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教師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人力資本,教師職業是一個高知識密度、高壓力的職業,承受著較高的社會期望,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專業人才的重任。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在不斷地更新,社會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源急劇增多,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教師以有限的知識或權威的地位很難掌控課堂教學和開展科研工作。加之,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過高和生活帶來的壓力,教師的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
教師心理壓力歸因對策一、教師心理壓力的含義
心理壓力是一種環境力量威脅個體安寧狀態的過程,是個體對于擾亂其平衡狀態的刺激事件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教師的心理壓力是指由其教師職業引起的心理緊張。當壓力源出現時,教師會產生一系列不愉快的、消極的情緒經歷。當教師感到某種壓力,而這種壓力又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久而久之,心理壓力就會膨脹,結果在教師內心產生一種深重的不平衡感。而過重或持續的心理壓力對人的身心健康就會造成傷害,這是一種情感、體力和態度疲勞的狀態。
二、教師心理壓力的表現
(一)教師心理上存在焦慮癥狀
焦慮是個體對當前或預計到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種類似于擔憂的反應傾向。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面對困難或有危險的任務、預感將要發生不利的情況或危險發生時產生焦慮,這種焦慮通常并不夠成疾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只有當焦慮的程度及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范圍時才構成焦爐癥狀,這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礙人應付、處理面前的危機,甚至妨礙正常生活。教師對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的自我評估,常常使自己感受到對自尊心的威脅而產生焦慮。教師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害怕教學失誤科研上不了層次、缺乏教學激情、導致焦慮過度,表現出憂愁、煩惱、內疚、抑郁、不安等不適當的反應。
(二)教師生活上帶來的壓力
教師這個職業雖然同過去比較,在工資和待遇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是較好的職業。比起其他較好的職業,教師職業的收入不太高,給教師心理帶來了極大的不平衡。由于收入高低的因素,導致教師在生活中遇到多種生活壓力。有的教師還處在生存階段,根本談不上發展,這種生活質量影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質量,又給教師帶來更多工作壓力。
(三)教師工作上的壓力
教師在工作上的壓力主要有:一是科研任務太難,比如科研項目、發表論文、職稱申請等都給教師帶來很大壓力;二是教學任務太重,有的老師每周授課超過三十節;三是現在的社會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歷與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使得大部份教師把很多時間花在學習上,從而耽誤了教學工作,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心理壓力較大。四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對于物質的攀比勝過學習的熱情,使老師在一些對于人生觀的指引問題上花費太大精力而導致壓力過大。
三、教師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
(一)教師角色轉變的壓力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角色具有多樣性,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要扮演多重角色。在教學中,他們不只是學生的老師,還兼當著照顧學生的保姆、引導學生的心理醫生以及融入學生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還要搞好人際關系,要兼顧家人與其他社會上復雜的人際關系。多種角色的轉變易造成教師的心理矛盾和沖突,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二)社會對教師的期望給教師帶來的壓力
在社會上,教師被人們賦予多種神圣的光環,但是卻忽視了教師作為一個平凡人應有的一切。人的需要是多元化的,教師也一樣。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應該充分認識到教師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更重要。面對價值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社會,教師需要的多元卻被忽略,造成教師心理上的不平衡,加劇的心理問題的產生。
(三)超負荷的工作和經濟收入的不協調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教師數量卻相對減少,從而造成教師付出成倍的勞動,超負荷的工作加重了教師的身心負擔,使教師在體力和精神上感到疲憊不堪。近年來,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還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很多老師與自己的朋友與同學相比收入和住房等生活條件都自愧不如,內心很不平衡。同時,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師工資以外的其他收入相對偏低,社會地位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教師容易對原有的價值觀產生懷疑而導致心理的不公平感。
四、化解教師心理壓力的對策
(一)更新教育觀念。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地改變與加深,而教育觀念的進步與改變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以提高專業水平。專業化是教師的核心內容,因為專業化水平不僅決定教師的角色與行為也是教師區別于其他職業的獨特性所在。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搞,可以通過職前或職后培訓來實現,但要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樹立終生教育、終生學習的思想。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調動個體工作的積極性、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有個體才能的發展;而不良的人際關系則會影響心理健康,使個體的行為受阻,從而產生壓力。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教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增強教學效感能
教學效感能的概念,在理論上來源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效感能理論,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在教育信念中處于核心地位,有的教師并非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他們將學生無法進步的原因歸罪于學生家庭環境、經濟地位或缺乏學習動機,而事實上是這些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缺乏信心。那么,他就不會主動檢查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并探究其更深意義的動機。因此,教師增強教學效感能,不僅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也是減輕心理壓力的途徑。
1.學會自我調節
教師除了具有良好的道德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教育創新能力外,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成熟度、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調節能力,才能戰勝教學工作中的困難。而調節壓力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學會自我暗示及發展積極的內在對話,從而增強自信心;學會合理宣泄不良情緒,如傾訴、跑步等,當心理壓力較大或情緒不良時,暫時離開造成壓力的環境,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如散步,聽音樂,K歌等。
2.來自外界的調節
(1)學校要幫助教師化解心理壓力
學校應創建良好環境體現人文關懷。學校在改革過程中,在著眼于學校宏觀發展不得不觸及到教師利益的同時,盡可能把教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幫助教師及時排解心理壓力帶來的困擾。學校應該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個整體關系是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化解教師心理壓力的重要途徑。
(2)建立幫助熱線,幫助教師減輕心理壓力,尋求社會支持。
傾訴是緩解教師壓力、排除煩惱的重要方式。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教師對于一些不愉快的問題不愿對身邊的朋友傾訴,從而加重教師的心理負擔,嚴重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引進社會上一些有益的做法來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馮維.現代教育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張大均.心理發展與教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4]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