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成
案例教學自產生至今,被廣泛應用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之中。然而,案例教學在我國初中思品教育中可謂是廣泛運用,優缺點并存。在總結案例教學的作用的基礎上,對案例的選取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案例教學思品教育應用一、案例教學在思品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通常在課前結合教學大綱選取恰當的案例,并針對案例重點提出問題,給學生指定相應范圍的參考書籍閱讀,并提出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教師指定的文書籍,或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同時也可以進行發散思維,針對教學案例提出更多其他角度的問題,但要注意切不可鉆牛角尖或者脫離教學主題。總體來說,課前準備是雙方面的,老師要選取合適的案例并布置作業,做好被學生提問的準備,學生則要保質保量完成閱讀量。如果學生的準備工作沒做好,教師上課的時候就會孤掌難鳴,不能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會影響整個案例教學的效果。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是課堂討論和發言總結。案例教學在思品教育中的實施情況,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
1.案例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正如前文所說,案例教學不僅要求教師進行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學生也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并進行整理匯總,得出自己的結論,否則在課堂上就不能很好的參與到師生互動中。這就要求學生對知識的獲得更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作業,主動探索相關問題的答案,也可以針對教師給出的案例,從不同的角度發散性地思考其他問題。從而養成學生自主搜集資料、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案例教學可以淺入深出的增強學生對枯燥理論知識的理解。眾所周知,傳統的講授式理論教學很多時候是單調乏味的,很多理論或法律法規對于沒有經驗的學生來說都難以理解透徹,這時候,如果教師可以適時地采取案例教學,就會更加直觀的讓學生體會到理論或法律法規則所要表達的真實內涵。
3.案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口才。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承擔的主要責任是引導學生思考,由學生來負責闡述案例中的理論或法律法規,表明自己觀點,案例教學賦予學生更大范圍自由發揮和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這種寬松的條件就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完整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且為其他人所知曉。
同時,在課堂分組討論的核心環節中,學生需要與同組其他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要闡述自己的觀點,當然就可能存在不同觀點之間的表述、接受和磨合,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就會加強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也會逐步提升學生的口才和表達能力。這些都為學生以后從事相關的職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案例教學可以彌補學生實踐經驗的不足。象牙塔里的學生,在案例教學的課堂上,只是身在情景再現中。學生并不能因在學校時接受了案例教學而避免實踐。接受案例教學只是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初出校園進入社會、成為社會實踐者時的不適。案例教學更加注重培養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理論或法律法規的能力,而非具體的實踐經驗。
二、案例教學中案例選取的原則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的選取并不是隨意的。案例所依據或反映的理論背景和思維邏輯是教學過程切入和案例材料組織的關鍵,因而要對此進行清晰的說明,使教學過程具備應有的理論價值和意義。案例選取的主要原則有以下幾點:
1.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之所以采用案例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在案例中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從案例中學習理論或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方法,因此案例必須具有代表性。教師運用案例的目的必須明確,應選擇那些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思考。
2.案例要具有相關性。教師選取案例是為了讓學生從中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為此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案例教學。
3.案例要具有真實性。教師選取的教學案例應該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真實的案件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或法律法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選取具有一定社會關注度的真實案例對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既讓學生關注了時事新聞,也訓練了從實際案例中抽象、剝離出理論知識或法律法規的技能。
同時,案例只對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抽象的法律知識起輔助作用。對于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沒有太大困難的知識點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案例教學。因此說,過于強調案例的重要性,會使學生忽略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因為一時興起或單純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疲勞,活躍課堂氣氛,而講述一些與教學內容沒有邏輯聯系的案例或小故事。雖然活躍了課堂氛圍,但學生并未能從教師的案例中學到理論知識。最后很有可能一堂課下來,理論知識沒記住,倒是記住了教師講的趣味案例。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案例喧賓奪主的情況。因此,必須要明確,案例是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endprint