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云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正在推動語文學科教學的改革和發展,而且推動了其他學科教學的發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學媒體的使用就成為關系到教學質量高低、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
小學語文多媒體技術情境一、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構建創新型的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的改革,其根本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新的教學形式,必須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語感實踐為主線,實現由“語言研究型”向“語言學習型”的轉變,加強語文實踐能力的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健康個性、健康人格的培養。然而,當前的部分語文教學雖然使用了多媒體,但教學模式依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這樣做看似熱鬧,實則學生被當成可隨意填塞知識的“容器”了,無論課件制作得多么漂亮、手法多么新穎,結果都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畢竟多媒體還是有它自身的固有的缺陷,它過多地出現,有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對語言文字固有的個性化理解。因此,我們在更新教學手段的同時,更要更新教學觀念,并正確領悟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機制,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中心向以能力為中心,以課文分析為主線向以語感實踐為主線的轉變。
二、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在展示的同時渲染了濃濃的氣氛,加上教師的指導性講述和激勵性評價能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課文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文章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韻律,達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們怎能不樂于觀賞和學習呢!如《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文章描寫的是朝鮮人民與志愿軍在車站依依惜別的情景,文章感情真摯,打動人心。但因為文中描寫的事距離現在時間久遠,學生感到比較陌生,再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所以不太容易理解。為了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學生觀看中朝人民分別的實況錄像,然后,配上《離別》這首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在凄涼的音樂中目睹大嫂架著雙拐在送志愿軍,人們淚流滿面地揮著手依依惜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分別的場景中。
三、多媒體可為解釋疑難問題創設巧妙的突破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春雨的色彩》,學生認為春雨不就是無色的嗎!還會有什么顏色?通過漂亮的畫面,三只小鳥關于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對話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學生通過小鳥間的對話,馬上想到春雨不只是燕子說的是紅色、麻雀說的是綠色、黃鶯說的是黃色,春雨還可以是五顏六色的,因為它落在花園里,花兒有橙色、藍色、紫色、白色等。這樣,改變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靜止平面的教學方式,使平常的教學跳出時空的界限,學生迅速進入動態的教學環境,從而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
四、在引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激趣”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節,有故事情節的文章可以通過動畫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一邊看動畫一邊聽全文朗讀。活動的畫面形成了現場氣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讀,將無聲的文字描寫變為有聲有色的生動畫面,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最佳情緒地進入課文的學習。在教《懷念母親》時,可精心設計這樣的新課導入:伴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先是《游子吟》一詩緩慢映入,然后是“教師寄語”,同學們: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復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世間的情千萬種,只有愛最崇高;世間的愛千萬種,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融入我們的血液。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這樣先聲奪人,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的思維、興趣集中到了我所設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凱.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