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羽
古詩內涵深刻、意境高遠、語言精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思想上重視古詩的教學,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著重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教學上要堅持省時高效的原則,探究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整合模式。
整合 古詩教學 策略一、與同類詩歌的整合
從教材編排特點角度,每課兩首古詩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摒棄以往獨立教學的方式,捕捉主題、題材、內容以及閱讀策略等方面相似之處為切合點,實施整合。把兩首詩整合為一課時,采用“整合——分解——整合”的同步教學思路。例如,《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對兩首古詩進行整體通讀,理解大意,比較兩首古詩的異同。這樣不僅為解讀文本鋪墊了歷史背景,還把握了作者情緒基調,營造了閱讀期待。然后,對兩首古詩進行分步解讀。解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緊扣一個“喜”字,讀出作者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后極度愉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而解讀《示兒》緊扣一個“悲”字,引導學生讀出詩人對中原山河破碎的悲憤和臨終前沒有見到九州統一的無奈與遺憾之情。最后,運用同步教學手段,對兩首古詩進行對比閱讀,誦讀評析,讓學生從中認識到雖然兩首詩的情感基調不同,但是它們內在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由此可見,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欣賞,不但拓展了理解的寬度,還撅到了理解的深度,擴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閱讀效率。
二、與已有經驗積累整合
在以往的詩歌解讀中,有時總覺得有些呆板、膚淺,不能達到深入體驗語境、領悟詩情的境界。筆者認為,要想真正透徹地解讀古詩,還得喚醒學生已有經驗積累,走近詩人的內心,品悟內涵。要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積累整合。例如,古詩兩首《冬夜讀書示子聿》和《觀書有感》都是由讀書引發的感想。適合運用“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學思路,但是感悟古詩文字與意境的美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學時就要采取喚醒學生已有經驗積累的教學方法,分散此教學難點。下面以解讀“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為例,談整合教學方法。首先出示一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這句話你由“古人”聯想到哪些古人做學問的故事?
2.你能用上一些詞語或成語形容古人是怎樣“無遺力”的做學問的嗎?
3.歷史上記載古人勤奮學習的成語故事有很多。大家想想,你能否列舉幾例?
4.如果要使年老的時候有所成就,年少時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哪些成語可以揭開這個謎底?
5.讀了這句詩,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哪句名言、諺語或詩句?
然后,通過師生互動解讀平臺,喚醒學生已有經驗積累。學生在對比想象,自主探究中,再現了古人“無遺力”的做學問的許多詞語和成語故事。還恰當的借用了一些體驗情感的名言警句。因此,學生在與已有經驗積累整合過程中,感悟到古詩文字與意境的美,詮釋了詩意,體驗了情感,又豐富了新的積累。
三、與生活體驗的整合
古詩語言凝練,意義深遠。如果要真正落實品詩意、明詩理、悟詩情的教學目標,還要重視文本插圖和簡約的文本語言結合,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想象把已有的生活體驗與文本所描繪的語境進行有機整合,產生強烈的主觀感受。例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愛的兒童追蝶場景。教學時,教師以詩歌插圖為切合點,結合學生已有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體驗,充分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并在詩歌插圖上再添入自己認為還應該添加的景物。
四、與課外信息的整合
由于古詩語言精煉、詩意跳躍性大,意境深邃,時代久遠。每一首古詩,都有它的社會根源,教學時如果能夠適當地整合詩歌的背景及詩人信息,就能準確地把握詩意,感悟詩情。如教學《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很難體會作者馬致遠當時悲涼環境下的思念之情。如果課前適當啟發學生搜集馬致遠的背景資料,了解他年輕時熱衷功名,但又懷才不遇,過著漂泊無定,困窘潦倒的生活。學生就不難想象到他的孤獨漂泊無依的心態。課上再整合白樸的《天凈沙·秋》,進行求同存異的對比閱讀,學生就會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意境,升華文本主題。再利用課外閱讀時間,鼓勵學生誦讀與欣賞被稱為元曲四大作家的馬致遠、關漢卿、白樸、鄭光祖的作品,領悟元曲特色,積淀詩歌語言。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還加大教學密度,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與語用整合。
在古詩教學時,我們要重視古詩教學與語用整合。引導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汲取語言表達的養分,并有效地應用于口語交際和小練筆訓練中。如教學《贈汪倫》《望廬山瀑布》后,引導學生探究:面對兩首古詩,你對讀書產生了哪些新的思考?請把你的想法寫下了。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寫出許多小品文,還寫出感受頗深的七言絕句。可見,古詩教學與語用整合,實際上就是由讀到說,由說到寫的轉換。這樣不僅促進了古詩意境的升華,也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