區域的煤礦污染物,特別是露天堆放的粉煤灰,帶到數千里以外的城市,含鉛、砷等的重金屬元素的煤污染物改變了原沙塵暴的組成,嚴重的危害沿途居民的健康。在依靠煤炭開采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中,煤層的污染問題較其他的環境問題更為突出,也更為迫切。
二、研究綜述
1.相關概念分析。
“資源型城市”的定義指的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經濟發展而起來的城市”。根據當今的數據調查顯示,如今我國現在擁有一百多個資源型的城市,大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18%,“礦竭城衰”已經成為城市真實的現象。國外著名學者理查德.奧第在1993年研究礦產國家經濟發展問題時首次提出,指的是“自然資源對一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還是取決于一個城市發展的規劃與戰略”。“目前的相關研究側重于從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角度來分析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以及對策等,涉及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轉型和城市規劃研究等二個方面,但是從生態景觀學的角度研究的學者的太少,且針對還在開采的過程中礦區景觀生態的重建。當今階段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土地復墾和動植物資源、水體的保護等方面;而對于已經枯竭的場地,通過采取改造為生態公園、體育的運動場地以及研究和教育基地等的作法。
2.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危機。
隨著礦產資源的日益減少,資源型城市將會面臨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危機。比如以煤炭城市為案列,煤炭資源開始瀕臨枯竭,開采的成本是在不斷的增加,就業的壓力過大,經濟發展滯后。并且在開采過后,礦區的水資源開始受到污染,農田也開始遭到破壞,并且受季風的影響,在城市的周邊社區以及城市都會受到每塵的污染。煤礦的粉塵,指的是在開采、挖掘和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微小的顆粒,其在空氣中依靠自身重量可以沉淀下來,但是也可以持續懸浮在空中一段時間,具有可吸入性,對人體的呼吸道以及肺部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危害了身體的健康。
三、資源型城市轉型下的景觀設計策略
1.“綠色吸附墻”設計策略。
任何系統都具有自我的調節能力,當其受到外部干擾的時候,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作出積極的反應。而當這種調節超出了系統本身的承載范圍,則需要引入適當的外界人工干擾。以露天的煤礦區為案例,針對因過度的開發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有必要根據露天礦坑的條件去建立合適的生態系統的修復模式,目前,生態修復的方法主要有工程修復、生物修復等。植物修復是指用植物發達的根系來吸收、轉化、移除土壤的沉淀物以及有害的物質,同時將有害的污染物質吸收并轉化為有利的氣體。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綠色吸附墻”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城市風的原理和碳的吸附特質,研究設計出一種同時具有粉塵吸附煤礦塵粉、污染物顆粒的目的,同時根據多年城市風的方向,在平面布局是對城市建筑物吸附墻的角度進行設計,合理的引導風向,營造出最適合的風環境,從而達到最為高效的吸附粉塵的目的。該設計這樣是為了資源型城市礦區的揚塵現象,為了改善揚塵現象影響周圍居住的空氣質量。因此,建議綠色吸附墻設置在礦區的附近。
在建筑物的設計最初階段,在構筑墻體的同時,我們必須要預留出未來植物的生長空間,逐漸形成適宜相關植物植物生長的微環境。在中期的時候,當建筑的墻體吸附達到一定的密度之后,土壤結構較為穩定,可以選擇適宜的植物種植,輔助完成固土和改良土壤的條件,同時,注意利用場地原有廢料的鋪裝,勁量的減少硬質的鋪裝,為了保證雨水及時的滲透,保證地表水的徑流和地下水循環的暢通,設置部分雨水回收的裝置,滿足綠化灌溉的需求。最后,再經過一段的時間的生長,整個建筑的小環境氣候達到人們最舒適的環境。
2.構建資源型城市復合功能的綠地景觀結構生態體系。
在資源型城市的塌陷區治理過程中,資源開采會引起當地地形破壞,對于城市綠地景觀結構的構建將會是一個難題。在資源型城市的塌陷區,使不可能完全恢復到原有的生態地貌, 如何再一次進行景觀設計與規劃是資源型城市轉型重要一部分。我們可以根據當前的狀況,通過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學、植物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為了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我們可根據對于不同類型礦產資源的開采對于土壤所造成的破壞程度,我們要因地制宜的去規劃種植樹種,促進資源區域內已有的植物群落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體系,這樣的話不僅僅能夠彌補植物造景中植物種類減少的不利局面,給當地綠化景觀帶來新鮮的氣息,而且改善了土壤狀況、凈化城市水源和空氣,并最終加快了資源開采污染區與城市建成區的綠地景觀結構體系形成的步伐。去很好的改善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狀況, 恢復森林植被,充分發揮綠地系統的自身調節能力,從而更好的構建城市外圍的綠色生態圈。針對資源開采造成的森林資源的破壞,因此,在城市轉型期間采取必要的策略,恢復前期資源開采荒廢區周圍的森林資源的植被,形成資源枯竭型城市外圍綠色生態結構體系。
四、結語
當下我國國內城市都將面臨著轉型的發展困境,但是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表現的更為突出。本論文在景觀學的角度下提出了轉型的設計策略,將會是一次有意義的探討。任何一個轉型策略總是要有一個合適的落腳點,面對資源型城市居民當前直接面對的空氣污染、生存條件惡化等問題,作為人與自然關系密切的景觀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更為突出。構建資源型城市景觀結構體系,不僅僅可以改善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也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最終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