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榮
在小學語文講讀課的提問中,如何厘清學生的思維過程,訓練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是需要認真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小學語文思維方法重要課題幾年來,我們從研究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問題的現狀出發,從條理學生的思維過程入手,把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作為獨立思考問題的基本品質,使學生逐步由不會想問題到會想問題,有效地提高了閱讀的質量。
當前,講讀課上,普遍的運用啟發式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從接觸到的一些講讀課來看,教師只注意提出問題,學生如何想問題,卻被忽視了,課堂上重“問”輕“想”的現象較為普遍。
顯然,課堂上學生想問題的過程就這樣自覺或不自覺的被堵塞、代替甚至壓抑了。這樣,勢必造成思維品質的“先天”不足,給學習二類、三類課文帶來后遺癥,久而久之,一個學生在語言學習上就會掉隊,一個班級后進生就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直接原因。
首先,是對條理學生思維過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閱讀的質量取決于學生對讀物的認識程度。閱讀不僅表現在要學生想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想問題,善于解開學生思維的“疙瘩”,及時展開學生想問題的過程,這才是閱讀的深入,思考的收獲。那種堵塞、代替甚至壓抑學生思維過程的做法,首先是對條理學生思維過程的重要性不認識或認識不足所造成的。
其次,是對學生思維過程中存在著差異的必然性認識不足。學生想問題有一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的過程,所以,學生回答的問題常常出現在答不準、答不全、答不深的差異,這是學生想問題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正常現象。差異即是矛盾,學生的思維正是在解決這些差異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并學會思維的。有些教師對存在這些差異的必然性不認識或認識不足,總怕學生回答的不理想,耽誤了教學時間,因而,采取了一些師勤而功半的處置辦法。
再次,是對學生思維過程本身的特殊性認識不足。有些教師常說,思維太抽象了,看不見摸不著,課堂上不好掌握。古人說:“言為心聲”。語言和思維是互為表里的。只要你說話,就可以了解你的思維狀態。課堂上通過回答,學生的思維就具體的表現為有聲的口頭語言,因此,通過學生的口頭回答可以直接檢查學生的思維動向,這是發現學生思維過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有經驗的教師可以準確地從學生的口頭回答中判斷出思維過程中的每一個“漏洞”,并予以填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
從哪里入手,條理學生的思維過程呢?從三個方面談一些看法。想偏了,撥正思維的方向人們想問題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就是說,指導學生想問題,要先看往哪個方向想,是想對了,還是想錯了;是想偏了,還是想準了。教師要善于排解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疑難,使學生始終沿著明確的方向思索,一步步接近思維的目標,以培養思維的準確性。
我們看到,課堂提問中,學生對詞語理解的狀況,直按影響著思維的方向。因為,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而概念是用詞來表達的,所以,學生思維方向上的每一個“漏洞”首先反映了對詞的理解上的缺陷。學生理解“干渠”一詞,有的說:“干渠是沒有水的溝。”也有的說:“干渠是大家干出來的渠”。學生對“干渠”一詞的理解說明,詞語是認識事物的媒介,學生是憑借在學習中積累起來的詞語去認識事物,表達思想的,如果對詞語不理解,或理解不確切,就會搞錯了認識的對象,把“干渠”錯認為是“沒有水的溝”或“干出來的渠”。固而,帶來思維方向上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學習語文,實際上,就是建立概念系統,科學地從事思維訓練,只有在學生的頭腦中真正的建立了詞的概念,才能進入科學的思考和準確的表達。
教學中,對于表現中心思想的關鍵詞,富有特殊含意的詞,易于混淆的詞,反映事物間相互關系的虛詞,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做到詞意理解得透,思維表達得準。
教師的責任在于準確地判斷學生思維的動向,機敏地體察到學生在哪里錯,為什么錯,及時地撥正學生思維的方向,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完成這個思維的過程。學生想問題,思維方向上出差子,還由于文章中的內部聯系未被發現。學生分段時,有的分三段,有的分四段,常常爭論不休,這一方面是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在很多情況下,是把文章中的內部聯系搞亂了。思維是一系列的暫時聯系,思維方向上的錯誤是認識中文章內部聯系的錯亂。所以,還要在課堂提問中,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某種聯系,以培養思維的準確性。
通過課堂提問,要引導學生從這些聯系中,發現作者在文章中的認識程序,以訓練學生嚴密而準確地思考能力。從不同理解的比較中,把那些零星的“半截子”認識完整起來,既理清了此句中的各種成份,及其相互關系,又訓練了思維的準確性,長此以往,持之以恒,下一番“潤物細無聲”的功夫,思維的幼芽是會茁壯成長起來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