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楠
目前,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生活卻逐漸呈現出某種程度的迷茫和空虛,其人文精神塑造情況不容樂觀。因此,重點分析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塑造的影響,并提出了網絡教育下如何塑造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對策和建議。
網絡教育大學生人文精神影響隨著網絡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廣泛使用,各種復雜、未經過濾的信息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在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極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動搖。因此,必須在網絡教育下強化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切實啟迪大學生的思維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直面挫折、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與抗挫折能力,從而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網絡教育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塑造的正面影響
現階段,隨著高校網絡教育的普及,大學生視野中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新思想,我國傳統與現代觀念不斷碰撞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了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現代意識。再者,中西方文化交融,部分積極的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有效地引導具有明確政治方向的當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因為我國高校正在創新思維、拓寬途徑強化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取得的效果已經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整體上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也是往好的趨勢發展。
二、網絡教育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塑造的負面影響
(一)人文常識缺乏
受專業教學的限制,高校大部分大學生普遍呈現出“人文基礎常識缺乏、人文知識面偏窄、人文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一方面,部分大學生抱著“術業有專攻”的心態學習,對于專業以外的文、史、哲和藝術等知識學習不足,導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最基礎的文學常識,對最基本的藝術也不具備欣賞能力,大大降低了當代大學生口頭和文字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專家指出當代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存在著“讀圖不讀書、讀流行不讀典、讀史不讀原著、讀縮寫本不讀原著”的陋習,包括中文系在內的大學生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讀史,大大降低了當代大學生的文學修養。當代大學生人文底蘊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出現了“精神空虛、情感脆弱、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精神疾癥。
(二)社會理想信念模糊
網絡教育下,部分大學生弱化了集體意識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出現社會政治理念模糊、政治信仰不堅定等問題。一是部分大學生淡薄了自身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缺乏堅定的政治信仰,道德修養缺乏,引發社會公德意識差一系列問題。其二,當代大學生眾多是獨生子女,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旦生活、學習受挫,存在著不勞而獲、較大的依賴心理。其三,當代大學生呈現了一定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個人主義,部分大學生在專業、課程與就業的選擇、學習和目標上缺乏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信念,甚至部分大學生渾渾噩噩,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僅僅是為了一紙文憑。
(三)民族歸屬感淡化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具有眾多的優良傳統和優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部分大學生卻知之甚少,甚至對我國四大古典名著、古代四大發明都不知道,而對于網絡上出現的西方文化與明星卻一度追捧。部分大學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卻忽視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我國傳統節日的興趣十分淡漠,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服飾、習俗等缺乏認同感。
三、網絡教育下如何塑造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對策和建議
(一)強化高校人文素養教育
高校應把握好網絡教育的特點和優勢,進一步挖掘網絡教育在人文素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協調好當代大學生的網絡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強化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推進人文精神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融合,力爭全面推進當代大學生知識傳授、技能和素質培養教育方針,提升大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文精神導向。
(二)強化高校人文精神建設
應發揮好高校校園陣地的作用,強化高校人文精神建設,積極建設與人文素養教育相關的校園文化,積極開展文化活動。應立足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陷和問題,創新思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大學生自主選擇和參加人文精神活動,勇于表現和創造的基礎上,增強大學校園的文化氣息和創新性。
四、結論
綜上所述,網絡教育在大學的興起和發展,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積極和負面兩方面的影響,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導致他們人文常識缺乏、社會理想信念模糊和民族歸屬感淡化,導致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流失。因此,應強化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強化高校人文精神建設,全面學習文、史、哲和藝術等知識,有針對性地塑造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王紅,賀彥鳳.論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2.
[2]呂瑩,呂健.論我國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及其塑造[D].沈陽航空工業學院,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