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產業對實現社會、環境、文化和人的全面發展和跨越性提升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引導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產業,被經濟學家譽為繼IT產業后的全球“財富第五波”。江津區委區政府準確把握五大功能區建設帶來的歷史機遇,以第三軍醫大學落戶支坪為契機,提出把支坪打造為健康城的戰略構想。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深入理論分析,就打造支坪健康城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持科學定位
1.區域定位。立足江津中心城區的副中心,充分發揮濱江大道同城效應;依托外環有機銜接都市功能拓展區,充分發揮融城橋頭堡作用;著眼于成渝經濟區戰略支點,充分發揮對渝川滇黔輻射作用。
2.功能定位。將第三軍醫大學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重點發展醫療服務、康復養生、休閑養老、生物制造、科研教育、醫療器械、中藥種養等集“醫、藥、健、養、研”五大板塊于一體的現代健康產業群,以高端化、集聚化為引領,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手段,建設西南地區有較強影響力和區域特色的健康城。
3.規劃定位。立足“健康”,通過低密度散點布局、生態化運動生活方式、區域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打造一個生態健康型的康復療養基地;立足“新城”,立足長遠,充分預留發展空間,兼容山地休閑、醫院治療、養老、康復、保健和城市商業配套,把健康城項目打造成為新型健康產業商業之城和健康產業休閑之城;立足“板塊”,以國際化、高端化、生態化、產業化為導向,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一流、環境優美,適宜醫療、康復養生、產業發展”的原則,確立了構建一個集醫療服務、康復養生、休閑養老和商務配套為一體的現代醫療健康產業集群的總體思路,形成了以核心區、醫療保健區、休閑養生區、康復療養區、學術研討區、康體娛樂區等六個區域共同支撐健康城項目發展的構想。
二、實現產城融合
(一)生態健康城核心區。
1.高端醫療服務區。以第三軍醫大學、衛勤訓練基地、三甲醫院為依托,策劃建設美容、整形、康復等專科醫院;策劃建設一所老年大學,一所養老護理培訓學校。
2.健康產品商貿交易區。三醫大以西的中央商務區引入大型商業地產企業,建設以健康為主題的商貿中心。策劃富硒農產品展示交易區,中草藥交易區,醫療器械交易區,運動器械交易區,健康睡眠產品、美容產品、功能性飲品、水和空氣凈化處理等保健產品交易區,美食街區等商貿業態。中央街區中引入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健體中心、療養中心、母嬰健康服務、健康體檢機構、健康保險服務、心理咨詢服務等機構。
3.高端養身養老體驗區。城市規劃中綜合考慮人口因素,尤其是人口老齡化的因素,打造老齡友好型城市,建設醫護型養老院、居家型養老服務、綜合養老社區,老年大學、養老培訓學校。未來5年,策劃興建醫護型養老院15家,床位6000張;打造綜合養老社區5個,提供活躍型老人床位10000個;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個,解決周邊社區300萬人口的居家養老服務。
4.打造體現江津元素的特色城市。依托江津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四面山、中山古鎮、愛情天梯、帥鄉、長壽、富硒、真武場客家會館、等元素打造江津特色。
(二)健康休閑旅游區。
1.濱江路支坪段休閑體驗區。以濱江路的親水步道,自行車道,公園、娛樂會所等打造以跑步、騎車、垂釣、籃球、網球等充滿陽光和動感的戶外運動體驗區;打造以瑜伽、專業養生SPA、棋牌、茶藝、美食為主的室內江景休閑體驗區。
2.綦河沿岸休閑運動體驗區、游樂場。以光彩游艇示范母港為依托打造游艇、沙灘浴場、溫泉、水上游樂園等水上娛樂體驗去;打造真武客家會館群,金沙寨等人文景觀的民俗體驗游覽區。參照成都歡樂谷、永川動物園游樂場的,招商引資打造支坪游樂場。
3.龍門槽鄉村風情休閑體驗區、生態區。以龍門槽3萬多畝森林,5000畝谷地和多數天然溶洞為基礎,打造鄉村田園風情旅游區。
(三)健康產品栽種體驗區。
在三面環水的天堂村,以及自然環境優越的白溪社區大力培育無公害農產品,花卉水果,打造綦河沿岸游艇、游船賞花采摘觀光帶。在真武、仁沱的龍井山區域大力培育中草藥種植,小水果種植,打造龍門槽中草藥鑒賞、水果采摘觀光帶;依托真武場客家會館、帥鄉、長壽、富硒等特色元素打造健康產品交易中心、休閑旅游度假中心和養生養老服務中心。
三、完善要素保障
1.理順管理體制。參照七大平臺運行模式成立一個管委會(指揮部)統籌協調支坪片區項目建設,做到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有機結合。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工程部等若干內設機構,指揮部與鎮里交叉任職;授予審批權限,實行“充分授權、封閉運作、就地辦結”的行政審批機制;實行一級財政體制,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實行“封閉運行,自求平衡”,負責履行轄區內的財政管理職權,同時承擔轄區內經濟社會事業等發展支出,區政府不再承擔支出責任。
2.創新資本運作。指揮部規劃牽頭,先策劃后規劃,以一級土地開發作為盈利模式,統籌健康城開發,實行“獨立運作、定期返還”的財政管理體制,調整支出結構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產業集聚區重大的產業項目,避免盲目投資,鼓勵集約用地,確保健康城持續、科學發展;實行“多元投資、自求平衡”的投資融資機制,按照“自行借貸、自行建設、自行出讓、自行還貸”的原則,以基礎設施與重大項目建設為重點,借助市場化運作方式,通過打包、劃轉、授權注入投融資公司,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確保滾動開發、自求平衡;注重開發市場,打造品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競爭優勢,不斷研究探索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多層次解決項目資金瓶頸問題,形成完整的社會服務體系和運作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以江津濱江路和外環高速為框架,完善高速下道口、三醫大南北大道等內外銜接通道,快速搭建好城市框架;以三醫大項目為依托,完善現有轄區內市政道路、水、電、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教育、商業服務;切實做好各類要素保障,嚴格規劃控制,杜絕亂搭亂建和違章開發,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同步并適度超前做好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簡介:王應中,(1966—),男,重慶榮昌人,漢族,中共重慶市江津區委黨校、重慶市江津廣播電視大學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遠程教育、統籌城鄉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