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近年來,自上而下都在大力提倡教育教學的改革,改教法、改學法、改教案、改評價,等等。多年的實踐認識到,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應該是課堂的改革。
生命化高效優質課堂一、生命化課堂應該是學生敢于表達的課堂
學生敢于表達的課堂,應該做到“三個給予”: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應給予學生動手的時間;應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以往課堂上老師注重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方式,往往是老師跑得快,累得夠嗆,而學生跟不上步伐,也累的夠嗆,甚至趴下。有時,老師為了完成自己的預定任務,提出問題幾乎沒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趕緊讓學生回答,為的是節省課堂時間,還有的老師在學生根本沒思考或思考的時間不夠充足時,老師就代學生或一起與學生來完成問題,這既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體現了老師對學生不夠充分的信任,從而使提問流于形式。但要注意,老師給了學生適當或足夠的時間思考后,還要學會耐心的傾聽學生的表達,也許學生的回答有時費時費力,但能充分體現學生思維的真正內容和意見,教師要耐心加鼓勵地激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也許他們的思路很獨特、解法很新奇,也許他們的分析很深入,也許教師還能從學生的表達中發現新的問題等,但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尊重。數學課堂上有些知識易懂,有些知識抽象,有些知識直觀,還有的知識只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就可獲得,只要方法恰當知識就會迎刃而解,教師就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授“螞蟻覓食最短路線”“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圓等圖形的對稱性”“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等知識時,都是通過折紙、紙盒展開測量、紙板剪拼等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教授“測量物體高度”時,就以測量學校旗桿高度為例,讓學生充分想象“如何測量?”結果同學們情緒高漲,積極投入,爭搶回答自己的想法:“把旗桿放倒測量”“測量升旗時的繩長”“設法爬上桿頂測量”“利用陽光下的影子測量計算”“利用三角函數知識測量計算”……
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有的現實,有的不現實,但我沒直接說出可行或不可行、現實還是不現實的方法,而是順水推舟、趁熱打鐵,就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法讓學生分組去討論探究,然后,就可行的方法讓學生分組實地親自測量計算……這樣本節課,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反思本節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可喜的是連那些學困生也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認真操作,認真的和其他學生交流、思考……
二、生命化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課堂”
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課堂,應該做到“三不講”:學生自主學習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小組合作探究能解決的問題不講;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在未講之前不講。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困惑或疑難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加以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可以巡回指導,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知識之時教師也要積極主動參與到小組活動之中,最后教師可以進行知識關鍵處的點評講解。例如,我在教授“弧長及扇形面積”一節時,就是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的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自己掌握知識:1弧長=n∏R/180,S扇形=n∏R2/360,但在自主學習中,不少學生不理解S扇形=RL/2,更不理解扇形面積的第2個公式S扇形=RL/2,與前面的弧長公式1弧長=n∏R/180及扇形面積的第1個公式S扇形=n∏R2/360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這就是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疑難,然后我就讓學生帶著困惑參加小組的合作探究,結果是小組討論的討論,講解的講解,探究的探究,場面熱烈,不少同學都從小組合作學習中找到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化疑解易,借此,我又讓已懂的優生登臺給學生講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再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命化課堂應該是“高效優質的課堂”
高效優質的課堂,就是在老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大膽地展示交流后,能圓滿地完成當堂的任務。這方面應做到“三個當堂”:課堂作業練習當堂完成;知識點當堂講清;重點難點當堂落實。作為一節高效優質的數學課堂,我覺得這“三個當堂”缺一不可,任何一環做得不夠好、含含糊糊或者草草收尾,都不算高效優質。正如我所教授的“弧長及扇形的面積”一節,如果學生只能掌握弧長和扇形的面積公式而不會運用,對課后習題似是而非的完成,那么又怎么稱得上一節高效優質而完美的課堂呢?因而,在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掌握了“弧長和扇形的面積”公式之后,及時精選出習題加以鞏固。在計算過程中,采取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既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又能達到練習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和領會所學的知識,以此達到課堂的“生命化”和課堂教學效果的“高效”。
參考文獻:
[1]生命化課堂的建構.北京教育,2005,(02).
[2]郝雅琪.淺談如何體現“生命化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